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长,赣水谣
2024-01-03龚文瑞
龚文瑞
一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与村落因此成长。每一条江河,都连接着无数的乡村与城市,都有一个个长满胡须的故事,都有无尽的乡愁在流淌。
在赣州城生活了数十年,我无数次地来到章贡二水汇合处。城堞之下,绿榕流韵,伫立在八境台下的赣江起点,凝视浩浩汤汤的赣江,遥望两岸不尽的青山,遥想历代先贤们遗落下的无数的人文故事,我好多次滋生去撷取诗和远方的冲动—乘舟远航,完整地游历一遍赣江,从赣江起点八境台下的龟角尾到赣江之尾的吴城入鄱口。
终究,我没有成行。没想到的是,唐茂祥先生用他的小说《大河上下》(线装书局有限公司,2023)替我完成了夙愿,实现了这趟没有成行的水上旅行。感谢他用其意韵丰富的文学叙事,把千里赣江的万种风情,像歌谣一般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
一般来说,地方文化是疆野分明的。作家多半只关注自己脚下的家园故土,对身外之域的山川田野的行走、考察、研究或写作相对较为淡漠、粗疏。可以说,完整地以赣江全域水脉为轴线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并不多,而自上而下,从一条大河诸条支流的源头开始,一路赋予赣江流域文学意境与情节勾勒的创作甚是少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唐茂祥先生的《大河上下》不可谓不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时空宽、纵度长的作品。
倘若把散文随笔比喻成一座隽秀的亭榭,小说则可以比喻是一座繁复的塔楼。好在,唐茂祥有着极好的语言功底,有着讲好故事的叙事天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丰盈的内心世界、高瞻的叙事视角、高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写作欲望,是这部小说得以成功的保证。
因患重疾,唐先生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见,我们的所有交往只能通过微信来实现。他是1966 届高中毕业的“老三届”,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中文系,参加工作后辗转异地,最后在江西省农发行处级干部岗位上退休。
2009年,唐茂祥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反映安远脐橙产业及赣南木业的小说《脐橙花开》和《丰华木业》。他年轻时做过五年木模工,退休前近二十年在南昌工作,经常往滕王阁、绳金塔、万寿宫、水观音亭这些地方溜达……这些宝贵的人生閱历促成了他塑造小说主人公赖活宝,怀揣技艺走江湖的形象与故事刻画的可能性。他大学学中文,这种文学情结萦绕一生,让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成为他借小说而演绎生命华章的必然选择。他要借主人公赖活宝的出现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再演绎一回。他关心国家大事,得知浙赣粤大运河开通在即,触动了对家乡山水的绵绵思念与深度思考,想象大运河将给浙粤赣三地带给长江、信江、章江、贡江、赣江、珠江的新的繁华,遂有了小说的主人公赖活宝闯荡江湖、顺赣江一路北上的人生经历与创业故事……
一个退休十多年、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症,但写作欲望却如此强盛的人,必定是富有坚定信念的人。而这种坚定信念又得缘于他内心深处的大情怀。这种大情怀具有强烈家国意义,既是对人生过往的一种眷念,也是对当下时代的一种热爱,更是对家园未来的一种期许。
二
《大河上下》是一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以赣江水域为脉络,以主人公赖活宝闯荡江湖为故事主线,辅以诗性语言或特色方言,讲述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过程中乡村与城市、乡村人与城市人彼此交融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激荡,是一部客家故土的原乡叙事诗,一部传统文化的城乡交响曲,一部赣江风情的大河演绎史。
1.原乡叙事,厚重如磬
以故乡为底色,是《大河上下》的显著特征。所有的文明都是从乡村出发的,乡村是城市文化的根脉。赣南是客家原乡,也是唐茂祥的故园。原乡丛生着民间故事,故园收藏着每一个个体生命最珍贵的记忆。而记忆则像一口井,随着年龄渐长而愈加深邃与暗涌,有着一种随时都将迸发的力量。显然,唐茂祥在小说《大河上下》中把对老家的这种记忆与情感植入与糅合进了文字叙事中。如同莫言把家乡高密写进自己的小说一般,这既是作家情愫的一种释放形式,也是作家驾驭小说的最为随心所欲的一种叙事路径。
赣南是客家摇篮,天然具备了一种顽强的破土而出的品格,有着鲜明的不断吸收与进取的族群特征。《大河上下》显然就是这种文化指向下的一次铺叠与绽放。
这条大河的源头,当上溯到赣江主流贡江的一条分支—高云山下的濂江。高云山与广东、福建交界,相传当年毛主席去寻乌开展社会调查时路过此地,并有过短暂的停留,这则历史成了小说最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高云山下的铁丰村至今仍存有一座真君庙,相传一百五十年前三个乡民撑排走贡水、渡赣滩,在南昌万家埠码头与当地一座万寿宫结缘,赚钱后回到家乡也盖了一座类似的真君庙。这是小说的另一个文化源头。它直接勾勒出了濂江—贡水—赣江这条水系的上下游关系。
小说通过主人公家遇事变、入庙学徒,借老僧人这个富有神秘性的人物,把赣南文化精粹如散珠碎玉一般一一抖落出来,比如安远的无为塔、永镇桥、三百山和东江源,毛主席三次经过安远,朱德在天心圩整军等等,还带领弟子巡游周边邻县……透过小说一个个情节叙事,这些人文故事为读者架构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赣南的历史天空也因此打开一条可以追溯远古,亦可展望未来的大通道。作者擅长利用人物与场景,通过对话与行旅,让满腹经纶的老僧人及僧侣,以及衣钵相传、行走江湖的赖活宝,口吐莲花,将历史遗落在赣南这块家园里的过往故事与美妙传说,如数经典般地娓娓道来。
