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与启示
2024-01-05段萍舒涛伍彬吉勇
段萍 舒涛 伍彬 吉勇
[摘要]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近年来,学界非常关注跨省域新区的建设发展,从新区破除行政壁垒制约、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研究和探讨。而跨省域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跨省域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跨省域经济统计分算方式等方面。为此,本文聚焦川渝高竹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力图总结出一条符合跨省域都市圈实际的省级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为其他都市圈内的新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川渝高竹新区;产城融合;跨省域新区
[作者单位] 广安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川渝高竹新区管理委员会;小平干部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四川和重庆共建的跨省域新区,近年来,川渝高竹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为其他都市圈内的新区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川渝高竹新区概况
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目前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区,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要载体。新区包括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和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面积26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3万。新区距重庆两江新区15公里、江北国际机场35公里、果园港52公里,属重庆30分钟通勤圈。新区80%的企业来自重庆、90%产品配套重庆,初步建成以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庆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基地,创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2022年,实现工业产值70.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增长34.8%;工业用电量增长10.5%,实现税费收入5.28亿元、增长126%。
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提出:“川渝高竹新区要在一体规划、设施互联、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等领域率先突破,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这表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是川渝两省市赋予川渝高竹新区的重要使命之一,川渝高竹新区在改革发展建设过程中,不能再走从前的开发区、产业新城之路,必须要肩负两省市赋予的、探索新时代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的使命。
川渝高竹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成效
目前,川渝高竹新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探索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思路,创新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体制机制,形成了跨省域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产城融合发展空间初具规模。新区依托华蓥山优越的生态资源、海拔高度和文化资源,发展康养产业、文创产业等,打造西部高山文旅发展带;依托铜锣山以西连绵的浅丘地形和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农业及农业休闲旅游,打造东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在地形相对平坦的槽谷地区发展城市板块,布局智能制造业、智慧现代服务业,形成服务中枢,打造中部产城融合发展带。由北向南依次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园约2平方公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约5平方公里、产教融合创新园约2平方公里。目前,以汽车零部件、模具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初具规模,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
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城市及产业建设空间集中在“四镇一园”中,城市和产业园区建成区规模稳步拓展。逐步形成川渝大道以西高品質居住配套为主,川渝大道以东汽车智能制造产业为主的“东产西城”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同时,新区在详细规划中对每个产业片区均配套相应居住、办公、商业、公共服务及活力社区功能,从空间上真正实现新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景城相依发展格局。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按照“融圈入链、协同配套”理念,新区明确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为主导,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为特色的“2+1+1”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上半年,成功签约环球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8个、协议投资59亿元,荣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综合考评第二名。
新区以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为重点,持续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式集群发展。新开工龙科自动化、中联高竹基地等18个项目,加快推进亿耐特等21个续建项目建设。以川渝科创基地为载体,引进重庆大学低碳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6所科研机构,全力打造创新前沿。统筹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和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华蓥山800—1500米区域已规划梯次布局精品民宿群、龙泉寺—莲花寺康养避暑、汽车营地等文旅项目,桂花田园综合体、粮经复合产业园等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项目快速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城融合发展形势向好。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为新区三次产业发展配套的交通、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基础项目逐渐成势见效。围绕新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问题,加快推进南北大道三期、G65高竹互通等外联交通项目,全面推进重庆路二期、三期以及创新大道等市政道路建设,做好渝广快速通道、川渝路二期等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同城融圈骨干交通网。南北大道三期邻水段、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已达通车条件。新区产业创新中心一期、重庆路一期、公交首末站等建成投用。全力推进川渝科创基地、职教基地、行政服务中心等引领性项目,加快新区标准厂房、水利基础设施、清水河水库等基础配套项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新区承载能力。川渝科创基地、重庆路二期、华蓥山乡村振兴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做好产教融合片区、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川渝路一期电网下地正加快推进,竹苑、香炉山公园正开展内部道路建设。
社会民生事业进展明显。新区社会事业跨省域一体化改革探索持续推进,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一体化改革以及税务、警务、社保改革等取得明显进展。新区工业用地、用工成本分别约为重庆主城的30%、75%。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和服务标准两地最优、综合成本较低,用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城乡水电气要素同城同价。全国首家跨省电力服务机构——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运营,实现用电业务跨省“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体服务”;推进跨省域联合治理中兴河、方家沟河等流域,改善新区人居环境。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成,企业注册实现自由选择、市场准入异地同标、项目资金跨省申报。跨区域监督执纪执法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性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全国首个跨省域医保服务中心运行,实现“跨省参保、城乡一体互认”。与重庆公交实现跨省域公交一体化互认,同等享受重庆公交政策。新区社保+金融服务“一体化、同城化、便捷化”加快推进,群众企业“少跑腿”“就近办”。
川渝高竹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启示
川渝高竹新区坚持“城市高品质、产业高质量、生活高品位”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构建了“城—产—人”产城融合发展链条,深入刻画城市承载产业、产业吸引人口、人口带来新区兴旺的发展脉络,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和谐统一的高品质重庆都市圈新型卫星城。
以科学规划引领高品质城市建设。为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新区总体构建了“一区四带”发展格局。按照核心示范区、旅游深耕带、城市拓展带、文化体验带、主城连接带“一区引领,四带协同”总体布局,从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入手,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主城区、生态康养旅游区“四区”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产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产中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统筹发展。新区以产业为支撑,以交通为纽带,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全要素配置、全景区建设、全产业融合推动城市开发,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提升与人文风情有机融合;推进生态康养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全面提升川渝高竹新区经济、人文、生态、生活品质。
以高品质城市建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城新区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川渝高竹新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必将是一座产城景人融合的未来新城。新区依托华蓥山旅游胜地、御临河和荞粑河休闲走廊,在生态宜居、智慧绿色、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科学地统筹人、产、城、景,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使其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区。为充分夯实产城融合基础,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新区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优先建设跨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市政设施项目,完善内联外畅道路交通体系,提升新城城市品质,增强产业承载力。近年来,新区先后实施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南北大道等重大项目,谋划川渝大道、合广长高速、轨道交通等项目。启动国道210方家沟至高灘镇片区综合整治、香炉山公园等8个公共配套项目,总投资达37亿元。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聚集高素质人才。新区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科技创新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大幅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聚焦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文旅康养主导产业,出台工业、服务业、总部经济支持政策30条,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区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瞄准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聚焦细分行业领域,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和支持重庆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研究院等技术中心。以科技创新集聚高素质人才,以科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以产兴城”。
以人的高水平发展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时代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吸引人才的关键是地方或城市品质。新区建设既强调产城融合,还要城中有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产业发展才有根基,城市发展才有坚实保障。新区着眼产城人融合发展视角,建设川渝科技创新基地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打造高水平创业载体、引进高水平服务机构、推动高水平协同创新,为高素质人才资源聚集提供基础支撑,形成“以城载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的产城人融合循环。构建“兴产业”“聚人气”“乐生活”高质量产城融合模式,将以人为本的宜人宜居生活方式提升到新的高度,改善服务于人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个性化发展和挖掘个人独特生活方式的需要,将人间烟火扎根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