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姜结缘的“小学霸”
2024-01-04
朱晴雨出生于天门镇新华村。当地出产的白姜以纤维少、肉质爽滑脆嫩闻名全国,白姜产品和相关加工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朱晴雨祖辈世代务农,种植白姜是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收成好时4亩姜田一年有近8万元进账。但尽管他们按照“阳春三月踩姜垅,清明四月下姜阁”的农谚辛勤劳作,每隔几年也总会遇到产量减半、收成不佳的情况。这不仅困扰着朱家人,也是村里姜农们的一块心病。从小成绩优异的朱晴雨,因为心疼父母种姜不易,课余时间就爱往姜田跑,催姜芽、挖姜田、踩姜垄,一来二去,虽然种植技术仍有不足,却对白姜的生长习性有了一定了解,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乡亲们解决白姜减产难题。
朱晴雨有一本专门记录白姜种植知识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她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收集的资料。通过长期测量、对比、研究,朱晴雨逐渐摸索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白姜生长的联系,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测,她打起自家姜田的“主意”。
智慧助农的“小能手”
2021年3月初,朱晴雨拿出自己的“研究资料”,认认真真与爸爸妈妈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看数据、讲原理、做推论,在朱晴雨的努力下,父母答应了她的请求,拿出自家姜田当作试验田。
令人欣喜的是,5月上旬朱晴雨家亩均姜种出芽率提升了10%,国庆期间4亩姜田产出白姜1.1万斤,亩均增收约4000元。而就在当年,村里部分姜田仍然出现了減产问题,反观朱晴雨家的增收,大家都充满好奇。此时的朱晴雨却并未被喜悦冲昏头脑,为了准确把握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让每一次播种都踩在点上,她申请加入学校气象兴趣小组。清明前后,她和同学们用了两个月时间,坚持每天收集记录校内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前往市气象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统计月报表、绘制曲线图和折线图,最终判定当地潮湿现象是因“前期气温较低,后期气温快速回升导致室外露点温度大于或等于室内地面温度”所产生的“回南天”现象。朱晴雨据此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探究当地“回南天”现象产生条件气象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获第九届安徽省中小学生气象科普竞赛中学组一等奖。
乐于助人的“小雷锋”
研究得奖后,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朱晴雨结合“回南天”现象研究“姜阁催芽、深翻高垅、遮阴搭棚”等种姜提产技术,制作课件、“明白纸”和手抄报,到田间地头、春耕现场宣传白姜种植知识,并依托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的农技培训会普及“回南天”现象,推广科学化白姜种植技术,有效解决了白姜减产难题。
在生活中,朱晴雨坦率真诚、乐于助人。她的同学姚贵娟是一个孤儿,自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自上幼儿园起,朱晴雨就经常带着姚贵娟回家玩,留她在家中吃饭。到镇上读小学后,朱晴雨的母亲在学校旁租房陪读。此时,姚贵娟的爷爷已年近八旬,在朱晴雨的央求下,母亲和姚贵娟的爷爷商量后,将姚贵娟也接到镇上读书,并寄住在家里。此后9年时间,朱晴雨虽然年纪更小,却像姐姐一样照顾姚贵娟,有新衣总是让着姚贵娟穿,并在学习上帮助她。朱晴雨的母亲也与姚贵娟的爷爷签订了抚养协议,姚家的家庭财产由姚贵娟继承,他们仅是义务照顾姚贵娟。
朱晴雨入选2023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朱晴雨一家分别于2019年9月入选“安徽省最美家庭”,2020年12月入选“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