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解读

2024-01-03魏润泽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孙中山中国共产党

[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展开合作的思想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对新三民主义的解构、宣传和捍卫,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新三民主义,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解读,有利于丰富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论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伟大论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

[作者简介]魏润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00。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7-0018-07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旗帜,坚持先生革命之事业,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

回首一百年前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岁月,中国共产党为救国救民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开启了国民大革命的篇章。回顾两党百年前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解读,为这场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解读三民主义,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探索与实践,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未变的初心使命,论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明辨三民主义,开启国共合作进程

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有着从否定到肯定、从拒绝到接受的转变,这一转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于三民主义、中国革命的思考和辨析,也正因如此,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双方的政治共识,奠定了双方合作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最初对于国民党和三民主义的态度是排斥的。陈独秀在1922年4月6日写给维经斯基的信中便表达了对于加入国民党的否定态度,他指出“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②,认为国民党所坚持的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太不相容”③,且在信中指出“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明确表达了中共对于三民主义及国民党的否定态度。

但这种排斥态度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共对革命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共产国际在国共两方的协调,中共逐渐改变了对三民主义的排斥,尝试对三民主义作出辨析以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1922年1月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在这场持续了13个月的斗争中,全国发生了100余次罢工,取得了不少成果,极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越发深入,意识到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敌人,仅靠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战线,团结最大多数的革命力量,才有机会与反革命力量所抗衡。

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深入分析当前革命形势,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④,“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⑤。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⑥,进一步明确了要同中国革命力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但党内对西湖会议的决议存在疑虑,如蔡和森就指出“政治上的统一,万不宜苟且将就以上当”⑦。

为了打消疑虑、团结思想,党内有必要明确辨析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1922年9月20日,陈独秀在《向导》第2期发表文章《造国论》,指出“中国产业之发达还没有到使阶级壮大而显然分裂的程度,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已经成熟了”⑧,指出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同日,陈独秀发表《国民党是什么》,认为“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国民运动的国民党”⑨,其政纲三民主义“是国民的一般利益”。1922年9月,李大钊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国际少年日纪念会”上演讲,指出“国民党的目标是民治的,所以比较上算是一个完全的政党”⑩,肯定了国民党具有进步的意义。1923年4月,李大钊在《向导》发表文章《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呼吁工人、学生、农民、商人“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⑪,“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⑫。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在党内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二人对国民党及三民主义的态度转变引发了其他共产党人的思考。

此前对联合战线发出质疑的蔡和森逐渐改变了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态度,他在《中德俄三国联盟与国际帝国主义及陈炯明之反动》一文中肯定了孫中山的三民主义,认为其中民族主义就是“要使中华民族解脱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做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⑬,这是“一点也不错的”⑭。此外,蔡和森也肯定了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积极沟通的举措,认为此举是“完全建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面,这是毫无疑义的”⑮,并大赞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革命家”⑯。恽代英作为中共著名的理论家,对三民主义做了详细论述,为中共明辨三民主义付出了大量心血。恽代英在《论三民主义》一文中,论述了自己从忽视三民主义到重视三民主义的转变,认为孙中山要实现三民主义,是“非革命是不能实现的”⑰,革命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所需要的,这一点可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共识。

至于党内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中共党内做了大量理论工作,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三民主义为策略的原则。蔡和森指出,不打倒外国帝国主义及其扶植的军阀势力,中国民主主义政治是无法成功的,“中国共产党看得这种道理透彻,所以与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⑱。刘仁静作为中共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作了《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考量,报告指出中共“希望通过我们在国民党内许多有组织的工人中进行宣传,把他们争取到我们这边来”⑲,并指出中共“只有把自己的力量同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打击帝国主义”⑳。同时刘仁静在报告中指出了不加入国民党就会使得中共被孤立,共产主义就会难以被群众所接受,因此加入国民党“就可以向群众说明我们也是赞成革命的民主的”,加入国民党“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并强调了中共通过宣传、说服、组织群众在国共合作中争取主动的重要性。这篇报告基本阐明了中共在国共合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三民主义为策略的原则,为之后国共合作采取的行动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辨析,中国共产党逐渐明确了对三民主义的态度。第一,三民主义具有革命的积极因素,孙中山希望领导国民党用三民主义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的路径也都需通过革命,因而有合作的基础。第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可以与国民党合作,借助国民党的力量解决眼前的困难。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接受三民主义的帮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根本不会因为与国民党合作而发生变化,三民主义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策略,可以被用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

