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胜:驰骋丹北交通线上
2024-01-05肖振才
肖振才
丹北地区地处苏南、苏中、淮南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既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新四军实施战略展开的前进阵地和交通咽喉。1942年,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老红军刘德胜受命到丹北参加抗日根据地和南北交通线的建设,先后任丹北独立团副团长、苏中第五军分区参谋长、特务三团团长等职。直到抗战胜利,他率部一直战斗在镇江、丹阳、扬中一带,为拓展和巩固大江南北交通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刘德胜,原名刘维有,江西萍乡上栗县人。1927年9月,秋收起义在他家乡爆发,时年20岁的刘德胜和他的父亲刘成连、二哥刘维冬一起参加了桐木镇农民赤卫队;1930年6月参加湘鄂赣边独立师,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刘德胜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瑞金游击队(瑞金保卫队)大队长。他历经艰难,大难不死。1938年1月28日,经龙岩整编,他所在部队与闽西南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刘德胜为三团二营某连连长,随军挺进苏南。同年10月,随三团调回皖南新四军军部。
皖南事变时,刘德胜所在军部直属老三团被编入第二纵队,经高岭向太平方向突围,随打散的部队冲破国民党军重重围堵,奇迹般地辗转回到苏南,被安排在新组建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五十二团任参谋。
1942年,日军集中兵力对苏中、苏南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实施“扫荡”。刘德胜被抽调到丹北地区参加抗日民主政府的建设,并任丹北武装大队(一说为丹北独立大队)大队长,隶属中共路北(京沪)特委领导,活动在镇江、丹阳、扬中、武进及江都一带。
在特委的领导下,刘德胜和战友们不畏艰难,逐步控制了从新老洲到大港、谏壁、辛丰一带的港口、道口,拓展巩固了长江走廊,建立了南至茅山、北达苏中的交通线。
同年8月,为切断新四军南北江中交通,日军派伪警察大队11个分队准备在扬中二墩子港增设堡垒,并派有1艘日军汽艇巡逻护卫。得知这一情报,为保证新四军南北交通线的畅通,特委决定主动进攻,并将拔除二墩子港据点作为建队的第一场硬仗。
当月18日,经周密策划,刘德胜和特委敌工委书记王龙率武装大队的2个加强排60余名干部战士,从头墩子港、四墩子港悄悄登岸,赶至扬中县东岳庙广场,与扬中县警卫营会合。为速战速决,防止县城敌人驰援,他安排两个班埋伏在要道担任警戒和阻击任务,其余力量全部投入主攻。
天麻麻亮时,参加战斗的人员相继进入指定位置,约10点战斗打响,敌人仓促应战。刘德胜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指战员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不到1小时就攻下据点,生俘日伪军2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巡逻汽艇上的日军企图登岸支援,潜伏在岸边的战士们瞄准汽艇就是一阵扫射,伪艇长殷明法当即毙命,汽艇也被从天而落的手榴弹炸毁。
拔除二墩子港据点的战斗,震慑了长江沿岸的敌伪军,鼓舞了丹北根据地军民的斗志,确保了扬中“江心跳板”交通的畅通与安全。一个西起镇江,东至锡澄公路,南依沪宁铁路和大运河,北濒长江,包括扬中全县及苏北邗江、江都两县沿江地区的丹北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
1944年5月,丹北大队扩编为丹北独立团,驻地长江北岸新老洲,隶属江南第四行政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同年11月,第四保安司令部所属各县地方武装合组为苏中军区第五军分区,辖丹北独立团及镇江、扬中、武进3个县警卫营和澄西县警卫大队。司令员韦永义,政委金柯,刘德胜任参谋长兼丹北独立团副团长(团长暂缺)。
就在这时,日伪调集镇江、丹阳、武进、泰兴等县的千余名兵力,展开对路北地区全面“清剿”。第五军分区决定在地方武装力量强、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扬中县主动出击,争取拿下老郎街、油坊桥等3个日伪据点,解放扬中下洲。