作家迟子建说:“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休憩的地方。”无疑,唐茂祥的心中始终装有赣南这片土地,日夜流淌的濂江河、贡江河、赣江河。这片土地养育了他,这些大河大江滋润了他,提升他的文学修养,促成他痴心于写作,更成了他古稀之年身心回归的休憩地。
2.传统文化,城乡交融
赣江,横亘江西南北,文化源远流长,必须有一个可以贯穿赣江的文化载体及人物才能托举起《大河上下》。作者匠心独运,寻找到富有镇水意义的万寿宫做文化载体,把专门为寺庙雕刻菩萨像的“下道士”赖活宝定位为《大河上下》主人公,并着力将之打造成一个工匠艺术大师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赖活宝,年少进庙里跟钟师傅学做木匠,跟老僧人学儒释道、中医、武打,成为多才多艺的工匠能人。在小说中,赖活宝被塑造成一个对生活饱含热情、对人生饱含追求、给生命赋予内涵的人。当然,赖活宝善良,但并不完美,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些许狡黠,又有江湖剑客的一腔豪气,有着好为人师的酸溜味道,又有着仗义行侠的古道热肠,有着忍辱负重的无可奈何,又有迎难而进的慨然气度……正所谓“文又文得,武又武得”,这种形魂兼备,最适合行走江湖那类人,最具有客家人当年闯南洋、闹革命的血性模样。作者的视野来源于乡村而高于乡村,在用乡土乡音塑造着这个乡村能人时,也站在更高的维度,以远瞻未来的视角赋能与主人公,让他承担即将到来的天降之大任。如此,让一个最普通的乡村匠人,以一己之身几乎囊括客家人的所有秉性,从而演绎出闯荡江湖、创业有成的一段段故事佳话,不能不说作者用心良苦。
小说中的赖活宝是打工仔,也是弄潮儿,更是创业者;是一个不甘沉沦,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是有能力在城市扎下根、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可以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赖活宝身上得了最生动的体现。其实,以小窥大,赖活宝的个人命运衬映了一个国家巨大的变迁与发展进步中进城农民的群体形象,他个人的成长史恰似一部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农民创业史。
城市在快速成长,乡村人在迅速流入城市,城乡在急速实现融合。城乡融合是一个有机再生的过程,乡村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进入城市喧嚣、繁复的生活情境中?城市在快节奏地成长,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文明高度发达,城市遗存的传统文化又如何保存与传承?《大河上下》从一个细微而特别的角度试图诠释这个宏大命题。
赖活宝及其后来领来的一帮乡村工匠,在万家埠、南昌城、吴城镇大显身手,将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在城市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乡村而来的传统技艺在城市里熠熠生辉。
《大河上下》对传统文化的城乡融入叙事很有些标新立异,它一改乡村人入城只能做城市的配角或服务者的普遍现象与习惯性思维,将赖活宝等一众具有匠心匠术的乡村人塑造成了城市的主角,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参与者、领导者,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变奏、乡村人在新时代的新形象,回荡着灵光、创造性与生命力,实现了乡村人对一部分城市文化的解构或重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乡村能人介入城市文明建构,显然是作者有意在替赖活宝这类进入城市的乡村人讲话,为他们融入城市后喝彩,也为他们把乡村技艺移植到城市找寻到一种可能。
现实中,从乡村走向城市,靠技艺才干大显身手的乡村能人屡见不鲜,但有多少文学作品为这些乡村能人书写,突显他们的能力与成就呢?感谢唐茂祥,借小说《大河上下》做了一次大胆的文学尝试。
3.赣江风情,大河风姿
《大河上下》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它以水为媒,每个章节都以诗歌开首,一路清风明月,一路轻歌曼舞,从贡水分支濂江之源至赣州城的赣江源,至南昌郊外的万家埠至南昌城的滕王阁至永修吴城镇的入鄱口,撷粹式地展示了赣江沿途的秀丽山水与璀璨人文。
作者在《大河上下》中,用诗化的语言将大江两岸描绘得风情万种、如诗如画、厚重如磬—赣江风情流淌在赣州城的浮桥、八境台、郁孤台里,以及西瓜皮玉兰婶王师爷的笑谈里;流淌在万安县的会神滩、杨公庙、水帘洞里,以及惶恐滩的传说中;流淌在吉安市的青原山、净居寺、毗卢阁里,以及千人铜锅的故事中;流淌在樟树市的一天门、二码头里,以及葛家道的传说中;流淌在南昌城的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里,以及黄豆芙蓉炖羊腿的袅袅清香中;流淌在吴城镇的候鸟、修水、赣江、鄱阳湖里,以及娄贞洲观音庙的美妙传说中。
《大河上下》通篇语言优美,形象精练,引人入胜。在着意渲染的“赣江风情”意境中,小说关于赖活宝闯江湖的故事十分生动,像一曲流淌的歌谣。
三
大江大河不只是养育了水里的生灵和岸上的人家,还养育人内里的思想与灵魂。当人类逐渐远离农耕,进入城镇化的信息时代,即当文明的建构愈加繁复之时,乡村如何以更有尊严的姿态融入时代?对此,《大河上下》借主人公赖活宝沿赣江一路闯荡,最终创业有成、进入省城的经历,给了读者一种解读与启示。
如果一定要苛求的话,《大河上下》也还有可再完善之处,比如语言过于诗化,且众人语气相似,不利于人物个性特征的形成。又比如在结构上,故事有平铺直叙之感,没有给人太多的悬念感与情绪撞击……
对于热爱写作且用心写作的作者唐茂祥,我相信在他今后的创作中,这些问题都将得以解决。
(作者單位:赣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