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循经按摩对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2024-01-04沈爱娣沈义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躯干功能障碍肢体

沈爱娣,沈义霞

(如皋博爱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通 2265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因为老龄化进程加快,本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脑卒中病死率、病残率较高,即使手术救治成功,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肢体功能障碍则为脑卒中常见后遗症,其发生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相关,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2-3]。 基于此,常规治疗多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早期开始活动,并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以改善神经与运动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改善。但早期康复训练效果与患者依从性密切相关,且康复时间较长,故有必要联合其他干预方法,加快患者康复进程[4]。 躯干稳定性训练,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了核心肌群的锻炼,可提高患者平衡与控制力[5]。循经按摩则为常用护理适宜技术,能够调节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操作简单,近年来在康复护理领域也有了一定应用[6]。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64 例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对象,探讨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循经按摩干预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64 例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满足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存在肢体功能障碍[7];(2)意识清晰,病情稳定;(3)首次发病;(4)诊治及随访资料完整;(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沟通能力、认知功能差者;(2)心肾等严重器官损害;(3)存在精神损害者;(4)依从性及差者。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2),男20例,女12 例;年龄48~79 岁,平均年龄(68.15±5.24)岁;病程2 周~12 周,平均病程(4.42±0.83)周。观察组(n=32),男19 例,女13 例;年龄46~80 岁,平均年龄(68.42±5.38)岁;病程2 周~11 周,平均病程(4.37±0.86)周。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1)体位摆放。在患侧肢体下垫软垫,肩膀略抬高,肘部伸直,预防上肢痉挛。下肢维持中立位,使用软枕限位。每2 h 翻身1次。按摩四肢,3 次/d,10~15 min/次。 (2)被动活动。 依次进行肩部、肘部、腕部、髋部、膝部、踝部活动,每个关节活动10~15 次/d,5 min/次。 抬起患侧下肢,使踝关节内收、外展、内旋。 在此之后,手托小腿,内收髋部、屈髋,10 次/d,10 min/次。 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加活动频次。 (3)主动活动。 在患者肌力改善后,指导患者双手手指交叉, 健侧带动患侧上下左右活动,10 min/d。 后取平卧位,双手自然放在两侧,上抬双手,坚持1 min 后放下,10~15 次/d。 指导患者利用惯性翻身,旋转躯干,移动健侧至床边,下床扶床站立,并逐渐过渡至病房内慢走、扶墙走、步行等,训练2 min/d。 (4)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利用健侧带动患侧完成洗漱、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1 次/d,10~15 min/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循经按摩干预。 躯干稳定性训练:(1)腰腹肌力训练。 坐在床上,上身直立,重心偏向患侧,维持坐姿稳定后。 护士扶着患者患侧上肢,引导患者后仰45°,并在该体位下, 进行左右旋转训练,2 次/d,10 min/次。(2)核心肌群控制训练。 在患者病床之上放置Bobath球,由护士先坐在该球上,患者后仰,下肢屈髋屈膝,并放在护士腿上,护士拉着患者双手,进行躯干主动前屈,并控制腹肌向心收缩,2 次/d,5~10 min/次。 (3)激活核心肌群训练。患者站立,升高治疗床,患者趴在床上,护士站在患者身后,右手挤压患者腹部,左手放在坐骨结节位置,嘱患者收腹并垫脚,运动方向和地面垂直,2 次/d,15 min/次。 循经按摩:首先对上臂进行按、揉、拿5 次,放松上臂后,取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肩井进行点按,3~5 次/穴。 从掌骨近端开始,向远端推掌骨5 次,再搓掌骨间隙5 次,抖动上肢5~10次,并搓5 次。而后按、揉、拿下肢5 次,点按下肢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5 次/穴,摇膝、髋与踝关节,并进行踝关节最大限度跖屈、背伸、外展,再搓跖骨间隙3~5 次,推跖骨5 次,抖动下肢5~10 次。

两组均护理8 周。

1.3 观察指标

(1)神经与运动功能。 干预前、干预8 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NIHSS 评分0~42 分, 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FMA 上肢33 项,0~66 分, 下肢17 项,0~34分。 上下肢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2)平衡能力。干预前、干预8 周后,采用10 m 步行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进行评估。 10 m 步行测试时,划直线15 m,并在3 m、13 m 处标记,记录患者行走15 m 过程中,3~13 m 区间用时,测3 次取均值。起立-行走计时,准备有扶手椅子,在前3 m 位置标记,发出口令,让患者起身站稳,最快走过标记,再返回坐下,该过程计时,记录3 次取平均值即为测试结果。