二、 重构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做思想、理论准备

1923年6月,中共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向全体党员及革命势力宣告了国共合作的主张——“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此宣言同时指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中共应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进行改造,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党”,因而如何重构三民主义,给三民主义注入进步的、革命的因素,“从模糊的革命主义进于真正的民权革命及民族革命主义”,成为了中共在国共合作之初的重要举措。

国民党及旧三民主义存在着诸多缺点、不足,中共党内对其作出了精准的分析、诊断。陈独秀认为“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进化阶段上未认清目前最反动的敌人是谁”,指出国民党缺少一个明确斗争对象的革命纲领。李大钊认为“国民党从前的政治革命的运动,所以没有完全成功的原故,就是因为国民党在中国中部及北部,没有在社会上植有根柢的组织”,点明了国民党孱弱的组织系统。恽代英指出,“国民党标了三民主义的口号,但是可惜据孙中山先生的演说与著述中看起来,许多党员仍是很忽视他的”,认为三民主义缺少号召力和凝聚力。国民党及其三民主义存在的“病症”,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国共合作的切入点,也是孙中山希望通过国共合作整治国民党内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症下药,帮助孙中山重构三民主义,推动国民党党内的改变。

旧三民主义尚未形成明确斗争对象的革命纲领是其历史局限性的重要表现。陈独秀在与萨法罗夫的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很好的党,因为在这个党里还存在着许多旧思想”,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国共合作中干预和纠正国民党所执行的错误决策。所谓的旧思想,即是以旧三民主义为代表的、早已不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认识不够,没有明确的斗争对象。陈独秀认为“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进化阶段上未认清目前最反动的敌人是谁”,指出国民党缺少一个明确斗争对象的革命纲领。旧三民主义将反对满清统治作为其革命斗争的目标,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反而是在与满清斗争的过程中借助封建军阀的力量,对封建军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旧三民主义虽然意识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威胁,但是却将这种威胁归结于满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更是希望从帝国主义手中获得援助。旧三民主义的斗争对象局限性,导致以其为纲领的孙中山及国民党缺乏强烈的革命斗争性,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依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没有使得中国革命向前推进,“并未导致国内政治和经济的任何变化”。基于上述分析,陈独秀在《寸铁》中明确指出,“断然不能依赖外国势力,因为国民运动第一目的正是要排除外国势力”,“断然不能依赖军阀势力,因为国民运动第二目的正是要推翻军阀势力”。

共产党人清晰的认识到了旧三民主义的局限,帮助孙中山逐步明确斗争对象。共产国际在《国民党代表团关于中国国民运动和党内状况的书面报告》中对三民主义做了阐释,指出应该“同外国帝国主义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也明确指出,国民党“希望外国援助中国国民革命,这种求救于敌的办法,不但失了国民革命领袖的面目,而且引导国民依趋外力,灭杀国民独立自信之精神”,呼吁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除了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国民党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人还积极与孙中山取得联系,争取孙中山改变旧的观点。在《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和毛泽东同志致孙中山的信》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呼吁孙中山“不能沿袭封建军阀用武力夺取政权攻占地盘的同样的方针”,“用新手段,采取新方针,建立新的力量”去捍卫民国。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明确了斗争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可知中國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列强在中国利益相冲突,乃假手于军阀”,明确了国民运动的斗争方向。

国民党一大宣言,“使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色彩空前的鲜明,并将争取民权和现实的斗争紧紧相连,人们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同时,获得民主的权力和民生的部分解放”。斗争对象的明确,使得国共双方有了一个具体、明确的合作目标,为后续国共双方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及宣传三民主义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进入国民党开展革命工作成为了可能。

三、 宣传三民主义,掀起国民大革命的热潮

1924年1月,经过前期的理论探讨和组织准备,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国民党各项工作,发挥在宣传工作方面的特长,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掀起国民革命的热潮。

在国共合作之初,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在国共合作时的要求,指出共产党员“努力向国民党党内党外宣传”,“使国民党真成为国民主义的党,不可听其为数党员仍如以前忽视旧有的党纲一样,使宣言书又成为一种具文,党的活动及中国的政治上不生关系”,表明共产党员应在国共合作的宣传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虽然在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斗争经验尚不成熟、丰富,在宣传工作中采取的态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一度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凡关于国民革命的,均应用国民党名义,归为国民党的工作”的判断。但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三民主义上,取得了相当大的主动。

