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探析*

2024-01-03上官苗苗

关键词:现代化价值国家

上官苗苗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更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发挥思想引导的“软治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导向、价值构建、道德教育、铸魂育人、激发动力功能在国家治理的“软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独特的天然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夯实治理的价值共识、防范社会道德风险、储备治理的人才资源、凝聚共治的精神力量,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是通过政治教育引导公民增强对党治国理政、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建立起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归属心理、政治情感和支持行为,从而形成政治内聚力,进而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主要通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来实现。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1],担负着领导、统帅的使命和责任,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性因素和核心所在。党的领导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和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最根本的原则,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底气所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通过中西国家治理比较教育、先锋党员榜样示范、激励感染教育等方法,向社会成员揭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其既有历史根据又有实际需求,既有组织保障又有法理根基。党在国家治理中领导地位的取得不仅依赖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也由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和铸就的成绩所奠定,更与国家治理结构相契合。其次,揭示“中国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百年征程中,正是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方面,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辉煌。通过阐释和宣传党领导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民众对党的领导、政治组织以及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拥护和热忱,增强其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再次,讲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最后,讲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对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同时也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通过这些教育宣传,使社会成员弄懂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强化制度认同,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认同

制度是安邦定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2]国家治理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蕴含于这些制度之中的思维方式、规章意识、概念体系等因子一旦发挥效能,不仅会增强公民对制度的高度认同和绝对信心,而且对国家治理实践的有序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以制度性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灌输、社会实践、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动我国的制度研究与宣传,使民众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演进、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认识到我国的这一根本制度既契合我国发展实际,又行之有效。“‘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4]其次,宣传我国制度的先进性与显著优势,讲明我国的基本制度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从而能得到人民的赞成和支持,从根本上保障我国这一根本制度获得最坚实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后,不断强化社会成员对国家主流文化、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认同,进而自主自觉地理解、接受和执行国家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及其背后隐含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公民自主自觉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有效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强化国家认同。

(三)强化意识形态宣传,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同

发挥精神层面的力量来凝聚政治向心力,是政治认同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中,“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6],因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化,是任何统治阶级都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首先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化等,整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现有制度的充分自信和坚定拥护。其次,向社会成员宣传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和价值理念,引导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凝聚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动员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为执政党的执政提供合法性辩护。最后,通过调节社会精神生产,营造舆论氛围,引导人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国家政治有序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维持,从而扩大政治认同、达成政治共识、维护政治稳定,保证国家治理的稳步向前。

二、发挥价值构建功能,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建构功能,是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开展价值的引领、整合、架构,从而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形成、凝聚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价值构建”命题中,树立何种价值观、达成何种价值共识、如何达成价值共识等问题直接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做。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阶层并存、共融的社会,也是对多种价值观宽容的社会。但社会秩序需要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元中确定主导,达成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鲜明的价值导向构建起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坐标,主导并统领着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既是意识形态中最为基础的价值观念,也是实践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思想建设、精神塑造、教育升华等柔性方式将国家治理各要素有机化、串联化、定向化,申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定位,对干扰、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声音“降噪去杂”,夯实国家治理的最广泛的思想基础和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价值交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建构功能。中西方两种价值的争论、斗争和交锋,实质上是两种制度的竞争与博弈,“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7]要在交锋中认清交锋的焦点、博弈的本质,在鉴别、判断的基础上,直面矛盾、击中要害,从交锋中抽丝剥茧、明辨是非、辨伪去妄,处理好主导与多元的关系,统一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合力,凝聚价值共识,确立国家治理最为鲜明的价值导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立场

