“双减”背景下广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
2024-01-05柳彩霞
柳彩霞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一、问题提出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重要的“国事”[2],明确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 年)》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3]。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4]的推行,家庭教育从何入手,如何应对教育困境,如何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依然存在较多困惑,需要得到科学指导。
社区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阵地。 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社区家庭教育是依托社区环境支持,由社区工作者和管理者运用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法,面向家长、儿童、青少年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旨在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科学家庭教育行动。 做到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深度结合,营造“推门可见、社区可感、家家参与”的社区家庭教育氛围。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全市有常住人口1867.66 万人,其中0-14 岁人口为259.0189 万人,占13.87%。 家庭户718.50 万户[5]。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需求亟待升级。 人民群众对各种类型的高质量教育服务需求日益强烈。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市、区、街道(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村)家长学校全覆盖,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6]。 “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工程”被列为“十四五”时期民生保障领域重点建设工程。
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了解广州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现状及服务需求,为提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扩大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效供给、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了确保样本代表性,覆盖城乡不同类型社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本研究选取了广州市多个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居民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5 份。 根据对被调查对象的子女数量进行统计,独生子女家庭的有459 人,占比85.8%,二胎家庭71 人,占比13.3%,仅有个别家庭的子女数量为3 个及以上。 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居住的社区类型进行统计,主要来自城市社区,占比58.3%、其次是来自农村社区(24.7%)和混合社区(特指异质性较强的社区)(13.5%)。 根据被调查居民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统计,占比前三的分别是16 岁以上孩子的家庭(51.4%)、3 岁以内孩子的家庭(21.5%)及4-6 岁孩子的家庭(16.82%)。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围绕社区家庭教育供给、居民态度、教育困境及指导服务需求,编制了《社区居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其中,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内容需求、指导形式需求与资源获取途径需求三方面。 社区家庭教育内容需求又分为与家庭教养相关的内容、与教育者支持相关的内容及沟通社交相关的知识三个维度。 运用SPSS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变量统计和双变量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居民对“双减”政策较为认同
随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长和学生都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家庭教育焦虑也呈现出矛盾复杂、多元分化的趋势。 根据社区居民对“双减”政策的认同程度进行赋值(从“非常认同”到“非常不认同”依次赋值4~1)。 统计数据显示,居民对教育“双减”政策整体认同程度较高(¯x=3.41,SD=0.96)。 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双减”政策表示认同,约不到两成的调查对象对“双减”政策依然持观望或者不认同的态度。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对“双减”政策的态度之间相关程度非常弱。 卡方检验表明(df=12,x2=18.352,P=0.105>0.05),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双减”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基本现状
1.社区居民家庭教育困惑复杂多样
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松动,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激增与升级的态势。 从经验育儿到科学养娃的过程中,诸多问题困扰着家庭教育者。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家庭教育中深感困扰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教育知识技巧不足、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工作忙没时间。
结合线下访谈可知,家庭教育知识技巧的困惑具体表现为:不清楚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如何应对孩子沉迷游戏、如何教育孩子克服拖拉、如何有效惩罚孩子等;教育观念的差异主要包括父母观念、代际差异等。
2.面对社区居民困境专业支持薄弱
在家庭教育指导途径的选择上,大部分家庭倾向于首先尝试自己解决,其次是家庭成员内部沟通解决,然后寻求学校老师指导、亲戚朋友帮助及同家长支持。 而选择咨询专家、不予处理和完全没有求助途径的占比较少(见图1)。 一方面,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求助途径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家长较多习惯在个人经验、熟人圈子里解决问题,对教师、专家等专业资源利用程度偏低。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解决家庭教育困境专业化指导程度亟需提升。
3.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覆盖不全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各种教育服务需求日益强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社区均有提供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组织单位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居(村)委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学校仍然是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值得注意的是,辖区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总体服务供给偏低,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被调查对象中仍有将近三成的居民未曾接受任何形式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有一定关系。 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针对老年、青少年、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高质量社区教育服务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民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状况
1.居民迫切需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程度主要反映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迫切性。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认为社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确实有必要(¯x=3.24,SD =0.85)。 通过对家庭角色与对社区家庭教育需求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家庭角色的被调查对象对社区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 =3.584,P=0.028<0.05)。 其中,爸爸得分最高(¯x=3.41,SD =0.80),远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得分。 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爸爸与妈妈及其他家人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与家庭教育中父职意识的提升有重要关系。 而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子女数量与对社区家庭教育需要度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的家庭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均表现出较高的需求意愿。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终身教育系统的有机整体。 当前,三者在教育系统中不平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边缘化。 因此,亟需重构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关系,强化教育系统支持作用。
