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文心雕龙·原道》中的“声发则文生”

2024-01-02韦融望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原道文采刘勰

韦融望

《原道》篇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中的第一篇,又是“文之枢纽”之首篇。《原道》全文仅612言,篇幅与体量同《文心雕龙》的其他篇章相差无几,但最突出之处在于其内容之广袤:几乎站在全书讨论视点的最高处,遵循“原始以表末”原则—从“文”的起源与本质开始谈起,具有时兴的玄谈色彩,并引出“道”这一大概念,将文论与哲学来回交错。然而纵观全书,刘勰的论述却从未像《原道》篇这般令人费解,不论是“道”或“文”,都引得后世众说纷纭,许多文学大家和研究学者都对此发表过观点。其中钩挂的“自然”观念历来被视为《文心雕龙》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勰在创作内容方面的基本理论,且在引出“自然之文”时所说的“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总结话语。

在如今解读《文心雕龙》的著作中,多指出此句的“章”与“文”互义,将“文”作“声文”解,并简单释义为:有其形就会有文采,有其声就会产生韵律。结合多方评议和研究来看,这样解读或许更易于理解:将人与外物交接最主要的方式—视觉捕捉的“形”与听觉捕捉的“声”都纳入产生“文”的范畴,但该句的含义并不限于此。实际上,此处的“声”与“文”不仅遵照刘勰贯穿全书的文学观,更渗透了刘勰独有的美学。

一、“声发则文生”为何值得重视?

“五四”后首先注意到“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并发现问题的第一人是鲁迅,他是“五四”以后最早重视《文心雕龙》者,早在1907年创作《摩罗诗力说》时便引用了《文心雕龙》的“神思”概念。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说:“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瑕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

鲁迅的著名论断被许多学者解读过:孙昌熙与刘淦认为鲁迅旨在评说刘勰对问题阐述太泛,不着文学边际;祖保泉认为其批评击中了要害,暴露了《原道》篇漫准则的弊病,直接原因是对“文”的概念的阐述含糊不清。而这一切的源头在于总括万物的“道”。

从鲁迅的原意上看,批评出于在论文学起源时与刘勰看法的根本分歧:鲁迅认为文学是在先民的劳动中产生的,而不是带有神秘色彩的“肇自太极”,上述有的批评家在论及此评点时已注意到。实际上,鲁迅十分推崇《文心雕龙》,认同其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崇高地位,乃至可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双璧联辉。重要的是,鲁迅在《坟》中提出,古人比现代人更能接近与理解古人思想,用古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作品才更为妥当。

牟世金与陆侃如都认同《文心雕龙》的总论在于“原道”与“宗经”—关于文章内容要“自然”与形式要“宗经”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刘勰在《原道》篇中,正试图运用贴合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文心雕龙》的世界观与哲学观,必定带有六朝“儒释道合流”的特色,更不要说刘勰本人的知识体系了—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不言而喻,道家思想方面的却有别于老庄,更是吸收了后世学者如王充的观点、郭象的“独化”论等思想。显然,对于《文心雕龙》这种兼容并包而自成一体、蔚为大观的思想表现,不能粗率套用单一的现代哲学观点来下定论。

所以,《原道》最大的观点即“自然”,而在论述“自然之文”的重要收尾、关键总结的一句竟然引发了这样的众说纷纭,抑或这才是前文所积问题初露端倪之处,实在值得深入讨论。纪昀在评《原道》篇时说“標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文心雕龙辑注》),而此句反倒像是“彦和为人吃紧之处”了。

二、如何理解“声发则文生”?