价值共识的构建,既不是将少部分人的利益置于优先地位,也不是忽视特定群体的诉求,而是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平等参与、自愿认同,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体系,而且社会成员的自主参与度、认可度和支持度越高,达成共识的概率越高、效果越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8],“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目的归宿和实践力量,既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宣传教育、思想启发为介质,以多样化的媒介为载体,揭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阐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以人民为中心”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契合性。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依赖于人民的力量,国家治理效能的呈现与人民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要增强人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和认同,塑造国家治理主体的人民观并内化为自身遵循的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消除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各种矛盾和对立,画出最大“同心圆”、寻求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好价值转化问题,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形成价值共识,发挥其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建构的最终归属,因此,要处理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转化关系,推动国家治理践行场域的价值实现。“实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转化的关键,是人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挥其内在潜力,外化为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志的社会创造力及其具体成果,在一次次突破与更新现有价值的过程中,一次次实现应有价值的理想,完成价值共识的实现。”[9]在国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利益协调和潜移默化等方式和途径,引导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赞成、认可和接受,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促进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不断激发自我内在的学识、智慧、潜能,将个体的劳动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奋斗、将个体潜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创造,汇聚起一股力量,为国家治理美好愿景从理想到现实、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化提供文化根基、价值支撑与价值引领,从而使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成为全体人民的理性自觉,由此构成对国家治理践行场域的拓展,完成价值共识的转化,促进国家治理意蕴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发挥教育引导功能,防范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道德风险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通过思想引领、道德塑造、规范教化等方式,确保社会主体的内在道德性有效地作用于人的行为之上,以防范和应对社会道德风险和危机的出现。社会道德风险的属人性表明其依人而存在,人既是社会道德风险的行为主体,也是社会道德风险的受动客体。现代国家治理是多元参与的治理活动,执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都是治理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约束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以治理主体为链接,以多元共治为手段,宣传国家治理的理念规范、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等,强化主体道德塑造,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法治观、道德观、家庭观和职业观,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公共责任,以防范社会道德风险,最大程度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一)加强思想引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防范道德风险提供思想保障

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矛盾都呈现出一种繁杂纷芜的状态,如何更好地使国家治理主体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必须承认,治理主体的身份角色、地位阶层、职业属性、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使他们在社会利益、价值判断、情感取向上呈现出不一致性乃至是冲突性,相应地,他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认知、利害关系、目标取向、情感态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思想上一旦出现偏差和失误,无论顶层设计再完美,也会导致治理各环节的基层实践推进举步维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通过广播、电影、书画等有效的载体和组织教育、个人开导等方式加强思想引领,对国家治理的思想理念、终极目标、价值取向、利益格局等多维度、多方面的宣传,从心理上和意识上教育、引导、启发、整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治理主体的思想观念,帮助治理主体改造思想,纠正既有的错误思想认识,把他们引导、转变到国家治理的正确的轨道上来。即引导治理主体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审视和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内化到治理活动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增进治理主体对治理体系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观念和思想境界。

(二)加强道德塑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防范道德风险提供道德保障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坑蒙拐骗等道德危机的产生,与治理主体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的缺失不无关系。政治、经济领域内的风险调节手段多种多样,道德教化就是其中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采用理论学习、宣传动员、榜样示范等方式,在遵循治理主体道德养成规律的基础上,对治理主体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治理主体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建构心灵秩序、塑造良好品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防范道德风险和危机提供道德保障。一是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培养治理主体的道德信仰,筑牢道德防线,守住道德底线,磨砺道德意志,坚决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二是强化道德认同。发挥道德制度的规范力量、价值观念的引导力量、伦理道德的教化力量,增进治理领域内社会组织、团体、公民对遵守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三是强化道德行为。引导治理主体掌握国家治理进程中行事履职的科学方法和道德要求,让治理的“善意”通向治理的“善行”,对失德、败德、丧德行为进行自觉抵制,有效防范治理领域内的社会道德风险,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加强法纪教育,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防范道德风险提供基本保障

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进,仅靠政策的指导、行政的命令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法规法纪强有力的保障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法规法纪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既有强制性又有自觉性,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国家治理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功能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通过灌输、示范、感化、批评、鼓励等方式开展法纪教育,告知社会成员善恶评判的标准,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一个明确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观念,自觉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倾向,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查。一方面,以法律教育为内容,引导治理主体认真学习法律、正确理解运用法律,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步骤中,既不做出任何有损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举报、协助打击和惩处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也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向社会成员开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人们正确理解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关系,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法纪教育达到调节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避免国家治理的秩序性失效问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保障。