2.居民需要全程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终身教育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在国际教育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方面,基于家庭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家庭教育已不再仅仅关注学前教育,而应该覆盖家庭发展全部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面对社会发展变迁,家庭教育需要提升家庭在教育系统中的环境适应性。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处于儿童成长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均有较高需求,特别是对幼小阶段家庭的教育指导需求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特需儿童家庭的教育指导服务均表现出高度关注,如留守儿童家庭、流动儿童,以及特殊家庭(如自闭症儿童家庭、社区矫正家庭等)。 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已经全程、全面覆盖,对家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公平有更深的期待。
3.居民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需求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通过分析儿童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特点,指出应根据年龄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各年龄阶段孩子,还要包括家庭照顾者——成人等。 因此,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需求包括具体家庭教养、教育者支持和沟通社交三方面知识。
调查统计可知,关于家庭教养方面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社会教育、家风建设等内容。 其中社区家庭在教养知识方面需求的前五个问题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方面、品德培养、日常生活适应、自主学习。 相对于以往对学业成绩的高关注度而言,现代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这与教育“双减”政策改革初衷高度契合。
就教育者支持需求而言,人们希望获得系统性支持,不仅包括教育技巧指导还希望纾解焦虑情绪、教育压力,必要情况下能获得专业心理咨询等。 与前面讨论的居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相一致,居民最需要获得的是教育技巧学习(46.2%),其次是情绪管理(30.8%),接下来分别是压力缓解(11.2%)和心理咨询(6.2%)等(见表1)。
表1 社区居民家庭教育中自我调适及沟通社交的需求
就沟通和社交需求而言,人们最强烈的沟通需求是如何协调家庭内部成员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夫妻之间的沟通(87.3%);其次是与教师的沟通(45.8%);此外,与同辈群体、社区机构交流教育经验均占有一定比重(见表1)。 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内部成员的沟通协商、与学校的沟通、与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必不可少。 家校社三者协调是追求高质量家庭教育的有效路径。
4.居民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形式需求
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主要有集中指导、提供文字影音材料自主学习和个别辅导三种形式。 家庭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具体的指导形式及组合。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希望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多元化,在具体的指导形式选择上需求不同。 在集中指导形式中,社区中亲子互动游戏最受居民欢迎,其次是教育经验交流会和主题性讲座;自主学习(系统课程、阅读手册、网络教育)中系统性家庭教育课程备受居民推崇;而居民对个别辅导(单独辅导、家访)并未表现出明显需求期待(见图2)。
图2 社区居民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需求
此外,居民希望社区家庭教育提供的资源类型更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纸质指导手册外,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推送教育信息、专业APP 和微课短视频等。
由此可见,人们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贴近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居民特点和学习习惯,寓知识技巧传授与情感互动功能于一体,开创线下集中指导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形式,融入互联网思维,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政策认同,纾解家庭教育困境,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组织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既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内涵,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家庭教育的地位。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浙江、福建、湖北、山东、广东等省份也陆续出台或积极推动省级条例出台。
根据《2021 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调查,58%的家长表示缺乏完善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居民对“双减”政策的认同,既反映了居民对缓解家庭教育焦虑的迫切需求,又体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逐步落实。 “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两者宗旨一致,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 “双减”背景下的社区家庭教育需要对家庭予以科学指引和赋能,重心在“育人”,以立德树人,转变教育价值观,学习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科学家庭教育行动。
(二)扩大服务供给,增强专业主体力量,强化社会支持体系
目前,国家和地区从政策层面给予了社区家庭教育强有力的指引。 《家庭教育促进法》确认了“社会协同”的重要地位。 广东省将“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工程”列为“十四五”时期民生保障领域重点建设工程。 各地基层组织单位也陆续成立指导机构,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 但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服务供给总体偏低,居民求助途径质量不高、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主体专业性薄弱、缺乏统筹协调、各主体服务内容重复、教育活动化等现象。
目前社区家庭教育服务虽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尚未形成体系,服务主体主要是妇联组织和居(村)委。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村)委行政事务繁杂,且无专人专岗负责,社区教育方面多表现为力不从心。 随着社会组织作用的日益突出,通过政府购买、专项服务等形式不同程度参与社区家庭教育服务,逐渐打造了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家庭教育品牌。 如,“家长训练营”特色课程、“小云雀智慧父母课堂”社区教育公益活动、流动儿童心理支持项目等,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态。
因此,为了提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供给质量,缩小不同区域社区的教育水平差距,需完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依托社区平台,激发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活力,组织专门化、专业化社区家庭教育队伍,科学系统设计指导内容,共同开发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建立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打通家庭、社会、学校的沟通渠道,发挥社区家庭教育合力。
(三)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设计精准服务,提升教育指导质量
立足社区,以需求为导向,做好社区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优化,真正发挥社区家庭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纵观目前的社区家庭教育实践,多为绘本阅读、正面管教、亲子游等,且内容趋同性高,服务对象区分度不高。 甚至在既往服务中可见针对同一主题的社区家庭教育,参与对象跨越3 岁到15 岁不等的儿童家庭。 教育内容无法兼顾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环境系统中的儿童特点。因此,社区家庭教育课程内容不能“拍脑袋”决定,闭门造车,主观臆想,也不能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来决定,或各自为政,重复随意输出。 社区家庭教育形式不能停留在搞活动、做游戏、开大会等浮于表面的工作上。
一方面,做好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调研。 需求分析是确保高质量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确保调研覆盖范围,强调调研的持续和深入,关注人们在家庭教养中遇到的迫切问题。 社区家庭教育内容课程要贴近居民需要,居民“需要什么教什么”,深入研究教育情境,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另一方面,科学组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 课程组织要科学化、体系化,教育服务要项目化、品质化。 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居民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知识、情感沟通、社会支持等指导服务。 社区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特点,又要结合社区结构、社区发展变化,开发在地化特色资源,特别需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社区矫正、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家庭,兼顾教育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另外,社区家庭教育要创新服务指导形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服务。 搭建新媒体共享平台,让家庭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个家庭,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