(3)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进行评价。该问卷共4 个维度,分别为:心理、躯体、社会功能与物质生活状态。 每个维度均0~100 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状态越差。

(4)满意度。干预8 周后,采用院内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估,分值0~100 分,分级及其标准: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80~89 分,不满意0~79 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 两组NIHSS、FMA 上下肢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 周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比较[(±s),分]

组别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8 周后FMA 上肢评分干预前 干预8 周后FMA 下肢评分干预前 干预8 周后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18.91±4.44 19.06±4.21 0.139 0.890 11.65±3.75 8.71±2.64 3.626 0.001 37.52±4.64 37.95±4.72 0.368 0.715 51.16±5.22 57.34±5.81 4.476 0.000 15.35±1.82 15.44±1.76 0.201 0.841 21.79±2.26 26.52±2.31 8.280 0.000

2.2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10 m 步行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 周后,观察组10 m 步行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比较[(±s),s]

表2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比较[(±s),s]

组别10 m 步行测试干预前 干预8 周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干预前 干预8 周后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19.72±2.48 20.14±2.52 0.672 0.504 13.95±2.18 10.62±2.10 6.223 0.000 31.24±3.15 31.19±3.22 0.063 0.950 23.18±2.76 19.64±2.53 5.370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 周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8 周后63.57±5.81 64.12±5.73 0.381 0.704 71.65±5.96 80.29±6.12 5.721 0.000 62.25±5.04 62.71±5.20 0.359 0.721 73.44±5.46 81.09±5.72 5.473 0.000 61.43±4.95 61.33±5.04 0.080 0.936 72.39±6.40 83.54±6.51 6.909 0.000 64.17±5.23 63.85±5.35 0.242 0.810 74.56±6.12 81.93±6.86 4.535 0.000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因脑组织局部血供障碍发生缺血性坏死,可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严重威胁[8]。本病患者因神经损害,肌肉张力降低以及挛缩等,肢体、关节僵硬,容易发生肢体功能障碍。 为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常规对通过康复护理干预。 早期体位限制,并进行按摩、翻身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9]。再通过早期开展被动与主动训练,则能够进一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肢体肌力,预防肌肉萎缩,并可通过肢体功能代偿,改善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10]。 再通过生活能力训练,则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但常规康复护理下,对躯干核心的训练不足,平衡能力较弱,且训练效果与患者依从性相关,患者康复进程仍然较为缓慢。

躯体稳定性训练干预,针对腰部、骨盆以及髋关节等进行,能提高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改善患者平衡能力[11]。具体来看,通过持续核心训练,能够激活桥网脊髓路,改善步行中枢模式发生器节奏,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12]。 让患者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训练,也有利于激活中枢神经,可促进募集肌纤维收缩,并有助于改善腹部肌肉力量,进而可改善平衡能力与步行状态[13]。 循经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针对所选穴位进行按摩刺激,能够加快患者气血运行,改善肌肉紧张[14]。对上下肢进行按、揉、拿,能够放松肢体,改善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 在穴位按摩时,上肢取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肩井,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归手阳明大肠经,按摩合谷能通经活络,曲池主治关节痛、偏瘫、麻痹等,手三里则能改善手臂不仁、肘挛不伸,肩井则为手少阳、阳维之交会穴,能祛风、消肿、通络[14]。 下肢取环跳、阳陵泉、委中、三阴交,环跳、阳陵泉归足少阳胆经,按摩环跳能改善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阳陵泉则可舒筋止痛、通利关节,配合委中可在改善下肢痿痹同时,减轻腰背部疼痛。配合足三里,可补益气血、通经活络[15]。 诸穴共使,能改善舒筋活络,改善肢体功能。 再配合上下肢摇摆与掌搓,可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加快血液循环。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 周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NIHSS 评分更低,FMA 上下肢评分更高(P<0.05),可见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循经按摩干预能改善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 干预8 周后, 观察组10 m 步行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该方案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 干预8 周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则说明其可改善患者护理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循经按摩干预效果确切,能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并能改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躯干功能障碍肢体
树与人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仰卧起坐,使你躯干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