四、发挥铸魂育人功能,储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资源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目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历史。铸造优良品质、高尚灵魂,培育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所需要的时代新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和使命任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高质量治国理政人才,充实治理队伍的人才力量,构建国家治理的人才体系。

(一)提升干部治理能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储备领导人才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制度运行、决策执行的关键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存在着信仰动摇、思想僵化、组织涣散、家长作风、任人唯亲、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国家公职人员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以及良好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贯彻,必将阻碍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进。治理能力不仅是新时代考量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之一,更是高质量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保障。因此,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新时代每一名领导干部的终身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开展理论素养教育、思维能力现代化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使领导干部具有坚定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决策组织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强化国家治理的政治效能,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与执行能力,强化国家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效益思维,强化国家治理的统筹谋划能力,从而使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领导和组织国家治理的历史重任。

(二)培育时代新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输送建设人才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青年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群体,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先进思想文化主体,更是国家治理中最有生机的创新实践主体。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青年培养好。国家治理既为青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机会,更赋予他们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使命,但国家治理需要的建设人才不会凭空产生。青年正处于生命成长期、人生发展期,其政治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的形成,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理论指引,以增强青年治国理政的使命担当为核心,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提升青年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主动担当和作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治理相结合,提升参与国家治理的自觉性与建设性,积极承担起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让青年有本领、有使命、有担当,着力“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人”[11],为国家治理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人才。

(三)培育现代公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国家治理视野下,多元治理成为趋势,公民的广泛参与、决策与监督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转具有推动、监督和制约作用。公民素质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现代思想的人民,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真正的推动者。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方式开展公民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思想觉悟,按照国家治理的理念和要求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自觉调节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让公民既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正确行使政治权利,也要积极履行自身应尽的法定义务和国家治理的使命职责,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国家治理的决策、实施、监督和评价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真正实现国家治理过程中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形成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五、发挥激发动力功能,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动力功能,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中介,以国家治理目标为指引,激发、促进人民群众从外在动力到内在动力、个体性动力到社会性动力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最稳定、最持久、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以激发向上的治理精神、汇聚磅礴的治理力量和营造良好的共治氛围。

(一)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依托,也是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构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精神支撑和力量之源。有效的治理,源于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蕴着深厚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力量,是捍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塑造国民的意志品格,提高内在凝聚力,构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动力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制度为依托,激发、构建和彰显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构筑国家治理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动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夯实国家治理的文化底蕴、精神血脉,以更好地焕发国家治理的精神力量、构筑价值共识、凝聚奋斗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二)激发精神动力,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力量

精神动力的内容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集中反映。国家治理的实现需要多元建设主体的联动,需要中国力量的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动力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重要内容,坚定社会成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念,激发治理精神、汇聚治理力量,使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国家治理理念和目标的指引驱动下,消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盲目性、离散性乃至排斥性,促进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认识、价值、愿望趋向于一致性,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增强国家治理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内聚力,由此在国家内部塑造共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追求和认同感,并将其汇聚为统一的行动和物质力量。各个治理主体既能保持合理的张力,又能根据国家治理的实际进行具体的选择,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凝聚党心、民心,拧成一股绳,凝聚起推进国家治理的中国力量,并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治理实践的发展。

(三)协调社会关系,营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好共治氛围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期,各种思潮之间的斗争更加汹涌,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动力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治理主体和普通民众之间以“沟通者”的角色,对民众宣传、阐释国家治理的理念、目标、制度等,让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全面地理解、支持、配合有关治理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又能够及时收集民众的意见,向有关部门反馈民众的心声、诉求,使之成为治理主体决策的依据,起到沟通、联结的作用。其次,在人民群众的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疏通者”角色,通过教育、疏导、沟通、调节等方式,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关系的达成,以维护社会稳定。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以“阐释者”角色,通过“有深度的线下宣讲、有广度的全面引领、有温度的情感交流、有热度的政策剖析”[12],有效地阐述治理理念、方式和目标等,增强思想共识和民众基础,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整合思想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团结治理力量、推动治理活动,从而减少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思想阻力和管理负担,营造良好共治的治理氛围。

猜你喜欢

现代化价值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