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解决方法探研
2024-01-04郝赫
郝赫
摘要: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精确”的特点,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数字化,并且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部分教育者数据素养较低、大数据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数据应用价值发挥不足等诸多困境。这就要求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以及大数据对育人工作的多维影响,通过培养大数据意识、打造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精准化管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6-0041-04
基金项目: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新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023-jqy105);吉林警察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公安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jykysz202304)
现阶段,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数据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并使高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网络平台丰富多元的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可能导致部分西方腐朽思想进入校园,阻碍了部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此,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崭新课题。
1.全面化的育人模式
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单一且固化,并且在大数据背景下更趋于多元化。立足调查对象的数据来源分析,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所调查的对象不再来源于随机样本,收集的学生信息也不再是少数样本数据,而是全体学生的数据。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可摒弃运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来推断整体情况的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来合理分析学生群体的发展路线和思想动态,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立足分析数据的方式,相较于传统调查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获取最原始且真实的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也确保了学生各项信息数据的准确性[1]。
2.复杂化的教育信息
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信息偏差等情况,甚至出现诸多错误、无用的信息,导致思政教育数据信息复杂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甄选能力,能够去掉虚假的、无用的信息,保存真实的信息,客观地区分与学生无关的数据。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筛选和处理数据信息时,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深入了解其思想发展趋势,客观筛选混杂无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奠基。可见,思政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信息处理能力与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密切相关,应利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处理鱼龙混杂的数据信息,深挖隐匿于数据背后的本质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新工作模式。
3.数据化的教育内容
依托数据的方式传递信息是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显著特征,指的是先将思政教育的全部信息数据化,再分析量化,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以往的思政教育通常用固定的形式收集数据,虽然针对性、目的性较强,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无法保证数据的实效性。相反,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每一个学生的各种信息,实时掌握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文字数据化、方位数据化、沟通信息数据化分析,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有效预测他们的发展轨迹和行为走向,从而给予他们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1.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主力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群体的认知、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受固化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师主导方式较为滞后。但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主导方式更具有灵活化的特点[2]。其一,在对学生群体认知方面,大数据的融入能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思想状况,为思政教育的科学开展奠定数据技术。在传统的对学生认知、了解的方法中,教育者主要通过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收集和获取学生的数据信息,此类方法具有片面性、被动性、调查结果广而不深等弊端。随着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的思想、情感愈发趋于多元,传统的认知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会出现认知偏差的现象。但在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群体数据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可以实现自动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既为教育者了解和认识学生提供了条件,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其二,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偏向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教育者若不借助生动鲜活的实例、语言开展教育工作,难免会使思政教育缺乏生动性。而大数据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教育者可以利用更契合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特点的形式呈现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依托线上教学、微课等新模式,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尴尬教学局面。
2.学生生存状态数字化
学生生存状态的数据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改革与创新的风向标。其一,大数据推动了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摆脱了传统面对面交往的单一形式,开始超越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网民规模方面,大众群体对互联网的需求与日俱增,以“00后”为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也已成为“网络原住民”,传统的交往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诉求。大数据的介入,使网络技术下的虚拟化交往方式更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往方式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思政教育也应朝着“微文化”靠拢[3]。
3.教育载体多元化
“载体”是思政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载体选择不同,传递思政教育内容的效果也不同。当前,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愈发丰富多元。一是载体类型多元化,如线上课程载体和线下课程载体,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实物载体与微博、抖音、快手等微媒体。二是同类型载体多样化发展,如传统媒体开设官微、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打破了传统载体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传统教育载体逐渐形成育人合力,载体与载体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
1.部分教育者数据素养较低
在传统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助推、引领作用。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其一,部分教育者数据意识匮乏,对数据的运用意识和敏感度不高,缺少对大数据优势和特点的认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其二,部分教育者数据能力偏低,利用大数据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相对薄弱,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实效性。
2.大数据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的信息资源在为广大师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冲击着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一方面,信息内容碎片化。如抖音、微博等APP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在转载、过滤、交换中这些内容变得凝练、简短,信息内容多以碎片形式传播[4]。而且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也充斥在虚拟空间中,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产生动摇。另一方面,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其一,部分大数据中隐含的一些不良思潮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其二,学生群体接触到虚假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无法客观理性地甄别信息真伪,极易受不良信息影响而出现思想偏差。
3.数据应用价值发挥不足
