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得儿蜜”:最具生活味的北京声音
2024-01-03夏林
夏林
今天咱们说说北京话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闷得儿蜜”。
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姥爷打着哈欠对我说:“你跟姥姥玩会儿吧,姥爷我要去里屋‘闷得儿蜜’了。” 这应该是“闷得儿蜜”最早进入我脑海的场景,那时幼小的我,还不太明白姥爷嘴中的这个带有“蜜”字的奇怪词语是什么意思,只感觉它像一种食物,甜甜的,很温暖。后来姥爷再说到“闷得儿蜜”的时候,我就会吵闹着,非要跟着姥爷一起,尝尝“闷得儿蜜”的味道,但事实证明,那里并没有甜蜜的食物,只有甜蜜的梦乡。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这个词语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我逐渐了解到“闷得儿蜜”大致为“去休息、去睡觉”的意思,但是这四个奇怪的字眼儿如何与“休息、睡觉”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词来源于何处,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因此,今天我要尝试破解一番,为了儿时未尝蜜糖的遗憾,更为找到“闷得儿蜜”的根。
要想打开“闷得儿蜜”的世界,找到“闷得儿蜜”这个词语的出处与根源,我们还是要先来看一看“闷得儿蜜”在辞典中是如何注解的。
我们找到了两本有关北京方言的权威辞典。其一是199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土语辞典》,其中录述:“闷得儿密”,隐蔽地,不敢公开,背着别人,自谋私利,自饱私囊。疑是外来语。(例:这笔钱,你一个人“闷得儿密”啦!)其二是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话词典》,其中录述:“闷嘚儿密”,又作“闷得儿密”“闷得儿蜜”。背着人谈话或做事。(例:俩人要是谈点秘密的事情叫“闷嘚儿密”。)
从官方辞典的注解来看,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解释——“休息、睡觉”,而是更加广义地表达“背着别人、不让别人发现的一种独自享有的状态”。其实,这两者也并不冲突,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睡觉”之义只是“闷得儿蜜”本义中所包含的众多具象引申之一,在这个词语长期运用中,本义和其他一些引申义被逐渐淡化,而“睡觉”这一引申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凸显,日积月累,“闷得儿蜜”也就成为了“睡觉”的代名词,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另外,网络上也给出了一些参考,百度百科录述:“闷得儿蜜,独自享受,一般指睡觉。”这也侧面证明了我们的推断,“闷得儿蜜”这一词语本义的淡化与引申义的凸显与专属。至此,我们基本清楚了“闷得儿蜜”原来的本义与现在引申的专属含义,但是我们仍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在表达“背着别人、不让别人发现而独自享受”时用“闷得儿蜜”这四个字呢?“闷得儿蜜”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您别急,我们还得回归书本,在其中找寻线索。
在《北京土语辞典》的注解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疑是外来语”的表述。另外,《北京话词典》中对于“闷得儿蜜”这四个字的使用,也是随心所欲,“得”亦可换作“嘚”,“蜜”亦可换作“密”,这都不会影响词语的发音与意思的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基本明确,“闷得兒蜜”来源于外来语,之所以没有固定汉字的限制,应属于外来语音译成汉语的一种表现。那么,“闷得儿蜜”来源于哪种外来语,外来语中又是哪个词语即为“闷得儿蜜”的原型呢?您听我继续往下说。
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名为《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话”探源》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段关于“闷得儿蜜”的论述,其中关于“闷得儿蜜”语音的来历是这样描述的:“闷得儿密,满语京语(笔者注:满语口语)刚转向满式汉语时应该是发[mɑ55təmi51](笔者注:音似‘妈的密’),后来和汉人广泛接触,汉语用音近义通的原则采用“闷”字作为汉译字,这个汉译字本身的语音对后来形成的京腔有了导向的影响,所以由[mɑ]变成了[mən],[tə]又在融合京腔,广用儿化的时期加上了儿化,成为今天北京口语的这种发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闷得儿蜜”应是源于满语,是满语口语与汉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后音译的产物。而“闷得儿蜜”的原型满语词汇书中没有提及,但是[mɑ55təmi51]的发音应该是原型满语词汇在满语京语中口语化的结果,极为接近原型词汇的真实发音,这有利于我们继续探源。
书中在介绍“闷得儿蜜”语音的来源后,继续描述了有关其语义的变迁:“语义上也有变化,‘私自占用’也是一种‘生利息’的方式。例如‘这些东西全让他给闷得儿密了’,也可用‘这些东西全让他给密下了。’一个‘密’字,可能是‘闷得儿密’的进一步省略的用法。”至此,我们就非常清楚了,“闷得儿蜜”的满语原型词汇的意思是“生利息”,而在满汉语不断融合后,意思逐步发生了转变,变为了“背着别人、独自享有、私自占用”等前文中我们所谓的本义。因此,我们即可通过“生利息”这一语义,以及[mɑ55təmi51]这一口语化语音作为标准,去找寻满语中与之对应的词汇。最后我们发现满文单词“ᠮᠠᡩ᠋ᠠᠮᠪᡳ”(拉丁转写madambi)就是我们要找的原型词汇。在201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汉大辞典》中,“ᠮᠠᡩ᠋ᠠᠮᠪᡳ”一词录有“生息;生财;生利息”的注解。该单词的规范发音为[mɑtɑ55mpi](音似“马搭么毕”),而[mɑ55təmi51]的满式汉语口语化发音,正是规范发音[mɑtɑ55mpi]在满语规范语向满语京语转变时发生了音变,遵循了重音逐渐前移,中间音节轻音化且其元音央化,[mpi]的发音吞音为[mi]的音变规律而形成的。因此,无论语义还是语音,“ᠮᠠᡩ᠋ᠠᠮᠪᡳ”均符合“闷得儿蜜”的原型词汇的标准,正是“闷得儿蜜”的根源所在。
现在,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从“ᠮᠠᡩ᠋ᠠᠮᠪᡳ”到“闷得儿蜜”的发展过程。
满语单词“ᠮᠠᡩ᠋ᠠᠮᠪᡳ”(拉丁转写madambi),规范读音为[mɑtɑ55mpi],原义为“生息;生财;生利息”。在清初满族人入关后,该词随之进入关内,与汉语进行融合,在满语京语(满语口语)中逐渐向满式汉语转变,该词读音发生了音变,变为了[mɑ55təmi51](音似“妈的密”)。此后,随着北京人对满式汉语的广泛接触与使用,遵循音近义通的原则采用“闷”字作为汉译字,从而影响了[mɑ55təmi51]的发音,使之变为[mən55təmi51](音似“闷的密”),北京人还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将[mən55təmi51]中的轻音加以儿化,最终形成了[mən55təmi51]的发音(音似“闷得儿蜜”)。语义方面,在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原义“生利息”逐步变为了“私自占用、独自享受”等含义,直到引申为“睡觉、休息”之义时,人们偏重地记忆下来,延续至今,成为了“睡觉”的代名词。至此,我们终于拨云见日,解开了“闷得儿蜜”的谜题,找到了“闷得儿蜜”的根。
穿越百年,我望见了你最初的样子,恰如蜜糖,以慰我心。
编辑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