担负这次作战任务的是丹北独立团,敌工部部长王龙率扬中县地方武装配合。
11月15日,劉德胜率丹北独立团两个连趁着夜色,一路奔袭至扬中县长旺乡,设指挥部于仲锦堂家。战前分析会上,得知老郎街据点有日军20多人和1个连的伪军,伪连长罗云高,为人比较正直,有民族气节,与我党有秘密关系后,刘德胜连声叫好,随即确定这次战斗总的方针:七分智取,三分强攻,歼灭老郎街日军后再逐个解除油坊、八桥的伪据点。
当月19日清晨,参战部队兵分三路,一路由刘德胜率领,埋伏于老郎街日伪据点西面和北面,配合短枪队袭击敌老郎街据点;一路由王龙和连长严肃带领,埋伏在老郎街和兴隆镇之间的杨家高滩,准备阻击增援之敌;另一路由孙春度、任先等装扮成伪军,趁日军休息,混入老郎街据点,与罗云高起义部队会合。
中午时分,8名侦察员腰里插着快慢机,由罗云高接应混入伪军据点后,罗云高集合全连伪军宣布起义命令。由于顽固分子已被擒,在场伪军纷纷放下武器。接着,在罗云高带领下短枪队员又混入日军占据的堡垒。时值午后,日军毫无防备,有的在午睡,有的在游戏。见形势不妙,日军慌乱取枪,短枪队的队员们拔出快慢机,一股脑儿地开起火来。
听见枪声,刘德胜一跃而起,迅速带领埋伏的战士们从四面将敌据点包围,冲出屋外妄图逃命的日军被一个个击毙。下午3时,老郎街据点的十余个日军全被消灭,伪第三区公所、伪警察所、侦缉队也同时被解决。
油坊桥离老郎街大约三四千米,在攻打老郎街据点时,扬中三区区队和民兵已切断了老郎街据点与兴隆、油坊桥、八桥镇的电话。各据点伪军对老郎街的情况全然不知,当罗云高领着“伪军”突然出现在油坊桥时,伪王连长忙招呼哨兵打开档子。罗云高紧挽着王的手走进连部,短枪队员紧随其后。面对数支黑洞洞的枪口,伪军不得不宣布投降,两个准备反抗的顽固分子被当场击毙。
下午4时,独立团再用此计,在罗云高带路下兵不血刃地拔除八桥据点。整个战斗历时6小时,拔除敌据点5个,击毙日警备队长寺田贞一以下20余人、伪军3人,俘获伪连长以下官兵200余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0余支、短枪10余支、弹药数万发,我军仅伤亡三四人。当晚,独立团又组织各区民兵和群众捣毁了日伪军在兴隆镇、老郎街、油坊桥、八桥等处的碉堡和营房等设施。
从此,日军龟缩于县城,再也无力在下洲重建据点。
1945年5月底,丹北独立团整编为苏中第五分区特务第一团,仍驻新老洲。
当年6月28日凌晨,70多名日伪军分乘3条木船,借晨雾掩护,偷袭驻扎在八桥镇的扬中县委、县政府机关。县警卫营二排连忙退往江边,选择有利地形猛烈还击。日军一边疯狂还击,一边沿港岸推进,企图抢占公济桥,向八桥镇推进。县军事科长印世庸率领部分警卫营战士,一面抢占公济桥,一面派出通讯员向五分区紧急求援。
新老洲离扬中直线距离30多公里,得到县长施光前送到的紧急报告,刘德胜顿感军情紧急,时不我待,当即与政委金柯商定,由胡俊杰率领特务团主力直扑公济桥,同时派特务团二连前往思议港江边,切断日军水上增援。县警卫营二排奔赴八桥镇北,阻击可能从县城方向赶来增援的日伪军。
刘德胜亲临前线,特务团一个排和县警卫营两个排直插八桥镇东的必经之路唐家桥进行阻击,预防日军过港北逃。一连、三连跨过公济桥追击,日军被迫钻进包围圈。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1时,日军丢下18具尸体逃往苏北;另一小股日军往双龙港方向逃窜。至当日下午4时,战斗全部结束。共击毙日军25人,生俘1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多支和指挥刀等。
此后,特务一团再接再厉,与兄弟部队一起,连续对敌发动11次攻击,相继攻克孟河、荫沙、辛丰车站、高资、青山等日伪据点。一连串的胜利,增强了丹北地區军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适应大反攻需要,苏中五分区又组建了特务三团,刘德胜任团长,继续战斗在丹北地区,陆续向盘踞在交通要道和城镇而拒降的日伪军展开进攻,收复了新老洲等中心城镇和要道。
同年10月,刘德胜和他的战友们奉命依依不舍地离开浴血奋战的丹北地区,随新四军主力北撤。此后,他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六十三团团长、第九十三团团长,解放军昌潍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司令员,华东警卫旅副旅长、第十五师师长兼长江要塞区司令员、南通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为新中国成立再立新功。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12月任南京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逝世。
(责任编辑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