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木薯新品种在钦州市那丽镇的比较试验

2024-01-02李成伟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对比试验

李成伟

摘 要 为了找出适合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种植的木薯新品种,以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依托,于2022年开展木薯新品种对比试验,以本地木薯当家品种南植199为对照,引进4个木薯新品种,记录各个品种的抗逆性、商品性,同时统计产量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561的株高适中、综合抗性较好,淀粉含量高、商品价值好,产量、产值均高于其他品种,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在木薯生产上值得推广种植。

关键词 木薯新品种;对比试验;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0.021

钦南区那丽镇位于钦州市东南部,常年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22 ℃,年均降水量2 104.2 mm,相对湿度为81%,全年气温最低月份为1月(农历十二月),但平均气温仍在10 ℃以上,属亚热带气候地区,适合种植木薯。

木薯是大戟科木薯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那丽镇每年种植面积约1 000 hm2,是仅次水稻、辣椒的第三大种植农作物。据记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丽镇以小范围种植为主,用于补充粮食不足;七八十年代,木薯处于粮食与饲料并重阶段,除用于补充粮食外,主要作饲料用;九十年代以后,那丽镇的木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木薯生产逐步呈现出集约化的发展趋势,种植木薯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木薯产业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食饲综合利用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1)以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依托,开展木薯生产机械化研究与示范,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缩短了木薯的种植时间,还解决了木薯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人工种植成本高、费工时等问题。

2)开展木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定点调查记录病虫害情况,减少病虫害对木薯生长的危害。

3)推动木薯粮饲化共性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木薯叶养殖草鱼、木薯秸秆饲养牛羊试验,充分利用木薯地上部分,不仅大大节省了购买饲料养殖的开支,还减少了焚烧木薯茎叶导致的空气污染,利用木薯渣种植果树蔬菜、养殖蚯蚓等木薯种养结合模式,既提高了木薯淀粉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4)开展木薯-大豆、木薯-西瓜、木薯-花生等高低秆套种,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长期以来,广西的木薯种植面积及鲜薯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2022年,那丽镇木薯种植面积1 000 hm2,鲜薯产量33 000 t,鲜薯收购价格780元·t-1,产值2 574万元,木薯的利用现状已经转变为木薯淀粉加工、木薯酒精加工及木薯副产物加工。多年来,那丽镇主要种植的木薯品种为南洋红、华南205,2012年引进较为高产的木薯新品种南植199种植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木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对木薯的质量和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这就要求木薯品种既能保证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木薯加工企业得到高品质的生产原料,促进木薯产业产、供、销平衡发展[2-3]。为了使木薯产业良性运转,那丽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于2022年引进4个木薯新品种(561、39-2、V04-19、V6-31),开展木薯新品种对比试验,记录各个品种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商品性,统计产量及经济效益,旨在找出适合在那丽镇种植的木薯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新品种

处理1:56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處理2:39-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处理3:V04-1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处理4:V6-3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处理5:南植199(对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进。

1.2 试验时间

试验地于2022年2月12日开始全垦机耕,2月15—16日分两天定植完毕;2022年12月18日收获。

1.3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钦南区那丽镇马鞍岭村委会西大山口组某农户承包的地块,该地块南北向,土质类型为花岗岩母质赤红壤砂壤土,土地坡度<10°,土壤肥力、保水能力较好,上年种植的农作物为木薯南植199。

1.4 试验设计

试验地块面积为7 800 m2,试验设计分561、39-2、V04-19、V6-31、南植199(对照)5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共15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0 m2,周边设2 m保护行,起畦宽度

1.1 m带沟,按单行平放式种植,种植株距0.8 m,每小区种植114株,于2022年2月15—16日定植完毕[4]。

基肥、追肥施用。种植前,每667 m2施用农家肥700 kg(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50 kg(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有机质肥50 kg,作基肥施用;于5月15日,每667 m2施用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经销的60%氯化钾30 kg,作壮薯肥施用,有利于根块膨大和淀粉积累[5]。