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新三民主义,并逐步构建了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革命话语解释。“三大政策”并不是由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提出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党一大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1925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中提到了“赞助工农运动”、“联络苏俄与共产党”的内容;1926年1月,邓中夏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欢迎国民党二大代表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对外之联俄政策,对内之工农政策,和共产党合作政策”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了“三大政策”的基本内容,但“三大政策”首次被完整、正确的提出,是1926年11月陈独秀在《C同志对KMT问题报告》中指出,“继续总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三大政策”这样简洁有力的口号,使得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国民党乃至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以至于有国民党人描述到——“近来党内的同志和友党的人们都高叫起拥护三大政策来了”、“无论甚么团体开会都要议决拥护三大政策;无论甚么刊物出版都看得见拥护三大政策”。

随着中国共产党将新三民主义逐步阐释为“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主导并构建了一套革命话语体系,使得新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中国革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一步步向前发展,掀起了国民大革命的热潮。围绕“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议决案》中强调了对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宣传,“使国民党不断的有规划的宣传‘宣言’里的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提出了诸如“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口号,并编成歌谣被革命群众广泛传唱,唤起了群众的革命精神,对国民党内部的反革命势力造成了有效震慑,以至于国民党反动派也不得不声称自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不然“民众会马上看出他们是帝国主义者的走狗”。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三民主义的过程中,尤为注意工作的策略。为避免和国民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中共在《关于孙中山逝世后之宣传问题》指出,“宣传中山的主义切不可蹈于空空理论,须举出具体的事实,尤其须切戒拿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作比较”,极力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针对当时革命群众对于理论的理解有限的情况,中共注重在宣传时用事实介绍三民主义,注重方法论的指导,“不可多涉理论,最重要的是用如何方法,如何力量,才能使三民主義实现”。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针对革命情况做出具体的决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特质。

1925年孙中山病重、逝世,对国民党革命的推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中国共产党却通过宣传孙中山遗嘱、纪念孙中山的方式,进一步宣传三民主义,极力减轻孙中山逝世对于国民大革命的消极影响。1925年2月,孙中山病重,中共中央针对孙中山“已无救法”的情况,提前作出部署,要求“宣传中山三十年在革命中奋斗的历史”、“宣传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以一九二四年一月民党大会的宣言、党纲、政纲为根据”。孙中山逝世后,中共利用追悼会等形式,在纪念孙中山的同时,根据遗言,“做反帝及废约宣传”,推进“三大政策”的落实。1926年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中共中央对于纪念孙中山作出部署,要求宣传“孙中山遗留下来的不只是三民主义,而且有三民主义的中国国民党和广州国民政府”,号召革命群众捍卫三民主义,维护三民主义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坚持并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通过积极的宣传工作,国民革命的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掀起了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一系列工人运动,发起了北伐战争,在革命的热潮下,帝国主义、封建军阀遭到了巨大打击,将国民革命推到了新的阶段。

四、 捍卫三民主义,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逐步开展了反共行动,企图破坏国共合作。戴季陶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了“纯正的三民主义”的口号,并著书立说,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认为“凡是一个主义,必定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一定具有同一性和支配性。假如这几种性质不具备,这一个主义,一定生不出信仰,生不出力量,一定只能成为一种消极的思想,而不是一个主义”,进而论证“要图中国国民党的生存,一定要充分发挥三民主义的中国国民党之生存欲望所必须具备的独占性、排他性、统一性、支配性”,斥责中国共产党公共合作的目的是“只借中国国民党的躯壳,发展他自身的组织”。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开展反共行动提供了理论武器,挑战了新三民主义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对国共合作构成威胁。

戴季陶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中声称的“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在实行的方法上,完全不同”,“共产主义以无产阶级之直接革命行动为实行方法,所主张用阶级专政,打破阶级”,而三民主义是“是以国民革命的形式,在政治的建设工作上,以国家的权力,达实行的目的”,企图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阶级斗争剔除出三民主义,进而将中国共产党排除出国民革命当中。戴季陶还声称,“俄国的革命,并不能证明共产主义的成功,实足以证明三民主义的成功”,质疑共产主义的正确性。

