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怀平:海洋育“金” 让“南澳金贝”成为渔民致富宝贝

2024-01-03杨楚瑜

广东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南澳扇贝新品种

文/杨楚瑜

[导语]

一次偶然的机会,汕头大学理学院教授郑怀平结缘海洋,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他在海洋贝类养殖与育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一路深耕,一路收获。他以海为“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海上;他在海洋育“金”,让“南澳金贝”成为渔民致富宝贝。他说,育种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在这条路上他笃行不怠。

[人物简介]

郑怀平,汕头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贝类养殖与育种专家。现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亚热带海水贝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家海洋科技奖成果奖二等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1项、广东省专利奖优秀奖1项、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先后荣获广东省和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南粤工匠”、广东水产十大育种专家、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表现突出个人、2023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郑怀平开展“南澳金贝”养殖技术培训

郑怀平(后)检查扇贝的情况

结缘海洋 源于偶然

1990年,郑怀平从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医学系毕业后,留在家乡的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禽养殖技术服务工作。彼时的他从未想过未来他会与海洋结缘、与扇贝为伴。

“当时有个高中同学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他带回来厦大的硕士招生简章,我一看,海洋生物学要考的几门课程正好我本科时都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郑怀平对海洋生物学产生兴趣。很快,他作出决定——报考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并不容易。备考第一年,郑怀平未能如愿。“那时候没想过放弃,考试来不得半点虚假,想着一年不行就再来一年。”郑怀平一直坚信脚踏实地的力量,1995年,他终于如愿。

既然选择了开始,郑怀平的脚步就从未停止。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2001年,郑怀平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又继续做了两年的博士后。

2001年,是郑怀平从事海洋扇贝育种工作的起点。这一做,便是二十余年。

勤勉“蓑笠翁” 培育新扇贝

2007年年底,郑怀平来到汕头大学(以下简称“汕大”)。“我们做育种的,必须有长期稳定的地方。汕大不仅有南澳临海实验站,还有专门的实验海域。”到汕大从事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不仅是郑怀平的兴趣使然,更是他得以安心长期做扇贝育种的坚定理由。

刚到汕大,郑怀平便马不停蹄前往南澳岛调研。南澳当地扇贝养殖户收获过天然的金色扇贝,但是数量很少,贝壳和贝柱都是金黄色的扇贝,更是少之又少。“当时一位养殖户跟我说,他们辛苦养殖的扇贝只能卖两三块钱一斤,如果能卖到四五块一斤就心满意足了。”养殖户的话令郑怀平感触颇深,他决心要为养殖户实现愿望。

郑怀平将目光投到华贵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扇贝养殖品种,然而,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产业严重滑坡,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高产、高值、抗逆的新品种。

2008年春开始,郑怀平以高值、抗逆为目标,以纯化黄金色外观色泽、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抓手,开展华贵栉孔扇贝良种培育工作。

“南澳大桥当时还没开通,去南澳只能坐轮渡,路程很漫长,遇上台风天更甚。”培育“金贝”心切,前期的大半年里,郑怀平索性吃住都在南澳临海实验站。

由于开始招收的学生较少,所有研究工作郑怀平都亲力亲为,坐船出海观察“金贝”的生长情况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在南澳海里,总会看见这位“蓑笠翁”勤勉的身影。

培育“金贝”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在准备培育第三代“金贝”之时,春节前后由于未知原因造成大量“金贝”莫名死亡。2013年9月23日,17级台风“天兔”从汕尾沿海地区登陆,波及汕头南澳,导致育种的“金贝”损失殆尽。

“遇到这些情况很沮丧,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万一全部死亡就等于前功尽弃,很怕眼看着心血就这样没有了。” 郑怀平坦言,培育扇贝,最害怕的是遇上自然灾害。

“但既然遇上了困难,就得想尽办法解决。”在遭遇挫折后,郑怀平从未想过放弃,更对育种材料的构建、维护及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愈发重视。

他先后研发出“南澳金贝”培育的系列技术,涉及亲本选择、单个种贝快速催产、单配授精建立家系、新品系筛选和纯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快速检测、抗逆性快速定量检测、苗种扩繁、养殖示范等诸多技术环节,同时开展了许多创新性工作。

近八年的日雕月琢,终于在2015年,郑怀平带领其团队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成果转化 变致富“宝贝”

“新品种培育成功后也不能停歇,后面还要考虑新品种怎么保种、怎么推广。”郑怀平始终初心不渝,坚持将论文写在大海上、惠及群众。

自2001年以来,郑怀平主持和参与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3个:海湾扇贝“中科红”、海湾扇贝“中科2号”、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他通过养殖示范、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将科研成果在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中进行无偿转化,助力企业发展和渔民脱贫致富,这些新品种也先后成为我国南北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扇贝养殖产业的发展。

自“南澳金贝”育成后,郑怀平便致力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工作。他通过与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扇贝养殖企业合作,已将“南澳金贝”在我省的南澳、饶平、汕尾、深圳、湛江,以及福建的漳州、石狮、莆田、霞浦,海南的三亚、广西的防城港等海域推广养殖,目前已成为我国南方海域主养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南澳金贝”的年养殖面积在8万亩左右、年产值近20亿元,每年能在育苗、养殖、收获、销售等环节为社会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万多个,产生了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将“南澳金贝”种贝无偿地提供给育苗企业,繁育苗种供给渔民养殖,南澳县的扇贝养殖面积由2015年的1000亩左右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4000多亩,每亩产值也由1万元左右增加到3万元左右,许多渔民通过养殖“南澳金贝”脱贫致富。

2015-2017年,郑怀平通过与婆罗洲扇贝公司合作,将“南澳金贝”推广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养殖,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扇贝新品种,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工匠精神 笃行不怠

郑怀平经年累月穿梭于汕头大学和边远海岛之间,课堂、实验室、南澳试验基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构成了他主要生活轨迹。

“我经常两边跑,但我从未觉得枯燥,我希望把事情做出来,内心一直有一份责任感。”对于近乎“两点一线”的教学与科研生活,热忱与责任充盈着郑怀平的内心,他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学教授,郑怀平每年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近10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南澳金贝”不仅是渔民致富的宝贝,也是教学的宝贝。

在课堂上,郑怀平常常用自己培育扇贝的过程举例,将最近的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我把‘南澳金贝’带回去给学生做材料,教他们怎么育苗、怎么繁殖。在实验课里一讲起这些内容,学生会非常感兴趣。”郑怀平讲道,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培育过程,所以尽量避免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更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希望把知识、经验和理念真正地传授给学生。”

深耕扇贝育种研究二十余年,谈及坚持的理由,郑怀平的答案很朴实:“选择了这一行,就要认真做下去。”“有时候养殖户的扇贝养得不理想,他们就说找郑教授,问有没有新品种。如果我说没有,内心总有一种愧疚感。”郑怀平表示,科研的落脚点在于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笃行不怠,一路赓续前行。

“育种永无止境,它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我不会停止脚步!”郑怀平坚定地说道。

猜你喜欢

南澳扇贝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南澳的骄傲
海岛寻踪 南澳海防遗址调查记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