木薯种植20 d后,进行补苗间苗。1)及时补苗,保证木薯全苗;2)木薯齐苗后,当苗高达到15 cm时,对出苗芽数超过2苗的植株进行间苗,每穴保留苗数1~2个,避免多个主茎导致的植株荫蔽和养分浪费。分别于定植后40 d、90 d中耕除草一次,第2次中耕除草结合松土追施壮薯肥。

木薯齐苗后,每隔15 d定期观测记录每个木薯品种的农艺性状、抗逆性,木薯收获时,邀请农业农村局专家及加工企业代表测定每个木薯品种的淀粉含量,统计验收每个品种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个供试木薯品种的抗病性调查

木薯定植齐苗后,每隔15 d定点调查记录一次每个木薯品种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计算主要病害的发病率,即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比重。

从表1可以看出,561没有感染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抗性最好,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强弱依次为561>39-2>V6-31>V04-19>南植199;对褐斑病、炭疽病、白点病的抗性强弱依次均为561>39-2>V04-19>V6-31>南植199。综合抗病性561表现最好,其次为39-2,南植199的综合抗病性较差。

2.2 各个供试木薯品种的农艺性状、淀粉含量、产量和产值调查

根据木薯品种特性,从植后8个月开始,每隔15 d测定淀粉含量一次,从淀粉含量最高值至淀粉开始下降的时间,算出每个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测定方法为用卷尺测量木薯地表至莖尖的高度;淀粉含量采用泰国进口的鲜薯淀粉测量仪测定,称5 kg的鲜薯空中重和水中重,再根据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制定的公式计算鲜薯淀粉含量,根据每个小区的鲜薯重量计算出667 m2的产量,用当日钦州市那丽万隆淀粉有限公司的收购价格计算出木薯的产值[5]。

2.2.1 各品种的生育期及株高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561生育期为252 d,属于早中熟品种,其他品种生育期均为270 d,属于中熟品种;南植199株高为185 cm,属于矮秆品种,抗台风能力较好;561株高为213 cm,属于中矮秆品种,有较好的抗台风能力;V04-19、V6-31的株高分别为263 cm、271 cm,属于高秆品种,抗台风能力较差;39-2株高为247 cm,属于中高秆品种,抗台风能力中等。

2.2.2 各品种的淀粉含量、产量与产值比较

淀粉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561>南植199>V04-19> V6-31>39-2。把各小区收获的鲜薯产量折算成667 m2产量,各品种的平均产量、产值从高至低依次均为561>南植199>39-2>V04-19>V6-31。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品种的产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用邓肯法检测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下,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561株高适中,在抗倒伏性、抗病性等方面均比其他3个新引进的品种表现更好。木薯新品种561的全生育期为252 d,较为适合那丽镇的气候条件;其淀粉含量为28.1%,比其他品种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因此每吨收购价格比其他品种高出30元;每667 m2的产量为3 733.3 kg,比其他品种高569.8~1 190.4 kg;每667 m2的产值为2 912元,比其他品种高539~1 005元,产量、产值最高。

综上所述,木薯新品种561在综合抗性、产量、产值等方面均比其他品种表现更好,适合在那丽镇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陈丽珍,叶剑秋.我国木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园艺与种苗,2011(3):87-90.

[2] 罗培敏.试论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策略[J].热带农业科学,2002(2):44-48.

[3] 孙杰,沈祥军,刘春艳,等.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3(1):66-67.

[4] 郑刚辉,黄洁,劳赏业,等.种茎种植法及芽向对华南205木薯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5):62-64.

[5] 黄洁,王萍,许瑞丽,等.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9):1271-1275.

猜你喜欢

对比试验
玉米品种对比试验
CORE—DS型白光测量机对某叶片的测量与对比
几种农药防治甜菜夜蛾的药效对比试验
吉安巨峰葡萄人工控制自然坐果最佳定果时机对比试验
3种有机肥在葡萄上的对比试验总结
体验式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油菜品种展示对比试验
国产电子束纤维强力机在苎麻纤维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与试验分析
一种节能增效的新型半自动打底焊接工艺
中药渣基质栽培番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