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现代情致与我国古典文学的碰撞

2024-01-02胡玉琦时曙晖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2期
关键词:戴望舒象征主义雨巷

胡玉琦 时曙晖

《雨巷》成诗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这首诗在象征主义的移植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雨巷》中,诗人用纯熟的象征技法、缥缈朦胧的意象、婉转低回的旋律奠定了哀婉悱恻的整体基调,表达了一种奋力追求却又飘散如烟的迷茫和痛苦。法国象征主义的朦胧美与传统诗风的古朴相统一,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蕴相叠加,西方诗情律动与中国民歌咏叹相契合,《雨巷》将西方现代化和我国民族化相结合,其所取得的成就理应得到充分的承认和重视。

一、朦胧美与古朴诗风相统一

戴望舒是一个非常善于中和借鉴的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戴望舒深受象征派的影响,和浪漫派的直抒胸臆不同,他更加追求诗歌的暗示和朦胧,但是他聪明的一点就是借传统古诗的抒情性战胜西方现代派的隐晦之弊,恰当把握朦胧与透明之间的情感传达程度,既在朦胧多义的意象中透露出情感主题,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中间这个尺度的把握可见戴望舒的功底之厚。

马拉美认为:“诗写出来就是让人一点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潞潞《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象征主义强调感觉的梦幻,不直白地告诉,而是创造朦胧的诗境,形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境界,这就决定了诗人的内心思想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自然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法间接表达。这也就导致了象征主义派因为过于追求诗歌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而使得诗歌有时候会变得晦涩难懂。戴望舒针对这一缺点,将自己的创作风格融入进象征主义中,他在运用象征主义的技法时特意从古典诗词中选取我们熟知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放在同一平面,使得诗歌真正能被读者读懂。具体体现在:其一,戴望舒结合我国古典文化,将意象的选取进行本土化。丁香结是古人对丁香花的形象的描述,丁香共有四瓣花,像一个结,也像人的愁绪。古人笔下的丁香一般所代指难解难分的愁绪,正如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将深深的愁绪散入春风中;南唐李璟更把丁香与雨中惆怅绑定在一起,“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陆龟蒙的《丁香》一诗中对解却丁香结也有热切的期望,“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冯延巳《醉花间·独立阶前星又月》中的“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更是描写出在寒冷的夜晚,愁绪郁结,无人诉说,更无从消解。“丁香姑娘”这一核心意象,就是戴望舒意象“本土化”的最好证明。我们只要一读《雨巷》就能感受到诗人缥缈的愁绪。这一核心意象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在幻灭中的追求。其二,戴望舒使意象关联度更强,赋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象征派诗人往往故意把意象之间的时空界限打破,常常以没有必要联系的意象硬拉到一起,少了中间一些必要的关联和过渡,即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这就使得诗的意境非常朦胧迷离,读起来也不易懂。在构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时,戴望舒一改象征主义天马行空的意象选择方法,选取有关联的意象,把从同一时空里的“雨巷”“丁香姑娘”乃至“油纸伞”这些意象汇合成自己诗中的意象群,并且使抒情主人公“我”与“丁香姑娘”,以及“雨巷”这个环境处在同一个艺术平台上。其三,戴望舒采用不透明多义性的总体象征手法表现多元化的审美追求。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路过的女士》给了戴望舒啟发。但是,戴望舒并没有单纯地进行模仿。在波德莱尔的诗中,我们可以具体看到那位姑娘的形象;而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勾勒这位“丁香姑娘”的音容笑貌。“丁香姑娘”的形象始终是模糊的,这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不谋而合,这也是戴望舒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戴望舒在接受象征主义的启发同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土壤,克服象征主义的弊端,同样看重诗歌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不刻意追求诗作的晦涩朦胧来强调象征主义的暗示性和朦胧美。

可见,《雨巷》的审美追求定位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在分析《雨巷》的创作特点时,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戴望舒受到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表层,他的诗歌创作将西方象征诗派技法与中国古典文化意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交融境界。

二、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蕴相叠加

戴望舒秉承象征派技法的重要要求,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意象,赋予其超越现实的意义,但他的创新之处就是在诗歌创作中找寻一些传统的意象来作为某种带有他自己印记的意象,标记为他自身情绪的对应物。戴望舒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戴望舒诗全编》)可以这样说,戴望舒诗中的象征体系完全是由他自己建立并且带有他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的。