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而言,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使思政教育方式更趋于多元,不仅为思政工作提供了各类平台,还丰富了教育载体。但是一些高校对大数据的了解甚少,数据资源利用率低,使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首先,部分思政教育者思想封闭保守,缺少数据意识,对大数据的特点、内涵、优势、应用价值等认识模糊,没有真正感受到大数据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效益。其次,数据的分散化特点使得教育者很难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导致思政教育相关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再次,大数据在思政教育中的實践较少,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构建了数据资源库,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5]。
1.培养大数据意识,改革思政教育理念
(1)转变固化思维。首先,教育者要将“样本思维”转为“整体思维”,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各项功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了解其不同节点、不同阶段的思想行为变化,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引导。其次,教育者要将“因果思维”转为“关联思维”,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关注事物与事物间的关联性,为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奠定关键性数据基础。再次,教育者要将“精确思维”转为“模糊思维”,意识到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避免过于追求数据信息的精确性。
(2)树立大数据理念。首先,高校应重视培养教育者的数据观念,使其树立大数据理念,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将大数据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如将数据处理技术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便于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其次,思政教育者必须秉承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大数据管理理念,通过参与各类培训活动,研读经典大数据书籍,如《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大数据》等,切实增加自身的理论储备。
(3)培养大数据素养。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对数据的敏感度,清楚学生数据信息的潜在价值[6]。比如,学生的网络动态、校园卡记录等数据的背后暗含着其思想行为的变化,教师可根据这些数据有效防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其次,教育者应具备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积极学习先进的数据技术,提高自身的大数据素养。再次,教育者应切实加强自身的数据修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收集学生信息时允许其关闭个人数据,避免强行收集数据的情况出现。
2.打造思政教育新模式,避免大数据的负面影响
(1)依托大数据调整教育内容。首先,教育者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收集与思政相关的内容,如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门话题、时事政治等,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和利用,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也可借助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功能,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比如,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教师可从数据库中搜集相关信息(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就业兴趣),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及时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其次,教育者可利用大数据丰富教育的内容形式,借助云课堂、慕课、学习通等平台打造智能化课堂;或者开展丰富多元的课内活动,如以主题班会、辩论赛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加深其对大数据的认识,引导其客观看待不良信息。
(2)打造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首先,高校要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备,创建数据化多功能教室,引入先进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其次,高校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等数据资源,并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进行统整分析,在此基础上打造校内学生信息数据平台;也可构建思政理论课数据中心、教育专家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再次,大数据时代要求教育者合理利用大数据搜集学生的社交网络信息、学习生活信息等,并根据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具体诉求。最后,教育者要合理利用钉钉、QQ等自媒体平台,借助群组上传和发布就业咨询、创业政策、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3.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大数据应用价值
(1)提高教育者大数据开发与应用能力。首先,高校应邀请大数据方面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与师资队伍共同研发大数据核心技术,提高硬件技术水平,着力解决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难题。其次,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与“政”“校”“企”之间的交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方法和计划,使大数据更好地适应思政教育需求。再次,教育者应敢于在工作中运用大数据,学会依托信息化资源的快速迭代、强大引擎采集学生“知、情、意、行”图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2)处理和利用好大数据。教育者应清楚数据信息是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开展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并非决策的主宰,不应过度依赖数据分析结果。一方面,做到有限度地利用“大数据”。大数据实现了对学生综合数据的观测与分析,为准确分析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其中存在一些干扰且无用的信息,教育者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而是要有限度地使用[7]。另一方面,做到有选择地利用“小数据”。高校可创建小数据服务系统,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数据空间。在数据共享方面,要实现各部门、各教师之间的共建共用,支持广大教职工实时查询;在辅助决策方面,要支持思政教育者查询学生信息,以使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
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化、现代化、数据化成为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强劲内驱力,大数据所具有的海量数据和精准推送等优势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树立大数据意识,运用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数据平台,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思政教育者要提高自身大数据素养,加强大数据开发和运用能力,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不断調整教育内容、完善工作体系,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于瑞红.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8):84-87.
[2]甘凇原.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3]王安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05):153-156.
[4]夏永林,陈盼盼.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1):130-135.
[5]高路,刘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3):158-160.
[6]祁悦.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7]陈妍.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9):216-217.
Exploration of the Dilemmas and Solu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Hao He
(Jilin Police Academ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 Big dat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ive, high-speed, diverse, and precise",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igit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correct values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low data literacy among some educators,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students’ values,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data application value. This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larify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impact of big data on education work. By cultivating big data awareness, creating new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ing precise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bigdata;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difficulties;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