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募配穴针刺法辅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1-04邸全祥李鹤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补阳气虚中风

邸全祥,李鹤群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宿迁 223900)

中风为常见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均可引起脑神经功能严重损伤,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目前,随着中风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中风救治及时率大幅提高,使得整体病死率显著降低。 但中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恢复期常伴有不同后遗症。便秘为中风后常见并发症,长期处于该状态下,不仅影响机体营养吸收,还会滋生烦躁、焦虑等多种负性情绪,增加心理疾病风险[1-2]。中医认为中风后常处于气虚血瘀状态,气虚则大肠动力下降,血瘀则阻滞不同,胃肠脏器失于濡养,故易出现便秘症状。 补阳还五汤则为经典中医方剂,方内含有火麻仁、苍术、黄芪、鸡血藤等多种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多种功效[3]。俞募配穴针刺法则是一种特殊针刺疗法,其将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使用,可发挥更好协同作用,以改善脏腑功能[4]。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5 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84例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为对象,分析俞募配穴针刺法辅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4 例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 例。 对照组男26 例,女16 例;年龄50~76 岁,平均年龄(60.53±4.19)岁;中风类型:缺血性26 例,出血性16 例。 观察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50~78 岁,平均年龄(60.57±4.25)岁;中风类型:缺血性25 例,出血性17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诊断标准[5];符合气虚血瘀证标准[6];伴有不同程度便秘症状;认知良好;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衰竭;伴胃肠器质性病变;有针刺禁忌;拒绝中医治疗。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纠正饮食、建立排便习惯、必要时予以开塞露。

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方剂组成为火麻仁9 g、苍术9 g、黄芪30 g、鸡血藤30 g、丹参20 g、石菖蒲9 g、赤芍15 g、红花10 g、桃仁10 g、川芎15 g、当归15 g、地龙12 g、上述药材加水煎服,1 剂/d,分早晚温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常规消毒双侧天枢、大肠俞,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刺针直刺上述穴位,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法,以出现局部胀痛为宜,留针30 min,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 日内排便1 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 短期无复发为显效;3 日内排便1 次, 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为有效;便秘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排便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以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评价排便困难程度、 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及排便不尽感,每项0~3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排便情况越严重。

(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以4 级评分法评价少腹胀急、胃纳减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症候,每项0~3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中医症候越好。

(4)胃肠激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采血测定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胃肠激素P 物质(SP)水平。

(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局部肿痛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排便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排便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排便困难程度、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排便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排便情况对比[(±s),分]

组别排便困难程度治疗前 治疗2 周后排便频率治疗前 治疗2 周后粪便性状治疗前 治疗2 周后排便不尽感治疗前 治疗2 周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2.44±0.31 2.41±0.29 0.458 0.648 1.12±0.15 1.37±0.21 6.278 0.000 2.41±0.25 2.39±0.23 0.382 0.704 1.17±0.19 1.48±0.25 6.398 0.000 2.32±0.28 2.29±0.29 0.482 0.631 1.05±0.16 1.41±0.22 8.577 0.000 2.25±0.34 2.28±0.37 0.387 0.700 0.97±0.14 1.18±0.18 5.968 0.000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少腹胀急、胃纳减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分]

组别少腹胀急治疗前 治疗2 周后胃纳减退治疗前 治疗2 周后面色淡白治疗前 治疗2 周后气短乏力治疗前 治疗2 周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2.35±0.28 2.32±0.26 0.509 0.612 0.75±0.12 0.89±0.14 4.921 0.000 2.29±0.26 2.27±0.24 0.366 0.715 0.79±0.13 0.92±0.15 4.244 0.000 2.18±0.32 2.21±0.34 0.416 0.678 0.63±0.12 0.79±0.14 5.624 0.000 2.09±0.28 2.12±0.29 0.482 0.631 0.59±0.11 0.85±0.13 9.895 0.000

2.4 两组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胃肠激素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MTL、VIP、S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对比(±s)

组别MTL(ng/L)治疗前 治疗2 周后VIP(pg/mL)治疗前 治疗2 周后SP(pg/mL)治疗前 治疗2 周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225.63±20.38 225.79±20.42 0.036 0.971 318.52±25.96 294.63±24.35 4.350 0.000 62.52±5.71 62.47±5.63 0.040 0.968 92.52±6.38 86.54±6.15 4.373 0.000 30.25±3.12 30.32±3.15 0.102 0.919 48.96±4.25 43.62±4.13 5.840 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呕吐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观察组出现恶心2 例,呕吐1 例,局部肿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 论

中风后便秘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在中风发生后会损伤脑神经功能,一旦损伤排便中枢,则会引起排便反射异常,从而出现排便频率等多方面改变,增加便秘风险[7-8]。同时,中风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降低肢体活动能力, 久之胃肠蠕动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影响肠道排便,且中风后的饮食也可对患者日常排便造成影响。 而便秘发生后对机体危害较大,大便长期积聚,会使肠内存在大量有毒物质,易引起痤疮等多种皮肤病, 且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良好吸收,导致机体出现营养不良。 此外,长期便秘也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较大痛苦,一旦并发心理疾病又会影响中风后的康复进程,故及时改善便秘症状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中风后患者元气大损,行气不畅,尤其是处于气虚血瘀之证下,窍闭神昏,气机失衡,更易出现气机不畅、肠腑瘀滞等现象,导致便秘发生,故还需注意活血化瘀、益气通络。 补阳还五汤则为经典理血剂,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方内火麻仁能润肠通便;苍术能燥湿健脾;黄芪能补气升阳、生津养血、行滞通痹;鸡血藤能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丹参能通经止痛、活血祛瘀;石菖蒲能化湿开胃;赤芍能散瘀止痛;红花能活血通经、散瘀;桃仁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川芎能活血行气;当归能润肠通便、活血补血;地龙能通络、利尿[9]。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润肠通便之效,可消除气虚血瘀引起的诸症,减轻便秘症状。但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便秘症状改善偏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 周后,排便困难程度、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少腹胀急、胃纳减退、面色淡白、 气短乏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MTL、VIP、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俞募配穴针刺法辅助补阳还五汤可提高中风后便秘疗效,纠正胃肠激素紊乱,改善患者排便情况,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分析原因为,俞募配穴针刺法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特点,针对患者病情特点,选取大肠经俞、募穴相配进行针刺,能够增强肠道功能,改善胃肠蠕动能力,从而缓解便秘症状[10]。 天枢与大肠俞为大肠经的俞、募穴,其中天枢位于阳明经,为机体上下气机调降的枢纽,针刺之不仅能够健运脾胃,还可补益机体气血不足,且可滋养大肠津液,通畅一身气机;大肠俞则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泻腑利浊、理气止痛等多种功效;两穴合用则能够起到泻腑通便、益气健脾、阴阳并调之效,且施以强刺激针法,可更好激发经气,加快针感传导,增强调达脏腑、润肠通便效果。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联用俞募配穴针刺法可协同增效,更好改善人体气血运行,并纠正大肠传导失司,促进便秘症状消失。

综上所述,俞募配穴针刺法辅助补阳还五汤可提高中风后便秘患者疗效, 加快胃肠激素水平复常,改善排便情况,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补阳气虚中风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