《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这一意象就是由戴望舒打造,一个在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全新的“丁香姑娘”,一个带有“望舒印记”的全新意象。“丁香姑娘”作为《雨巷》里的一个核心意象,既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又不离我国古典文化的牵绊,这一意象的设置是由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路过的女士》而启发,在借鉴的基础上又勾连我国传统古典文化—传统诗歌《楚辞》中的“香草美人”。“香草美人”这一意象常被用来表达高洁的人格和理想的精神世界,先民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表现了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丁香姑娘”是具有风骨和情怀的古典美人的代表,类似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是我们公认的具有古典气韵的美人,虽然她外表柔弱,但内里有对感情及精神生活的坚持,无论性格刚柔,她的内心之中必定有一块不可玷污的纯洁之地。这个“丁香姑娘”作为诗人内心的一种向往与精神寄托,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审美追求,也在表现出他对时代的忧愁。除此之外,《雨巷》中的环境描写也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法国象征主义的朦胧暗示与我国古典传统诗风的含蓄蕴藉共同打造了诗歌悠长哀婉的情感基调,《雨巷》第三节写道:“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油纸伞”“雨巷”是诗中的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凄清”“惆怅”是诗的主调,“彷徨”“寂寥”“彳亍”等词汇修饰核心意象,缔造出一个繁复别致、迷离虚幻的诗境。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和一些知识分子徘徊在“雨巷”中,总是期待着光明和出口,这就不得不提《雨巷》的写作背景。《雨巷》成诗于1927年8月,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戴望舒在内,都对当时的中国的未来感到渺茫,内心空洞无所寄托,颓丧消沉的气息弥漫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心中。那泥泞、阴暗悠长的小巷,不正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吗?《雨巷》中意象的设置,能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这正是戴望舒将法国象征主义和我国传统诗歌相结合的结果,他传承中国古典诗歌中含蓄蕴藉的诗风,又承接法国象征派朦胧沉郁的色调,刻意给“丁香”“雨巷”“油纸伞”注入一些忧郁的色彩,形成凄婉、舒展的诗境。

戴望舒在意象的设置和选取上,既不离古典文化的润养,又一扫象征主义只重隐晦的弊端,把我国的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派的情致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实现了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

三、西方诗情律动与中国民歌咏叹相契合

戴望舒在《雨巷》中努力寻找西方现代派流行诗风与中国古诗注重格律之间的平衡点,在音乐性上具有非常大的突破。他坚守古典,追求节奏的回环往复、平仄起伏、一韵到底等传统美學,以及西方用短句咏叹、用叠词和叠句构成回荡音律的凄美音乐境界,用节奏美、韵律美去传递他的政治理想与精神坚持。

首先,《雨巷》传承古代民歌韵律优美的特点,用以达到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思想韵味。《雨巷》采用了隔句用韵或一韵到底的形式,以此来传达诗情,前后分押ang与iang这两个韵脚,读起来节奏流畅,回环往复,古朴大气。其次,音乐性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所一致强调的一个方面。魏尔伦曾在《诗艺》的开篇说道:“音乐,至高无上。”他认为只有美的音乐才能锻造优秀的诗歌,主要体现在诗句大量使用跨行、叠词和叠句等方面。他强调通过对字词的精选,从而造成诗歌内部节奏的起伏变化。戴望舒翻译魏尔伦的作品的时候正是《雨巷》的创作时期,魏尔伦对音乐性的尝试就此对戴望舒的影响非常大,《雨巷》即采用自由诗体,诗句大量使用跨行,如下面一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这句诗连跨两行,前两行三次停顿,最后一行两次停顿,并且每次停顿的节奏不同,略有起伏,有两音节为一音步,也有三音节为一音步,给人悠扬舒缓的效果,更有四音节“又寂寥的”打破这一悠缓,带来节奏上的变化起伏。此外,诗中也大量出现叠词、叠句。叠词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走近、走近”“远了、远了”。叠句的使用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甚至首尾段也叠用进行呼应,只是在末尾段将首段的“逢着”换成“飘过”。

《雨巷》既保留我国古代民歌的回环往复,又契合西方诗情律动的朦胧深邃,最终形成一个凄婉悠扬的旋律在全诗回荡。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很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戴望舒“雨巷诗人”这一称号。《雨巷》在诗的音乐性上的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新诗史上举足轻重。当然,《雨巷》只是戴望舒对于音乐性的初尝试,之后他就渐渐地放弃了对诗歌外部韵律的刻意追求,跳出了廉价朦胧的低级泥淖。戴望舒堪称“中国的席勒”。

四、穿过“雨巷”的求索者

戴望舒坚守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他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情怀,在找寻自我与理想的同时,把诗歌的创作也当作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认真地钻研新诗,对他自己创作的每一首诗,哪怕是一首小诗,都是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他的诗歌创作前后经历了三十年,但只有九十余首诗歌问世。他对诗有近乎执拗的高标准,对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汇、每一个段落都严谨以待。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之大,主要来自他对诗歌高标准的审美追求。他一生主要的人生道路都在苦难和哀痛中,他不停地宣泄着自己的愁怨和寂寥,但他并没有过分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反而是一步步地向前求索。《雨巷》就是这样,在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细雨蒙蒙,“我”怀着落寞、愁闷和一丝渺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巷中独身前行。他的人生道路正如艾青所言,“是中国的一个正直的、有很高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望舒的诗》)。

戴望舒将古典知识文化与西方现代诗艺相结合,目的是使读者领略到既有西方情致又有我国古典意蕴的作品,他融合了西方诗歌朦胧、新奇和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质朴的特点,进而形成了带有戴望舒特点的新的艺术风格。如果说中国现代诗坛有一个擅长汲取西方诗歌情致但又不离中国古典传统的牵绊的诗人,那一定是戴望舒!

猜你喜欢

戴望舒象征主义雨巷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戴望舒《雨巷》(节选)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在天晴了的时候
秋天的梦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