此句难以理解之处,还在于后半句“声”与“文”的关系。“五四”以来,已有数位大家注意到了这句话并下了批注,不少学者还发表了相关颇有见地的看法,现将之列举分述。

黄侃是早期注意到这一句话的现代学者之一,他在该句后讲道:“故知文章之事,以声采为本。彦和之意,盖谓声采由自然生,其雕琢过甚者,则浸失其本,故宜绝之,非有专隆朴质之语。”(《文心雕龙札记》)黄侃已经捕捉到刘勰注重“声”这一关键点了,但他在此明确提到的是“文章”,而非刘勰“自然之文”的大概念。周勋初在简述黄侃的文学起源观时称“这种认识,与刘勰的见解甚为契合”(《文心雕龙札记》),因黄侃在《原道》篇的札记中写道:“窃谓文辞封略,本可弛张,推而广之,则凡书以文字,著之竹帛者,皆谓之文……则凡有句读者皆为文,而不论其文饰与否……”(《文心雕龙札记》)黄侃之意,在于折中章太炎、刘师培之说,实际论点仍着眼于“人文起源”上,对“声发则文生”的解读也取其源自自然之意,而反对过分雕饰,应和其“若夫文章之初,实先韵语……特雕饰逾甚,则质日以漓,浅露是崇,则文失其本”(《文心雕龙札记》)。

周振甫说:“这里交错成文,称章称文,意义一致。章本指音乐奏完一曲,作者不用此义,只是文的意思。”(《文心雕龙注释》)在这两个字的看法上,章太炎在讲授《文心雕龙》的手稿上称“文”与“章”应当互调,作“形立则文称成,声发则章生”(《文心雕龙汇评》)并解释“乐竟为一章”,这点与周振甫的看法相悖。周兴陆在论及章太炎此句之用意时道出章氏的解释引自《说文解字》,并说其著作《文学总略》中的“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也印证了章氏的观点—即把“声发则文生”的“声”划归“乐”的领域。纵观《原道》全篇,与其说刘勰的论述是立足于哲学高度的,不如说他是以统领全书的高度来谈“文”的,所以不会细致到谈“乐”;加上刘勰以骈文作《文心雕龙》,句无单出,该句的对偶严整,“形”与“声”相对,“文”与“章”相对,应当看作除天地之外所有物的两面,并共同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看无论“文”与“章”,仍然属于刘勰总结的“自然之文”之范畴。较之章氏的看法,周振甫的见解应当更为妥帖。

詹锳说:“这两句一指形文,一指声文。‘形立则章成,指上文的‘动植皆文而言。”(《文心雕龙义证》)但詹锳并没有照此推出“声发则文生”指上文的什么,而是引出日本学者斯波六郎的话:“彦和从与‘天之文‘地之文的关系以及与‘声之文‘形之文的关系,说明‘人之文与天地并生。”(《文心雕龙义证》)可见詹锳已将此句中的“声”划归“声文”概念,并说明《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声文”是在《情采》篇中,与“发而为辞章者,神理之数也”相符。詹锳的观点在《文心雕龙辞典》中对“声文”所注明的来源相同,并引用了詹锳所作《文心雕龙义证》中“声文”的用典出处:《礼记·乐记》中的“声成文,谓之音”,将“声文”作“声中之文,音乐中有文采”解。由此可得,周振甫对该句中“声”的看法与詹锳的意见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周振甫赞同“声发则文生”暗含了“声文”之意,但并不单从文本表面释义来论说,他从文意中探寻刘勰写作的意图,并试图从结构上揣测刘勰摆出此句的思路:刘勰用自然之物有文采声韵来说明有心就有文,但论述的重心实则在下一句“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的笔锋一转后引出的“人文”概念。这样看来,刘勰列出的“天地之文”与“自然之文”具有明确的铺垫意义。并且,周振甫也为刘勰论及“自然之声”作了解释:因为时兴讲究声律的骈文,刘勰则找到对应物来说明声律也要符合自然之道。但周振甫又说刘勰的疏漏依旧在于客观存在于意识范畴的“人文”混淆,并称这可能令那种单求声韵之美的文找到依附自然的理论根据,从而与刘勰除文弊的初衷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这是颇有见地的。

与周振甫类似者有祖保泉,他同样指出《原道》篇论“文”时存在范围太泛、指代混乱的弊端,并在《文心雕龙解说》中推出“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是“文与天地并生”的具体理由。他也反观文意,“形即是文”。遵照此义,不难得出这句话实则具有唯物论的观点,那么此句便是刘勰把客观事物(形)与事物反映(文)等同的确凿证据了。祖保泉的视点仍在哲学范畴,但也不无道理。

