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太谷区:以盟区建设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4-01-03韩卫政
文 韩卫政
近年来,晋中市太谷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区教育呈现出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早在2011 年,太谷区就尝试以盟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由于成效良好,2017 年3 月,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省级试点工作方案》中,太谷区被确定为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两大省级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太谷区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稳步推进盟区办学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科学统筹谋划,创建六大教育盟区
在区域之间、农村之间基本实现了教育管理和师资水平的区域性均衡后,2011 年,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太谷区制定出台了《创建城乡教育六大盟区实施方案》,按照强弱均衡、地域就近的原则,将中心城区实验、明星、附小3 所小学与毗邻区域内规模相对较小的北城、城西、南关3 所小学分别组建成三所集团校,初步化解城区小学学位紧张矛盾,破解城区小学大班额、大校额的难题。根据全区学校类别、乡镇大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等指标,将县城的3 所初中、3 所小学分别与其他16 所初中、54 所小学结为城乡教育盟区,在全国首创了义务教育六大盟区,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效益利用最大化,基本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预期目标。
盟区实行盟区长负责制,统一制定盟区工作制度、总体发展规划、校际合作交流计划、教科研细则和盟区教师交流、调配办法。盟区各学校仍实行校长负责制,负责本校教育、教学、经费、财产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具体讲就是实施“12359”工作策略:“一个龙头”即盟区内龙头学校校长为盟区区长。“两级包区”即局领导班子成员、局相关股室包区,指导和协调盟区内工作。“三个统一”即以盟区为单位,统一调配干部、教师队伍,统一开展教科研活动,统一构建盟区各校评价机制。“五个不变”即盟区内学校原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干部任免权、教师调动权、设施设备调配权等均不变。“九大要素”互有影响、互为交叉。各盟区均成立了盟区领导机构和工作组,并设有自己的秘书处和协作组,都建立了盟区管理互通平台。加大经费保障,每学年为各盟区提供5万元经费,用于盟区开展各种活动;为盟区督学提供2 万元活动经费,主要用于盟区各校督导工作的调研、培训、交通、食宿等费用。
二、精准定位职能,六大盟区高效运转
盟区化的办学思路是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而创造的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盟区工作机制是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管理互促。为了使城内学校的优秀管理理念最快、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到盟区其他学校,一是向盟区直接派出管理者指导协助管理工作。通过选派领导干部直接参与盟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共探管理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快速提升。二是各盟区都建立有学校管理互通平台,通过定期开展校长论坛、文化沙龙、文艺汇演、家长互动、城乡互访、学生体验交流、核心素养探讨、图书漂流等活动,重点打造、精准帮扶,实现城乡学校间管理水平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以盟区统一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2018 年,太谷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体制创新等,化解乡镇中心校机构,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统一实行六大盟区管理模式。近年来,全区有序撤并了7 所小学,教师补充到缺编缺岗的学校,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全区所有校长进行了直聘和竞聘。
教学教研。一是师徒结对,加快教师成长步伐。我们充分发挥各盟区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提高了盟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盟区统一进行师徒结对,一名优秀教师要与本盟区3-5 名青年教师签订3 年的师徒结对协议,师傅要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技能进行全方位辐射带动。二是开展联片教研,促进横向沟通。定期进行主题教研,开展多种形式联片教研活动,促进资源的及时共享,推进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盟区教研组长的协调下,通过盟区录播互动平台和开通盟区教研微信群、设立电子邮箱等方式,使教研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三是积极举办各类公开课,提高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讲课、初三教师复习交流课、师徒同台竞技课等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深化教学改革,助推全区教育提档升级。我们持续推进项目化学习改革。2021年,太谷区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项目化学习实验区。2023 年3 月,晋中市项目化学习现场会在太谷召开。制定出台《晋中市太谷区教科局关于开展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包含全学段全学科的25 个区级学科工作室,全面构建“区、盟区、学校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发展工作室工作站成员600 余人。
文化共建。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创建的积累与总结。太谷区各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在盟区建设中,通过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交流,农村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将盟区内先进的学校文化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城区学校在与农村学校文化碰撞交流中吸纳新的内涵,构建了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如:附小盟区把附小的书法校本教材和书香校园建设经验与盟区内各校共享;实验盟区把范村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文化和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分享到盟区各小学;五中盟区的农大附中,把自己依托高校、名家指导的优势在全盟区、乃至全区中小学辐射共享。经过不懈努力与积累,城乡教育盟区学校的学校文化得到发展,师生的精神家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办学层次也得到了提高,全区各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
考核评价。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完善了《太谷区中小学六大盟区评估考核方案》,将盟区内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作为对龙头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行捆绑考核,有效激发城内优质校支援、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形成了一套资源共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整体联动的考核评价机制。
资源共享。众所周知,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验收后,当前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不均衡,为此,太谷在城乡优质师资共享方面,2011 年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安排意见》,由盟区长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原则,推出交流计划,经教育局审批后实施。交流年限以距区城10 公里为界,10公里内学校交流2 年,10 公里外交流3 年。教师交流采取人走关系动或人走关系留的方式进行。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交流及管理办法》,严格城乡交流教师的选拔,使区城教师的引领示范、农村教师的深造学习得到同步提高。秉持公平优先、兼具弹性的原则,从2008 年至今,参与交流的校长达到200 多人次,每年教师交流比例稳定在12%-15%,形成了“城乡教育盟区机制下捆绑交流、共生体合作、名师示范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改革稳步推进,盟区办学结出累累硕果
通过多年实践,晋中市太谷区形成了以龙头学校为引领、激发各学校内生动力推动盟区整体发展的盟区运行机制,产生了良好效果。
盟区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平台。盟区机制运行以来,盟区内各校间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差距有了明显缩小,各盟区间也在逐步靠近。全区学校整体及格率较盟区成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盟区成为城乡教师交流的主渠道。以城乡教育盟区为载体,实现了城乡干部、教师交流,2009 年以来共交流2038 人(干部、教师)。区域性的教师交流,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盟区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主阵地。通过盟区教师的交流机制,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彻底改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增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
盟区成为弱校变强校的助推器。各盟区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盟区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在盟区校的示范、引领、帮扶下,逐步实现了自主提升、内涵发展,盟区内各学校构建了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现已确定了35 所品牌校。明星小学的架子鼓、实验小学的竹笛、贝露文武学校的形意拳、北阳联校的民乐队、朝阳学校的晋剧乐队、墩坊小学合唱团、范村中学的秧歌社团以及南关小学、水秀中学的书画等一大批农村特色学校社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发展,就连农村最偏远的布袋庄小学的足球特色办学在全市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盟区办学模式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
盟区的创建,打通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通道,缩小了城乡之间差距,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现在,太谷的学校文化百花齐放,太谷的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太谷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成为太谷老百姓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