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儿童文学》为例
2024-01-05徐国莉
徐国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教材则是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新形态教材开发是当前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明确的新形态教材概念。 ……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动态变化中”[1]。 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基本特征、开发路径等问题还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晰。
“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组近年大力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树立工作过程导向(Working Process-Oriented)与成果导向(Outcome-Oriented)相融合的“双导向”课程观,按照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理念,创设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和贯彻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成果导向理念反向设计实践任务和项目载体,强化实践教学,设计任务目标及学习成果可操作、可展示、可检验。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儿童文学》教材于2012 年5 月出版,近年课程组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新精神、新要求作了重大修订与完善,《儿童文学(第三版)》被列入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在《儿童文学(第三版)》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本文认为,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以课程教学改革带动教材建设,吸收课改新思想、新成果,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基本路径。 本文以“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儿童文学(第三版)》教材修订为例,探讨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策略,把握新形态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三维三阶”课程目标设计
首先“岗证赛课融通”。 高职院校以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基于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与“儿童文学”课程对接的“岗”即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证”即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及相关1+X 证书,“赛”即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课”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语言领域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2]。 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是开启幼儿心智、培养人文精神的启蒙文学。 幼儿园活动以儿歌、童谣、故事、儿童剧等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成为幼儿学习知识、懂得道理、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因此“儿童文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并为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奠定基础。 同时突出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化为聚焦发展核心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课程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载体,加强价值引导、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德技双馨”的合格人才。
为此,“儿童文学”课程总目标及每个内容模块都明确“三维三阶”目标,“三维”即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三阶”即循序渐进掌握对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创编—表达”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见表1)。 特别注意写作角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采用“掌握……”“能够……”这种句式,避免“培养学生……”这种句式。
表1 “三维三阶”教学目标设计
(二)“任务驱动”内容体例优化
首先,编排上进行内容模块化重组。 教材本着高职教育“理论适度,强化实践”原则,打破传统的知识系统结构,改为以幼儿园教师典型工作任务作引导、以真实教学项目为载体来重组教学单元,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根据工作岗位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和实践项目,开发工作任务单,原有“章、节”全部改为“任务”,以任务模块为纲来编排。 每一任务(子任务)模块包括“任务驱动(情景训练)、基础知识、对点案例、拓展知识、师生总动员、课后学与思”等内容。 所有任务(子任务)根据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全书设计了十个任务模块,下设若干子任务(见表2)。 例如第一版教材第一、二章为纯理论知识,新版将“第一章儿童文学概述”改为“任务1 认识儿童文学”,下设“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和“儿童文学活动课教学目标设计”两个子任务;“第二章学前儿童文学发展史”则不再作为独立单元存在,进行删减处理后仅作为“拓展知识”供学生学习。
表2 “任务驱动”内容模块重组
其次,表述上强化实践性任务。 新教材贯穿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理实一体”实践教学,任务的表述方式确保为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或动宾结构短语,摒弃原教材“儿童文学概述”“儿歌的特征与类型”这类知识引导型的表述方式,改为采用实操性动词来表述,例如“认识儿童文学,儿歌鉴赏,儿歌创编,儿童诗朗诵,儿童散文朗读,儿童故事讲述,儿童戏剧编排”等。 还有原教材每章节开篇知识引导型的“问题导入”,新版改为任务引导型的“任务驱动”或“情景训练”,以幼儿园真实活动场景来设计“片断模拟教学”实践任务。 此任务创意来自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竞赛,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在实际岗位中的运用能力。 原章节课后思考题也相应将理论知识题改为实践任务“写作儿童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和“编写幼儿园活动课教学目标”。
(三)“动态开放”配套数字资源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开发配套数字资源是新形态教材的“标配”。 传统纸质教材是静态、平面、封闭的教学材料,新形态教材则是动态、立体、开放的。 所谓“动态开放”,我们理解为下列四重属性。
第一,形式的动态性。 新形态教材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教材转化为“电子版”,而是基于全媒体技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呈现。 《儿童文学(第三版)》配套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单元课件等教学文件,以及知识链接、授课视频、重难点讲解微课、实践指导书、学习反思、在线题库及实时评价等,尽可能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的展示空间。
第二,信息的交互性。 新形态教材下课程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这个特征就是交互性,尤其是在线实时交互。 《儿童文学(第三版)》设计了各种表单引导学生学习成果交互式多维评价,包括分步骤任务表单和实践指导书,学生自评与互评、幼儿园导师评价和教师评价表;学生填写“课后学与思”表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模式并积极反思;推荐相关适用的软件、平台供学生选择,例如练习普通话发音和练习配音的一些小程序。 开发习题库,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并即时获得反馈。 过去的在线习题库一般具有浅层交互性,但新形态教材深层交互性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成果。 当然,囿于技术瓶颈和时间精力限制,目前实时交互性还有待加强。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如同一些优秀电商平台把握顾客心理一样,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强自主探究,这些目前尚处探索或设想阶段。
第三,资源的开放性。 与高职理念相契合,新形态教材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知识的系统性,更体现符合知识的适用与适度需求,能够较好处理教材广普性与针对性的矛盾[3]。 面对同一课程,学生的水平层次、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地域的不同都可能使学生个体在学习需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教材适应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教学环节延伸到课堂内外,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儿童文学(第三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知识链接,以开阔学生视野,至于每个学生个体需要多少知识、需要什么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
此外,新形态教材还注重培育特色。 《儿童文学(第三版)》适度收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学”,例如方言儿歌。 儿歌又称“童谣”,是指由民间流传、文人拟作或儿童自编自创的,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 以音视频形式收录于教材的方言童谣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教材使用者还可以充实一些当地传唱的优秀儿歌,便于不同方言区的幼儿园传唱当地方言童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更新的即时性。 新形态教材适应于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既体现知识的稳定性,又反映知识的动态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立体资源库。这就要求适当缩短教材修订周期,一般每学年修订一次,三年大调整。
(四)“教编合一”创新编写团队
新形态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便于凝聚教学成果在教材中。 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工作相比传统教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技术壁垒的突破和时间精力的保障。 例如《儿童文学》教材中的“对点案例”需要引入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案例,互联网上不乏各种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结合的作品并不多,往往需要教材编写者再创作或二次开发,将静态文字转变为动态音视频,并结合幼儿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向学生展示真实工作场景和任务。 在教育教学技术方面需要编写团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甚至学习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 此外,还要查对有关引文的出处并妥善处理版权问题,就相关人员信息查询与沟通,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时间精力的付出。 这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编写团队来保障。
二、新形态教材的基本特征
新形态教材源自“三教”改革,其基本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其一,新形态教材的动态开放性。 所谓“新”首先着眼于与传统纸质静态教材的比较,如前所述,它具有动态、立体、交互、开放的特征。
其二,新形态教材的职业性。 这是着眼于我国职业教育当前新阶段、新特征来说,与重视知识理论体系完整性的传统教材对比,新形态教材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来自“岗证赛课”,编排体例符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强化实践任务的职业教育规律。
其三,新形态教材的整合性。 新形态教材是当前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深度融合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当前“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课程教学改革甚至革命,是教材开发与优化的源泉。 未来的新形态教材,是融合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课程及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教材,因而新形态教材往往与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的建设相辅相成。
三、结语
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创新编修团队—优化目标设计—任务模块重组—创建项目案例及教学情境—开发工作任务单—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 同时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材内容体系,以及开发配套数字资源。 “三教”改革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更新的过程。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配套数字资源既有利于教师备课,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新形态教材具有将现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等高度融合为一体的特点,这种教材对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