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中国副行长陈庆耀:大湾区城市群探索共赢之道
2024-01-02卢亮
卢亮
陈庆耀: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
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在日前举办的2023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年会平行论坛香蜜湖财富管理论坛上,深圳金融监管部门透露,截至2022年底,深圳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达26.6万亿元,占全国约1/5,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相当。一座新的国际财富中心在大湾区渐入佳境。
实际上,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正是一盘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强调协调发展战略,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最近举办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面对这些新现象和新信号,深港如何打造成为国际财富管理“聚宝盆”,掘金财富蓝海?大湾区又如何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该如何发挥协同效应?绿色湾区的转型发展,又有什么样的路径和样本?日前,南都湾财社对话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分享创新政策加持下大湾区的新动能、新挑战和新气象。
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需要“软硬兼备”
南都·湾财社:香港是公认的国际财富中心,目前深圳也在着力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目标是2025财富管理规模超30万亿元。作为大湾区“双子星”,如何推进互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性财富集聚地,更好释放大湾区内财富流动的真正潜力?
陈庆耀: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之一。根据2022年胡润财富报告,大湾区拥有千万元人民币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超过50万户,财富管理需求巨大。
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深圳和香港一衣带水,两地金融市场具有互补优势且合作紧密。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极具竞争力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制度和标准,在服务全球客户的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深圳则背靠内地广阔市场,聚集了一批熟悉本地市场和投资者需求的理财、证券和基金头部机构,2022年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此外,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在金融科技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具备相当优势。
近年来,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提速,“深港通”、“债券通”持续深化扩容,“跨境理财通”的业务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今年年初发布的前海金融30条,更是提出探索深港私募通机制,允许香港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等在前海设立专营机构,支持香港地区银行在前海取得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等。
这些开放举措一方面将丰富大湾区投资者的财富管理和投资产品及服务选择,另一方面也将吸引更多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带动内地金融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在今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大湾区财富管理业务正迎来新一轮的机遇。相信未来随着“前海金融30条”的落地实施以及“跨境理财通”机制的优化,深港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要素集聚、业态齐备、开放融合的现代化财富管理生态圈。
南都·湾财社:大湾区城市群各有分工:香港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主要扮演科创中心角色,而广州是贸易中心,东莞佛山是制造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下,各大城市如何扩大相互合作的空间,实现共赢之道?
陈庆耀:与其他世界主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金融、科技和产业的互补性更强。目前,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均已建立了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经济结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推动大湾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我认为首先要促进区内资本、技术、货物及人才等要素在区内的便利流动,让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加开放和互联互通的环境中实现最优配置。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软硬兼备”——硬件是指联通区内各城市的基础设施,而软件则是政策和制度建设与衔接。
我们看到,大湾区内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联通,还是制度衔接方面都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港珠澳大桥和高铁等基础设施的落成提升了区内货物流通的效率,也让三地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在制度衔接方面,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各项推动区内市场互联互通及便利人员往来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区内资本和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例如,为了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升级,广东省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科研设备和材料更顺畅的跨境流动,简化研发设备和样品的进出口手续,并促进港澳专业人员的跨境流动。与此同时,香港亦进一步努力提升其作为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的作用,由此加速科研要素的跨境流动,推动区域科技及创新合作。
大湾区高端制造优势是吸引海外投资的关键因素
南都·湾财社:作为中國改革开放的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外企的关注重点。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加速,跨国公司在大湾区的投资也持续升温。你认为大湾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陈庆耀:大湾区汇聚了世界级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中心,不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区内产业繁多、业务多元。区内经济不断深化的融合发展,更将进一步释放其经济增长潜力。
汇丰在进博会期间发布的一项面向全球企业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消费市场规模以及在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机遇,是吸引海外企业加大布局的主要动力,而供应链、技术和创新、数字化能力和平台则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三大投资重点。
大湾区在这几方面均具备优势。具体来看,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产业链平台之一,其成熟的供应商生态系统已令其成为全球众多科技产品的制造基地。结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的融资便利以及区内成熟的基建、仓储和港口设施,大湾区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是吸引海外投资的关键因素。而持续的产业升级不仅将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将提高区内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为全球企业带来新的业务机遇。
此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可以发挥其联通全球资金网络的优势,成为内地与海外市场的超级连接器,帮助海外投资者拓展内地市场。
南都·湾财社: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布局绿色发展,并强调“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湾区在发展绿色金融这方面的优势是什么?作为国际性银行,汇丰有哪些推进大湾区低碳转型的创新和实践或者经验可以分享?
陈庆耀:可持续发展是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湾区在制订绿色标准、扩宽绿色融资渠道方面也独具优势。
珠三角作为中国创新科技和供应链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发展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及可持续供应链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碳交易等绿色金融领域也位居全国前列;而香港作为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联通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可担当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的角色,引导更多的海外资金支持大湾区绿色项目,同时帮助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标准体系。
包括汇丰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衔接点上,可以凭借自身的全球网络和绿色金融专长,一方面为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可将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进经验和资本带到本地市场。
在大湾区,我们通过绿色贷款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项目,并推出了市场上首个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专项信贷基金。目前这一总额达90亿美元的信贷基金已经为多家大湾区企业的低碳转型和新能源业务拓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金融监管差异、金融产品和服务跨境不畅等问题仍亟待破局
南都·湾财社: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内容。你认为目前大湾区推进金融互联互通,主要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陈庆耀:大湾区集中了多个优势产业及庞大的富裕群体,企业与个人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今年恢复通关以来,区内的跨境商贸活动及人员往来更趋活跃。据估算,区内银行业的总收入预计2025年可达185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必然要求。
过去数年来,在三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区域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提速,多项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措施相继出台,“跨境理财通”机制的优化措施也有望在近期落地。
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的特点,要实现区内金融市场的开放联通、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需要逐步消除制度性障碍,解决金融監管差异、金融产品和服务跨境不畅等问题。
事实上,三地政府和监管机构在此方面已经迈出了积极步伐,依托前海、横琴等重要合作平台,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大湾区的“软联通”。例如“前海金融30条”提出要深化深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港澳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这将为大湾区实现金融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奠定基础,同时为内地金融业的高水平开放探索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