陆侃如、牟世金在《文心雕龙译注》中说:“这里指‘声的‘文,即节奏音韵之美。”这又与上述几家之见有所区别。这样注解的好处是令“物”,特别是“声”,脱离了与“文”这一宽泛又颇为莫衷一是的概念的直接挂钩,避免与后文出现的“人文”混淆,也就更为简明、易懂了,但是否会与刘勰的本意有所出入?在《文心雕龙译注》中,该句译文为“有声音就会有节奏”,是否仍然符合《原道》篇中“文”的定义?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与前人之见截然不同,但又更为符合常理,此见应当是涉足了美学范畴的。

三、“声”与“文”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综上,“声发则文生”值得从多个角度去探究。

首先,要准确理解该句中“文”已经很不容易,因为整部《文心雕龙》单列“文”字就高达337处,既有指代文章的情形,也有笼统指整个文学的情况,有时还指广义的文化与学术,有时指文章的修辞、藻饰,不一而足。日本学者兴膳宏注意到《原道》篇“文”的概念错综复杂,提出刘勰在此“利用了‘文字的二重性”(彭恩华《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的观点,即《说文解字》中对“文”的阐释观点为“文”原有“花纹”与“装饰”之意,结合两者,兴膳宏推出“文采之辞”的衍生概念,并认为刘勰是从语源学的角度看的,“文”是被赋予生命的美好的事物的存在。

兴膳宏的看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将“文”视为一种属性,并且与《文心雕龙》所提倡的美学一脈相连的。在《原道》篇中体现的,便是刘勰铺陈其美学观念的起点。就《原道》篇看来,刘勰的美学观已初显脉络了,实际上,刘勰坚持的美与“文”是共生的,能够称为“文”的必须具有美的要素,且《文心雕龙》中的文之美则早已有明确定论了:一是文章内容方面而言,要以反映自然之美,因为当时文风好谈玄,对外界自然无所用心而显得空洞无物;二是不经人工之手的自然本身就具有文采,以此反对当时的矫揉造作、浮夸雕饰过度的文风。刘勰在《原道》篇中无不扣紧文弊而论述,所以不管是篇中的哪一个“文”,都具有相应的指向性意义,“声发则文生”又是抓住了音律而言的。

关于“声”,周振甫提出了要与《情采》篇对照相看,这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并且要理解“声”与“文”的关系,因为其涉及了美学观念,也须参照《文心雕龙》中谈及文采的《情采》篇理解。刘勰在此句前排出的“林籁结响”“泉石激韵”在《情采》中可找到照应的“声文”。《情采》篇要谈论的虽然不是“自然之文”,但不能将该篇忽视,只因其凸显了刘勰的用意:“声”作为美的一部分是必然不可或缺的,但也要遵循刘勰提出的两个基本范式。

《文心雕龙》论美学可贵之处,同其完整、逻辑严密的文论一样,都在于系统性的架构上。于开篇《原道》中的展现的“声发则文生”无疑处于整篇追本溯源的框架中,意欲探求美的源头,触及了美的生成观。这又是具有鲜明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刘勰将神秘的“道”的概念架设于“文”之上,使得《原道》篇中外物与人文的关系不免表现得有所矛盾,但并不影响“声”这一外在客体的树立。

刘勰对“声”的重视也是十分可取之处。“形”与“声”是自然中两种突出的、饱含“文”之源泉,这要求在以自然之法作文时,不应仅注意到事物的“形”,事物的“声”也同样值得发掘。刘勰将“声”作为构成美的一个要素提出,出于六朝之文重声律之故,不再赘述。

总之,“声”发则“文”生,其中可窥见刘勰的诸多主张,可初探《文心雕龙》之世界观的冰山一角,亦可领会《文心雕龙》之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作为足以容纳天地万物的人之精华,穿越千古岁月的前人思想机要之弥存,声音与之相比实在是太过短促易逝了,如何用主观的静态而长存之文来反映外在的动态而急促之声呢?并且,即使是如今的现代诗,也很少有人发声吟咏,小说更是早已不讲究韵律,“声”与“文”是日渐疏离的了,即使将“声”视为一种外界的文采之原石,又如何在付诸文字中达到美的效果呢?千年前刘勰之“声”,如今仍值得深思。

猜你喜欢

原道文采刘勰
编后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新品Intel芯原道M 7R通话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