针对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组织力量驳斥其错误言论,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坚定三民主义的革命内涵,尽力维护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继续推进。陈独秀在1925年9月通过《向导》发表《给戴季陶的一封信》,指出,戴季陶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只看见民族争斗的需要而不看见阶级争斗的需要”,“阶级争斗即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也是必要的”,并指出戴季陶等国民党右派“以为共产派加入国民党,不是促进国民党而是阴谋破坏国民党”的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的“阴谋破坏”。恽代英在《唯物史观与国民革命》里强调,“唯物史观与国民革命并不相反,而且实属必要”,驳斥戴季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对于戴季陶大肆宣扬用仁爱的方式维护工农群众的利益来代替阶级斗争的方式的观点,陈独秀直言,“这简直是欺骗工农群众的鬼话”,“一个实际争斗的政党,如何采用这样幻想的策略?”揭露了戴季陶是“欺骗群众的牧师”的面目,提醒革命党员“万分不应该抄袭他们这种谬论”。

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反击,向革命群众揭露了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企图分裂革命的企图,捍卫了新三民主义的正确内涵,进一步教育了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对坚持推进革命发展、维护国共沿着正确的方向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避免了北伐战争“胎死腹中”的情况。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阶级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必要作用。

五、 继承三民主义,努力实现孙中山先生之遗志

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五”、“七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新三民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继承并发扬了三民主义,带领中华各族人民顽强斗争、接力奋斗,努力实现孙中山的遗志。

三民主义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期望通过三民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是孙中山的宏大愿望。中国共产党将“最低纲领”与三民主义结合,形成抗日的三民主义,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基础。1938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号召国民党及其他力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大业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对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挽救民族危亡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自由与独立,孙中山对于民族独立的愿景也得以实现。

人民享有权利,做国家的主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宏大设计,但无奈近代以来中国政局动荡、外敌入侵,孙中山遗憾地没有亲眼见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设计,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自由、平等的公民权利,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孙中山为民众福祉奔走疾呼,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戮力同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天下大同”是孙中山的愿望,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各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完成了孙中山对于同胞的承诺。

当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还蕴涵着国家统一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使得香港、澳门时隔百年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孙中山的意志。海峡两岸同胞,应当共同朝着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努力,努力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 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用马克思主义帮助孙中山完成了对于三民主义的重构,帮助孙中山推进革命的发展,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了推进国共合作、助推革命发展的责任。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并发展三民主义的实践中,也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经验,使得稚嫩的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坚强、成熟的政党。

毛澤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并不是两件事情。因此,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当前,距离第一次国共合作恰有百年,中国共产党应继续秉承孙中山先生之遗志,带领中华各族人民,戮力同心,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继续奋斗。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②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222.

④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8.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9.

⑦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8.

⑧陈独秀.造国论[N].向导,1922年第2期.

⑨陈独秀.国民党是什么[N].向导,1922年第2期.

⑩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6.

⑪⑫李大钊.普遍全国的国民党[N].向导,1923年第21期.

⑬⑭⑮⑯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2.

⑰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1.

⑱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⑲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35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35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0.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9.

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N].向导,1923年第16期.

李大钊.普遍全国的国民党[N].向导,1923年第21期.

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8.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N].向导,1923年第16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297.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301.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14.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

孙文著.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0.

贺渊著.三民主义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1.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6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37.

邓中夏.全国总工会欢迎全国代表时报告[N].工人之路特号,1926年第193期.

另有学者认为“三大政策”最早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任卓宣在1926年11月7日在《人民周刊》发表的《我们对于十月革命应有的认识》开始采用的,可见狭间直树[日]的论文《关于“三大政策”的几点考察》.但笔者认为陈独秀的《C同志对KMT问题报告》早于此文面世,因而采用陈独秀最早提出的观点.无论“三大政策”最早由谁完整、准确提出,学术界对于“三大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提出并使用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38.

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 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77.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70.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51.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25.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64.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24.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31.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97.

戴季陶著.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3.

戴季陶著.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38.

戴季陶著.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M].民智书局,1925:17.

陈独秀.给戴季陶的一封信[N].向导,1925年第130期.

恽代英.唯物史观与国民革命[N].中国青年,1925年第95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 1931—1937 第17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440.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N].解放日报,1945-05-02.

猜你喜欢

孙中山中国共产党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孙中山的绰号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