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4-01-03谢若扬王树梅梁伟军
谢若扬,王树梅,梁伟军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华中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为全面振兴乡村指明了实践路径,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分析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认识其内在逻辑,把握其价值意蕴,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振兴乡村、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1.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是党中央针对“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分“三步走”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那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习近平对此进行了深刻论述。一是强调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对长期以来党的“三农”工作重要任务——解决吃饭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1]。表明农业现代化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基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突出短板的分析,习近平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深刻阐明了农村现代化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要让农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还要让乡村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二是指明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要求。“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集中在乡村场域展开,二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铸就发展基础,两者必须协调推进、贯通发展,发挥协同效应。
2.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
习近平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不仅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指明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从战略地位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乡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地域,其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必须得到重新审视[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3]。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村人口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从重要着力点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农业强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3.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农业现代化作为重点任务,持续推动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4]。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正式和完整地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5]。改革开放后,农村现代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农业农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这一战略的总体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进行。”[1]从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总目标角度,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伸、发展和升级,明确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6],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应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在统筹乡村“五大振兴”建设中,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7]。
4.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
习近平提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1]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及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来看,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摆脱贫穷和落后的发展目标,此后,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2017 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3]。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从补短板、强弱项的实践要求出发,习近平强调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5.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
2017 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方针。2018年,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优先”原则。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四个优先”总方针: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导向。2022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实际分析,必须通过制度化安排和战略化推动,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落细。一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要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种业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1]三是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关键。要“以土地制度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1]。巩固好、运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 年的配套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6.“四化同步”发展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简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多次指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四化”同步推进、同步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二〇三五年的重要发展目标。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所在[8]。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四化”提质增效、进行全域赋能的关键,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衡量指标;农业现代化,蕴含着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深刻意涵。总体来看,相较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因其先天存在的劣势而明显滞后[9],“四化同步”发展充分彰显了赶超型、跨越式的中国式现代化特点。
7.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十八大以来,面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任务,习近平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1]科技和人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要着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10]。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二十大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10]。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2017)、《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8)、《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2)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实施,为人才强国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评价和培养制度体系,让科技和人才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8.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
2013 年,习近平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①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2013 年11 月28 日),http://www.gov.cn/ldhd/2013-11/28/content_2537584.htm?fina.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农业生产技术、经营规模选择、市场竞争能力、绿色生态环保等方面阐明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业农村重大问题。习近平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要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为重要突破口,探索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二是要立足发展现实,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11]。这一论述高度契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快于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格局[12],农村现代化则是弥补这一短板的重要途径。三是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切实抓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农业农村发展后备力量,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方式。习近平强调,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通过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稳定农民心理预期,激励他们投身农业农村长远发展。
以上“八论”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内涵。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阐明了重要意涵,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明确了重大价值,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指引了发展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强调了战略任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突出了重大原则,“四化同步”论提出了基本方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指出了工作重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指明了实践路径。这一重要论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面振兴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擘画了战略蓝图,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
“三农”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习近平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3]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1];“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4]等重要论断,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独特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优先位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是习近平在客观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基于筑牢现代化强国“三农”基础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规律,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新要求的科学把握。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概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规划》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滞后;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这决定了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四个优先”条件支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阐释了“四个优先”政策导向。全面振兴乡村,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关键。
3.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
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重要论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2019年,他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5],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2022 年,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场域的实践样态,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指引。一是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2022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合作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到面向市场的农业产业化、以城乡融合为核心的农业农村整体推进,再到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16],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包含农业生产力提高等“物”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等“人”的现代化,并努力实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支撑,以“人”的现代化为内在动力[17],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坚持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居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4.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耕地占世界耕地总量9%,淡水资源占世界6%,人口占世界约20%,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淡水资源发展农业,保障14 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如何让农村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课题。习近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有两大特征: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依靠高农业补贴维持农产品高价格和农业经营者高收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偏少,户均耕地规模偏小。据2021 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2019 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 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6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 年,全国农村经营耕地10 亩以下的约2.1 亿农户,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只有7.46 亩。人多地少,耕地分散,家庭经营为主的国情农情决定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和使用效率,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18]。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优质农产品等方面,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这一论述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基于“六个坚持”而展开:例如,坚持人民至上,提出农村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坚持自信自立,主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守正创新,强调“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系统观念,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持胸怀天下,将“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智慧拓展为全球粮食安全理念,提出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途径,呼吁世界各国加快行动,切实减少世界粮食损耗[1]。
三、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
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推进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到农村基层,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效能不断提高。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基本途径。习近平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深化改革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依托和现实指向在于农民,农民现代化是现实的、有效的、本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抓手[19]。2018 年,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开展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加快推进产业振兴,筑牢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根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探索多种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部署安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政策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目标任务。习近平深刻论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意涵,强调要实现“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并举,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为整体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发展愿景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
农业农村发展要优先支持。补短板、强弱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从城乡两大地域的发展格局来看,城乡差距较大,乡村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加快乡村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势在必行。习近平深入论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指出科技和人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强调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导向,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政策方向。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提高。农业是关涉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事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强烈问题意识,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体现了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着力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的战略思维逻辑,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明确了工作重点。
3.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
农业农村发展要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导向[2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改善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不仅阐明了农业强国在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指明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业强国建设的综合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任务的紧迫性。新时代全面振兴乡村,要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服务于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综合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指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农业强国的科学内涵。基于我国国情,将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突出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契合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提供了实践指导。
4.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有助于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因忽视农业农村而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强调要统筹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一些国家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有益于发展中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不同,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小农家庭、小农农业广泛存在且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依然普遍延续的条件下推进的,必须走符合这些实际需要的现代化道路[20]。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刻阐释了赶超型、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大逻辑,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有利于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深刻的粮食安全观和深厚的人类发展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1 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①数据来源:人民网《我国粮食产能连续7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627/c1004-32457916.html。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粮食贸易发展,分享粮食市场资源和发展经验,实施多边南南合作项目,深化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建立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实施农业援助项目,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为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客观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国内与国际相对接,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坚实的“三农”基础,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