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4-01-04杨清燕曾丽秋潘妹子
杨清燕,曾丽秋,潘妹子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福建泉州 36200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将人工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替换病变受损的心脏瓣膜的手术,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但心脏瓣膜置换术并不能彻底解决患者生存质量问题,患者术后仍存在潜在易发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可能,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转出3 d 内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高达30%,故术后需要加强护理干预,预防病情加重而降低生存质量[2-3]。常规护理比较被动、机械化,病情关注缺乏延续性和全面性,对防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过渡期风险的护理干预效果欠佳[4]。因此,还需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保证过渡期照护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过渡期护理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期间的健康照护进行延续的一种护理模式,可以连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连续性,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情况和负面情绪,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其术后生命健康[5]。对此,本研究对2021 年7 月—2023 年3 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6 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过渡期护理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干预中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43 例)与研究组(过渡期护理,43 例)。参照组中男30 例,女13 例;年龄25~74 岁,平均(54.32±6.23)岁;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13 例,Ⅲ级20 例,Ⅳ级10 例。研究组中男27 例,女16 例;年龄28~71 岁,平均(54.98±6.57)岁;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16 例,Ⅲ级18 例,Ⅳ级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具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适应证;术前查体配合;均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排除标准: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史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拒绝问卷调查者。
1.3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脉搏、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若生命体征不稳定,及时上报,协助医师及时处理。与患者及家属解释过渡期可能存在的情况和护理事项,取得其信任和配合。
研究组实施过渡期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由5 名重症监护室护士和5 名普通病房护士组建过渡期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需参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过渡期护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后,方可参与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小组组员护理专业技能强,与患者及家属维持有效沟通。护士长负责检查过渡期护理实施效果,评价其护理质量,而过渡期护理小组则负责具体实施护理服务。(2)实施过渡期护理措施。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过渡期为从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转出后3~5 d 内,在这期间开展过渡期护理。①患者术后需要采用呼吸机维持通气,重症监护室护士每隔30 min 检查呼吸机气管插管是否通畅,避免插管期间出现不良事件,而引起缺氧、呼吸衰竭、心脏骤停。当患者清醒,能自主呼吸,且咳嗽反射正常时,可尝试拔管。拔管成功后,监测各项体征。对患者转出重症监护室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含呼吸频率、血压、体温、意识状态、脉搏、睡眠状况、皮肤状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结合院内实际条件,制订患者转运方案,保证安全性,做好管道管理、护患沟通交流、感染防护,控制转出潜在风险。同时将转运计划告知普通病房护士,协调好床位,并备好仪器设备。②当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时,重症监护室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做好交接,记录患者转出情况,对交接清单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勾选,核对患者信息和病情,并强调和备注患者过渡期各方面的需求及注意事项,便于普通病房护士拟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③转入普通病房时,护士开窗通风,并做好室内清洁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当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后,耐心指导其正确咳嗽,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痰,促进痰液稀释排出,并密切观察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和心率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维持体液平衡,预防患者在过渡期出现心律失常。指导其少食多餐,食用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再过渡至普通饮食。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每隔12 h 更换床单和病号服,并给予漱口水漱口,预防细菌滋生引起口腔感染。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护士采取语言安慰法、注意力转移法疏解其情绪,密切与其保持交流,鼓励其倾诉和发泄,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关心。④在过渡期间,重症监护室护士每天早上或下午随访普通病房护理情况,并做好记录,与普通病房护士保持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和改进护理方案,延续患者康复前的护理。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经护理后,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②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所有患者护理前、护理后3 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从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进行评分,均采取百分制,评分与生存质量成正比。
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服务态度、环境氛围、操作技能、人文关怀等,总分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 分)、比较满意(60~<90 分)、不满意(<60 分)3 个等级。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以例数(n)和率(%)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生存质量评分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社会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生理领域评分、环境领域评分、生存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改善心脏病变瓣膜无效的患者,通过采用人工心脏瓣膜替换病变瓣膜可以恢复心脏功能,常用的人工瓣膜包括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各有优缺点,机械瓣膜寿命较长,但需要终生抗凝;生物瓣膜无需终生抗凝,但寿命较短,适用于70 岁以上的患者[6-8]。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出血、血栓栓塞等情况,损害组织脏器,进一步引发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故需加强患者护理干预,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生存质量,满足患者护理需求[9-11]。
过渡期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健康照护的一种护理手段,可以填补常规护理过渡期服务中断、护理单一等不足,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已成为医疗服务领域值得借鉴的护理模式[12-13]。本研究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后,发现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分析原因,过渡期护理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的风险,掌握最佳转运时机,做好感染防护、心理状态调整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保障患者健康安全。同时加强重症监护室与普通病房的联系,有效协调和衔接重症监护室转出、普通病房转入,消除转出潜在高风险因素,且转入普通病房后,重点告知普通病房护士有关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与潜在风险,完善转出记录,备注交班,便于普通病房护士做好气道管理、心理疏导、并发症预防等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连贯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14-15]。在本研究中,通过实施过渡期护理,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分析原因,过渡期护理通过细致交接,持续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保证健康照护的连贯性,通过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及时排解患者负面情绪,定时更换床单和排痰,进而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促进生存质量的提升[16]。本研究结果显示,过渡期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67%,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的79.07%(P<0.05)。与周锦玲等[17]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85%,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这表明过渡期护理可更好地满足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要求,故护理满意度较高。究其原因,在过渡期护理中,重症监护室护士做出全面、精准评估,完全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并在其转入普通病房时详细交接,指导普通病房护士重点关注和处理病情严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定时随访普通病房护理情况和效果,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担忧,以促进术后康复,进而提高其护理满意率[18]。
综上所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干预中实施过渡期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生存质量的提升,满足患者对术后过渡期的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