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对策分析

2024-01-05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马韵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真实性纪录片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马韵

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是对某一段时代的社会历史及背景的演绎。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大批娱乐APP出现,让人们忽视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因此有关单位及部门应该敢于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法,融入故事化的叙事模式,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创新纪录片的演绎形式。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运用多元化手段,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1. 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纪录片是对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的社会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精华,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手段加以展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之中,让观众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进而起到精神文化传播及价值观正确引导的作用。其次,纪录片故事化能够弥补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的短板。传统的纪录片以单一的平铺直叙为主,内容过于公式化、客观化,因此难以触发到观众的兴趣点,不能够满足观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就导致我国纪录片行业停滞不前,但是采用故事化的纪录片叙事手法,以正式纪录片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写照为基础,开展故事叙述,在提高纪录片的展现效果的同时,扩大了受众群体,从而弥补传统纪录片叙述手段的短板,唤起该行业的生机。最后,通过积极正向的纪录片故事主题,充分发挥其舆论影响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和谐。在纪录片的主题选择过程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题往往是该行业的第一选择,观众通过纪录片中的故事,感悟人生道理,学习其中的正能量的内容,迎合现阶段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培养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纪录片故事化的原则

2.1 真实性

纪录片故事化要以真实性为基础,保证其中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或者是有资料可追溯的。纪录片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主观艺术真实性和客观事实真实性。主观艺术真实性,是指制作团队在进行纪录片剪辑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主观创造色彩,对于纪录片中的一些情况,通过渲染、衬托等手法进行重点突出与放大,但是在主观创造的过程中,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客观事实真实性,即纪录片的故事题材是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或者是有资料可以追溯的,从而保证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

2.2 生活化

纪录片故事化要尽量贴近生活,保证其生活化,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纪录片作为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那么它就不可能脱离群众生活,如果纪录片与群众生活之间没有关联性,那么将使得观众出现“与我无关”的思想,进而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就不会将纪录片的故事进行相应的情感代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纪录片贴近群众生活,是对各地美食进行记录拍摄,展现给观众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美食,民以食为天,其生活化特点浓厚,观众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学习各地美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带动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纪录片故事生活化的有力体现。

2.3 节奏化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要充分把握故事节奏,通过对故事主题的精准把控,对于纪录片内容进行相应的突出和删减。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的耗费时间较长,但是在后期剪辑时,不能将冗长的纪录片全部播放,避免出现“流水账”的情况。且现阶段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并不愿意耗费较长的时间去观看纪录片,因此纪录片故事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控制纪录片的节奏,在不影响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加快纪录片的故事节奏。

3. 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对策

3.1 以传播正能量为目标,合理选择纪录片故事主题

在进行纪录片故事主题的选择时,应该以传播正能量为导向,进行主题合理选择。纪录片故事主题的选择,奠定了整部纪录片的基调,是纪录片创作的起步阶段。首先,在故事主题方向的选择上,纪录片应该在主题方向的选择时,要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通过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因素的综合性调查分析,结合制作团队自身的技术能力及兴趣方向进行相应的主题方向选择。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能够将其正向引导作用发挥至最优状态。其次,在纪录片拍摄类型的选择上,制作团队应该先就拍摄创作的纪录片类型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纪录片分为时事报道、历史、传记、生活、人文、舞台、专题系列纪录片,拍摄团队只有先确定纪录片的类型才可以开展后面的工作。最后,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根据所选的主题类型进行相应的故事题材选择。以人文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注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围绕着中华历史文化典籍中的人物展开,但是其不局限于人物,也不局限于典籍,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还原千百年前的古人风貌,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底蕴。

3.2 构建完整的故事链,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构建完整的故事链,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能够保证纪录片的持续性及吸引力。首先,在故事创作过程中,制作者要有一个明确的故事链,在纪录片的播放过程中,制作者要将自身带入到故事中去,从而与观众站在同一时间线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一个个信息线索的浮现,引导观众对于故事产生猎奇心理,并不断被故事所吸引,进而在纪录片故事中思考人生哲理。为了优化故事链,制作者一般采取时空重构、色彩元素对比等手法。以《风味人间》为例,在该纪录片第一集中,讲述牧民迁徙,通过远景的群山粗犷之美与中近景的牧民一家其乐融融的晚餐、斗转星移的天空变化以及山路的崎岖坎坷两组镜头,展现了北方游牧人民对于草原生活的热爱,以及不畏自然环境艰苦的勇气。并且引发观众对于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情况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导观众产生猎奇心理。同时在进行故事链构建的过程中,要保证故事能够形成故事闭环,尽可能将纪录片中的故事交代完整,如果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出现场景缺失的情况,可以参照《山里山外》进行补拍或者移植镜头,通过抢救性剪辑,最大程度上形成故事闭环。

