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心理状态与日常行为的影响
2024-01-04姜明明
姜明明
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妇产科,山东临沂 27603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高发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以及国民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导致冠心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在临床相关研究中显示,冠状动脉硬化是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与机体过度肥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有着密切关联。而冠心病患者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情况,其发生因素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当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通过抗凝、降压、扩张冠状动脉及调脂等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1-2]。但在治疗中发现,多数患者长期受病情影响心理状态差,加之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的重视度,导致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护能力降低,致使疾病治疗效果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不仅需要合理的用药方案,还需要良好的护理干预,才能进一步提高疾病控制效果[3-4]。为此,本研究随机选取2021 年5 月—2023年5 月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疾病控制中的临床价值做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0~86岁,平均(73.0±2.5)岁;平均病程(3.00±1.50)年。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2.50±2.40)岁;平均病程(3.50±1.6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检查达到老年冠心病标准患者;②临床资料经审核后确定完整患者;③详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协商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智力障碍以及语言交通障碍患者;②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③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④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脑血管和其他脏器类疾病患者;⑤患有严重的免疫性疾病患者;⑥癌症疾病患者;⑦无法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强对患者各指标的监测力度、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相关注意事项、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和用药指导。
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①成立护理服务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提高护士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处理能力;同时进行临床风险评估,掌握患者与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完善的护理计划。②心理认知教育:与患者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并通过交流引导以及鼓励安慰,缓解患者过度紧张情绪,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需求,通过病友交流提升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度以及抗病信心;借助微信平台、视频播放以及1对1 教育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增强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护能力。③帮助患者用药: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帮助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用药计划,遵医嘱告知患者用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控制情况;帮助医师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方案。④日常管理:为患者制订合理性的饮食方案,饮食要确保营养均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添加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高的食物,合理控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量。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日常遵医行为以及自护能力指标。指标的评分标准为10 分,评分越高时表示指标改善越好。②比较两组焦虑程度。采用汉密顿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对患者进行评价,0~<6 分为无焦虑,6~<20 分为轻度焦虑,20~<29 分为中度焦虑,≥29 分为重度焦虑。③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心功能改善情况。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⑤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使用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价,内容包括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0~100 分,分值越高则证实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指标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遵医行为、自护能力以及焦虑情绪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指标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各指标情况比较[(),分]
?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每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分]
?
3 讨论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以及并发症多等特征,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以及国民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本病的患病率,并且已呈现年轻化趋势。导致该病发生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长期过度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缺少体力活动等[5-6],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与脂代谢异常有着密切关联,长期处于脂代谢异常会导致体内动脉内膜表面血液内脂质沉,从而导致粥样脂质类物质堆积于动脉内,最终形成白色斑块性病变[7-8]。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乏力以及呼吸困难等。目前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用药行为以及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但仍有部分患者缺乏对疾病的重视度,生活中未能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9-10];另外受到病情困扰部分患者还会存在焦虑情绪,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抗病信心和遵医行为,使患者未能达到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及合理运动,导致疾病控制效果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所以需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临床医护人员的全程紧密配合下,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11-12]。为此,本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了循证护理干预,且通过最终结果对比显示,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患者日常遵医行为以及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本文中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起护理服务小组,定期开展小组培训,进而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综合能力;并且实施风险评估后,掌握患者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13-14];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引导以及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疾病以及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的照顾能力;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存在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疾病控制效果;在治疗期间通过加强对患者服药监督,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用药行为,提高用药效果及安全性,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15-16];另外加强对患者的生活饮食管理,患者保持合理饮食及合理运动。通过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最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减轻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7-18]。
综上所述,运用循证护理可有效提升临床对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