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24-01-03张兴夏
张兴夏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要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引领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已经形成,趁此东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提升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愿的重要育人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等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政府在政策制定、服务支持、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是这个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企业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机会。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高职院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创新发展的背景
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1]。
(二)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2]。2023年3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3]。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职场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创业不仅为自己找到一份喜欢的事业,帮助团队成员实现梦想,同时也能解决其他求职者的就业问题[4]。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和管理。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创新类课程开设较少,课时不多,大多以基础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来开展。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联动,实施过程出现各自为政、各自为是的情况,未能形成应有的合力。
第三,高职院校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其开展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驱动和考核压力。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为表层活动,未能深入实质。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表现在:
第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的实践学习。多数高职学生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课程学习来对待,未能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正确培养和树立[5]。
第二,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畏难”和“畏险”情绪。当前经济环境较为低迷,市场机会不佳,创新创业实践存在较大的风险。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创业风险大、成功率低、试错成本高,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受到中国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因此学生更愿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而不愿意冒巨大的风险去创新创业。
第三,学生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高职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大多缺乏主动的探究学习能力。大多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自信心不足。表现为高职学生普遍找不到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对创业过程的技术研发、市场定位、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融资报税等实际问题的处理缺乏自信。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创新创业的经历和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
第一,校内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高职院校中科班出身的创新创业教师凤毛麟角,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师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兼任,多数兼任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学习和培训。辅导员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一般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到高职院校工作,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难以胜任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就业的根本,因此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钻研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校外师资聘请不易,且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由于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冲突等原因,高职院校很难聘请到优秀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校外的创新创业专家、成功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本职工作比较繁忙,通常只能以讲座和报告会的短期性形式参与,而且多数企业专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四)专创融合度不深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层面,并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未能很好地嵌入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专创融合度不深,表现为:
第一,通常以基础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大多以开设创新基础课程的形式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常为24课时,多采用传统讲授的形式。创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紧密结合,只是简单学习创新基础的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和融合。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专业课未能很好地融入创新思维、知识和技能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术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关注和学习,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创业的思考。
第三,专创缺乏统一管理,难以协同。专业教育由各教学系部来管理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由创新创业创造学院来负责。专创缺乏统一的管理,往往导致脱节,难以协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平行的领域里面各自进行,无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未能实现“1+1>2”的效果。
(五)政、校、企协同推进乏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需要政、校、企相互配合协同实施。当前,政、校、企协同推进乏力表现如下: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搭建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因为政、校、企协同乏力的原因,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同花瓶,主要起到展示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功能。企业参与协同的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协同后继乏力。
第二,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法律法规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强,对政、校、企协同推进未能起到实质的推进作用,对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实效。对协同企业的实质性激励措施未能到位,影响了企业协同的积极性。
三、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第一,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出台操作性强、能给高职院校和企业带来实惠的法律法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第二,出台并落实对参与企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让参与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三,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政府可通过划拨专门财政资金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专门用于投资创新创业的优秀项目和初创企业,并积极引导社会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跟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第一,通过营造浓厚的氛围,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积极作用、扶持政策等进行详细地宣讲,通过进院系、进班级、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全方位、无死角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广泛深入地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的心和脑。通过营造浓厚的氛围,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展励园创享系列活动,旨在培育“励志、创新、包容、共享”的励园创客文化。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报告会、沙龙、展览、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多和专家、企业家、创业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12月举办福州大学城首场院校科创成果报告会暨励园创享讲座。励园创享系列活动旨在加强与大学城各高校的“三创”工作交流合作,打造一个创新创业创造共建共享交流平台。
第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不要局限于大企业,尽可能与一些初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生产流程,了解最新前沿科技和成果。
第四,通过比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比赛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创新创业大赛需要群力群策团结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赛项银牌,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狠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充分挖掘校内人才,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创新创业教师倾斜,充实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2015—2020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进行培养,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例如在2022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活动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赛团队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
第三,通过制定合理灵活的引进机制,从校外大量引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和指导[6]。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软引进方式从台湾省引进台籍教师李锦雄博士在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复赛中,凭借“洞烛先机遇见未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建模在飞机预测性维修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最具人气职工创新项目。
第四,设立校友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校友通过分享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和体会正向影响学生,通过校友的爱校情怀感染学生。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校友第六届“福建青年创业奖”获得者聂君锋通过设立“飞扬”创业工作室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提高专创教育紧密度
高职院校要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专创教育融合发展。
第一,应加强实践环节的专创融合。开放各专业实训室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炼创新创业理念并融入到专业实训中,通过专业实训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现专创实践融合。
第二,组建专创融合导师团队,团队成员由创新创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对入驻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工坊的优秀创业项目选派专创融合导师团队可进行共同指导和培育,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第三,专创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的遴选要立足于地方经济产业领域。创新创业项目要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进行紧密融合,实现专创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专创紧密融合服务福州软件园的相关软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成立专创融合管理机构。应实时跟踪和反馈专创融合紧密发展的情况,配备专职人员,定期对专创融合的紧密结合程度进行分析和反馈,确保二者紧密、深度融合良性发展。
(五)健全政、校、企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要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健全政、校、企协同机制。
第一,构建政、校、企协同平台。在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职责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协同平台进行设计、构建和管理,并保证三方能够有效协同。协同平台的具体设计和建设由学校负责,政府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主要负责提供技术和设备。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福建省文旅创意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积极构建政、校、企协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积极共建创业创新基地。企业与学校须经过深入调研与协商,协同共建创业创新教育基地。政府提供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企业引进项目到基地进行生产经营,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教师在基地参与项目,同时指导和管理学生。政府部门通过密切关注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情况,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并尽可能提供相应完善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福州市政府牵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建软件创新创业基地,效果显著。
第三,协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政府可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减免税费、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等措施进行帮扶。学校对优秀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并安排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进行个性化、一对一的全程指导和服务,并提供一定配套资金支持。企业采用投资入股的方式,为项目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市场等方面的配套资源,共同孵化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教学院的蛋雕工作室创新项目成绩斐然,“马尾船政”“古田会议会址”等蛋雕作品,2022年通过教育部报送,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展出。
四、结语
总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要狠抓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为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