3.3 场景布置细致化,服化道尽量贴合故事主题

纪录片是反映社会或历史的真实写照,重点在于真实,各观众进行纪录片观看过程中,服化道及场景的布置最能让观众感受到纪录片的真实感,透过视觉冲击,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能够将故事主题发挥至最优状态。环境造就人物,场景的开展可以通过纪录片故事的梗概及特点进行相应的空间转换,以纪录片的单元为单位进行故事场景的布置,通过转折、伏笔、情感等细节变化进行相应的场景设计转换及音乐转换,提高纪录片的整体渲染力。以《山里山外》为例,在杨国胜劝说易地搬迁时,有一个场景非常有趣且真实,就是寨老召集民众开会,非常符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寨老作为整个寨子中权威最高的人,其理解和帮助是杨国胜工作难度由难到易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该场景的布置非常巧妙。或是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在进行文化古籍中人物演绎时,演员进行了精细化的服化道装扮。倪大红老师扮演的伏生,通过服化道的细致化打磨,将一个九旬老人舍命护书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其精湛的演技、场景的细致化布置、数字化技术等加持下,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不禁潸然泪下,沉浸于故事之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了解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3.4 故事情节合理化,加强节奏把控

纪录片故事化中故事情节的合理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故事情节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故事的真实性为基础,避免出现为博眼球,进行故弄玄虚的故事情节设定,对于故事的事件及人物进行多渠道的了解,在故事情节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运用情景再现等手法将纪录片的历史性进行充分展现并配以相应的图文、视频、音频等。通过故事内在节奏、故事外在节奏、故事情绪氛围三方面进行节奏把控,提高故事情节的合理性。首先,故事内在节奏的把控。在进行相关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在重视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故事的趣味性及观赏性,故事内容情节不可过于拖沓,所以对于故事情节的占比权重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分清故事情节的主次,进而保证故事整体情节合理化,给观众带去良好的观感与体验。其次,故事外在节奏把控。是指在后期的文字解说、视频剪辑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故事情节能够进行合理取舍,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纪录片情节的合理性。文字解说时对于相应解说人员的情绪调整也要加以重视,客观分析观众的诉求,提高纪录片的情感渲染能力。将观众需求放在纪录片情节设置及节奏把控的核心地位。最后,故事情绪氛围把控。纪录片中影响情感氛围的因素主要就是视觉和听觉两大因素。一方面,制作团队可以利用色彩、场景、服装等,进行场景的构建,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营造情感氛围。另一方面,在进行纪录片音乐选择时,根据不同情节的情感变化,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从而提高情感氛围对于观众的感染力。

3.5 辅以富有感情的文字解说,增加纪录片的感染力

富有情感的文字解说,能够增加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能力,从而通过语言叙述进行故事情境创设,以科学的文字解说将抽象事物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扩大了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无论观众是否识字、是否能够看清屏幕都能够通过文字解说,增加其对于纪录片的理解能力。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纪录片的文字解说独具魅力,使其一经播出就在网络上掀起“舌尖”热潮,其文字解说员的解说过程,没有夸张的语气,只是依据真实情况,略带感情色彩,其的语言叙述能力及文学功底深厚,通过其进行相应的叙述,观众对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美食美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部纪录片中,运用大量的空镜,辅以文字解说员的经典旁白,将其情感效果拉满。例如,“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句话以一定的韵律,将农民吃饭时的场景描述出来,让人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农民坐在自家庭院吃饭,抬眼望天的画面,这部纪录片体现出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不禁让人深陷其中。

3.6 充分利用拍摄技巧,为观众进行故事情境创设

充分利用拍摄技巧,为观众进行故事情境创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运用画面语言,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与文学作品不同,纪录片的画面语言要展现出其的叙事性,在纪录片的开头与结尾可以将画面进行叙述性展现,将描述性的画面作为纪录片故事化叙述画面发展的核心,提高故事的立体感,让故事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内容更加完整。结合中远景与镜头特写,将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性充分体现,并且通过对于现场的观察,捕捉故事情感的变化,再将其通过画面语言展现出来。以《光的孩子》为例,在陈鑫伟的这一故事中,通过其与妹妹的谈话,表达出其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再通过对于其家庭环境的拍摄,让观众感受到其生活的艰难,进而通过画面语言表达出其受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与母亲见面的无力感。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拍摄细节的重视,抓住观众的兴趣点。纪录片中,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个小细节,通过放大,可以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增加其对于观众的吸引程度。还是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老师的表演为例,在其表演的过程中,有一个回眸的动作,制作组将这个画面进行放大,给了特写,那一瞬间,虽无台词,但却一眼抵万年。因此在进行纪录片故事化拍摄的过程中对于细节处的拍摄技巧的控制十分重要。

3.7 运用冲突与悬念,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在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冲突和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纪录片的冲突和悬念必须以清晰的逻辑信息为基础,在短时间内将冲突展现,同时设下悬念,并在短时间内要将悬念予以解答。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的出人意料来进行展现。在故事的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埋下伏笔,做好铺垫,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让观众深陷其中,让观众在爱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对于层层悬念,进行抽丝剥茧,从而提高其的参与感及成就感,并且通过观看纪录片,从中感悟出一些道理,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让纪录片的价值发挥至最优状态,发挥社会舆论对于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影响作用。

4. 结束语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是纪录片创新的体现,因此在我国纪录片故事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阶段我国纪录片故事化发展的创作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新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我国纪录片这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真实性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广告的真实性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