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百鸟园”
2024-01-04
自从1931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以来,几十年间考古工作人员不断对其进行发掘,正一步一步地揭开一个与中原夏商王朝平行发展又不乏联系的古代文明中心的神秘面纱——鱼凫王建立的古蜀国(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而每一次的发掘就像开盲盒一样,使人充满兴奋与期待,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它还能带给你什么惊喜!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丰富多样、设计奇特的动物造型文物,其中,阵容强大的鸟类一族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精美文物展现出的古蜀人惊人的创造力,引发了人们对飞鸟与古蜀国关系的思考:为什么古蜀人对飞鸟如此情有独钟?
古蜀人为什么崇拜飞鸟
飞鸟崇拜是古蜀动物崇拜中最常见的一种。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发现过大量的“鸟头勺把”、刻有鸟纹饰的黄金权杖、用鸟装饰的大型青铜神树等,众多出土的鸟饰文物都在向我们昭示着飞鸟与古蜀国那非同寻常的关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多山环绕,环境闭塞,崎岖陡峭的山路阻碍了人们向古蜀国之外的夏商中原文明探索的脚步,加上古蜀时期四川盆地多发洪水,人们就注意到了鸟类不仅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且能轻松躲避洪水等自然灾害,于是就期望通过祭祀的方法获得飞鸟越高山、自由任飞翔的能力。而且人们认为鸟翱翔于天地间,拥有沟通神灵的功能,所以制作了大量拥有飞鸟的身体部位或者象征飞翔功能的纹饰的青铜器,希望自己的愿望能通过飞鸟告知天神,这是古蜀人表达自己敬畏大自然和尊重生命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古蜀历史上几代帝王与鸟的关系都十分密切,这在他们的氏族名称以及神话传说中有明显的表现,如鸟凫、杜宇和柏灌。杜宇氏魂化为杜鹃,号称“望帝”。柏灌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鱼凫”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其得名与蜀族开始驯化鸟类和捕鱼有关。所以,古蜀人对鸟的崇拜,不仅是将对超自然能力的期望寄托于此,还有鸟是“先辈化身”的祖先崇拜的意思。
青铜大鸟头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鸟类造型文物中,青铜大鸟头是最大的一件。它有40 厘米高,设计风格简约。这只大鸟紧闭着嘴,圆睁着眼,精神抖擞,颇具众鸟之王的气质。
器物出土时,考古学家发现它的嘴和眼珠周围都保留有红色的朱砂,看来古人制作的有可能是一只彩色的神鸟。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鸟的颈部下端有三个小圆孔。考古学家以此推断,这只大鸟很可能是当时某个部族的族徽,古蜀人用小圆孔就可以将它固定在建筑或者其他物体之上了。
这只颇具王者之气的大鸟,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心中有着怎样独特的象征意义呢?大家看,大鸟弯钩状的嘴看上去与鱼鹰十分接近,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它可能代表了传说中的第三代蜀王——鱼凫,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鱼凫族的标志之一。
青铜凤鸟1
三星堆还出土了很多凤鸟造型的器物,它们精巧、秀雅,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青銅凤鸟,它头上的羽冠很有特色。这只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双眼浑圆,嘴又长又尖,直立的羽冠像一排迎风招展的旌旗,看上去它似乎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一动不动,展现着静态美。
这一种鸟的造型,我们还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个拥有华丽羽冠的青铜鸟,很有可能就是戴胜。如今,我们在三星堆遗址区也多次看到戴胜在草地上寻找食物。
鱼鹰/鸬鹚的造型
这种钩形嘴的鸟,是食肉猛禽的特征,应该是鱼鹰/鸬鹚的造型。
每年冬天,在三星堆古城北面的鸭子河中,我们都很容易观察到河心沙洲上成群聚集的鸬鹚在休息晒暖,它们应该才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
青铜凤鸟2
另一件青铜凤鸟同样极具特色。只见傲立的小鸟身体修长,弯弯的嘴,圆圆的眼,身上飞扬的羽翅犹如跳动的火焰,使它看起来展翅若飞,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它双腿踩在一个圆形的器盖上,从器盖的外形推断,这可能是盖在某件重要的青铜器或者柱头上的装饰物。
古蜀的工匠们用熟练的手法勾勒出鸟的神韵,体现了他们对抽象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变形夸张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看到它们,我们愈加佩服3000多年前那些无名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星堆的『另类鸟』
除了这些造型充满想象力的鸟,还有一只非常写实的青铜大公鸡!它精准地表现了公鸡的鸡冠、下巴上的肉髯、弯曲的喙、华丽的尾羽等特征,身上不同部位的羽毛质感也表现得很清晰。这说明在三千年前,鸡已经是常见的驯养家禽了!
古老的文明,神秘的国度,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