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行知式的乡村好校长
2024-01-02包丽星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一个追寻陶行知教育理想的乡村小学校长,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行走30多年,担任乡村小学校长6年。
“赶鸭子上架”
2017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被任命闽侯县鸿尾超墘小学校长。在我上任之前,这所学校两年之间已换了四个校长。大家都觉得校长责任大,任务重,琐事多,没人愿意去扛这担子。我虽然当过五年的副校长,但是只分管教研教学。校长要负责全面工作,面对角色的转化,我迷茫无措,只能硬着头皮上任,走一步算一步吧。当时,学校正在搞基建,事情特别多,工程设计、招投标、项目施工等这些事我从来没遇到过,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学校安全工作就像一根弦让我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学校教学质量要提升,不能在我手上滑坡;校园文化要丰富多彩,学校要有精气神……各种事务让我焦头烂额,不知从何入手,我经常失眠,一门心思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辞职。
可是上了这艘船,哪有那么容易下呢?所幸的是,自己也不服输,心里拧着一股劲,不会就学吧。慢慢来,总会有所改变的。我不断加强学校管理方面的学习。一方面,我的案头上多了许多学校管理的书,一有时间就看。我关注了“校长会”“校长派”等微信公众号,从他们的公众号中汲取了不少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我积极争取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几年间去了上海、厦门、宁波等地参观了不少名校,也取了不少真经回来。
更有幸的是,2019年,我获得了福建省同心行知乡村教师火种计划潜力奖,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4年学习生涯。这4年中,福建省陶研会秘书长邹开煌教授悉心指导我,特别在学校办学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同时,火种计划每年的公益资金也给我的办学主题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不停地学习、思考、实践,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学校,交给了工作。慢慢地,学校办学方向明晰了,我的工作也开始顺手了。
这几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学校变美了。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宽阔的操场,绿色的草地,红色的跑道,与黄色的教学楼交相辉映,色彩艳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学校建起了综合楼,完善了各功能室,教师终于有了周转房。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五育并举,促进了乡村儿童全面发展。几年来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学校成为当地老百姓最满意的学校。2023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经过,真是几多辛苦,几多欢乐。
让学校成为幸福的乐园
学校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可以说,它就像学校办学行为的航标灯,统领着学校办学的全局工作。
2018年,我到一些名校参观学习,看到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特色鲜明。而我们学校,墙面空空如也,什么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老师们都不太清楚。在乡村,学校不出安全事故,老师们把书教好似乎就可以了。老师们不想这个问题情有可原,可是,作为一名校长,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就说不过去了。“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乡村学校?要培养什么的乡村孩子?”每天,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不断去书中找答案,去网络上找答案,可是哪里来的现成答案呢?于是我去走访学生家庭,与家长们聊天,想听听家长们、学生们的意见。就在不断家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当地很多家庭都在从事竹编工艺品加工工作,这给了我一丝灵感。
鸿尾乡是竹编之乡,工艺品之乡,乡土资源非常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乡民就开始竹编编织生产。改革开放后,鸿尾乡成了福建省竹编工艺品出口创汇的中心。2007年,以鸿尾等乡镇为代表的“闽侯传统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家乡人民依靠竹编工艺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全乡有30多家上规模的工艺品公司,有上千户的工艺品加工作坊。
要从这些乡土资源里去挖掘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要先把竹编编织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来。学校专门设置了一间非遗教室,成立了竹编编织社团,聘请老艺人来授课。在不断与竹子、与竹编编织工艺的接触碰撞中,我们挖掘出了竹子谦虚向上的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把竹子和工匠精神进一步转化为学校的八字校训:求真务实、向善向上。学校的Logo和吉祥物也融入了乡土元素。 我们校园文化吉祥物“超娃”是一个挂着红领巾活泼可爱的小竹笋形象,寓意超墘学子如笋芽般拔节向上、充满生机,又希望他们能超越父辈,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渐渐明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个孩子幸福人生奠基。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就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受坏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期待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每天就要让孩子们在幸福的校园中接受幸福的教育,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办幸福教育,育五好少年”的办学目标。就这样,学校引进的竹编编织非遗项目,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竹编编织工艺坊多次在福州市、闽侯县艺术工作坊评选中荣获佳绩,2023年,学校竹编编织还获得福建省第五批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成为我们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得到广大家长、师生的一致认同。我们紧紧围绕着这一理念,创建幸福校园,让老师幸福地教,让学生幸福地学,让师生们爱上学校,让学校成为幸福的乐园。
没有教师第一,哪来学生第一
李希贵校长曾说过,教师第一,学生才能第一,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我没有管理经验,但是我想,我把老师放在第一位准没错。每天我最早到校,最迟离开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个教师。
记得我刚上任不久,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看见一个女老师卷着铺盖从大办公室里出来。原来,学校的宿舍没装空调,这位女老师带着孩子热得实在受不了,就去有空調的办公室里打地铺睡,这一幕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当时,校舍非常紧张,都是四五个老师挤在一间休息室休息。因为这个老师带着孩子住校,当时已经考虑到她的需求,腾出一间单间给她住。九月份的天气,仍是持续高温,没有空调的宿舍确实难以入睡。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办法解决,那教师何来幸福感?于是,当天我就找到村干部,与他们商量解决教师住宿问题。村干部知道情况后,也非常重视这件事,立马安排去找房子,终于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为需要住校的老师们租下了一栋民房,解决了教师的住宿问题。
2018年学校综合楼开始动工,其中有两层安排老师的周转房,共24间。我再次找到村领导干部,动员他们尽快成立村教育基金会,也希望村教育基金会能为老师的周转房配置空调和热水器。村委会快马加鞭成立了教育基金筹备委员会,积极发动募捐,首批共募捐到教育基金200多万元。2019年7月,村教育基金会为学校24间周转房全部配上了空调和热水器,大大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9月份老师们得以顺利入住。同时,每年村教育基金會拨出相关款项用于学校奖教助学。几年来,村教育基金会共为学校提供了30多万的经费支持。学校还办起了食堂,解决了老师们的吃饭问题。每一年,有新教师到校,我都首先给他们安排好宿舍,让他们吃好,睡好,让他们更加安心工作。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生力军和生命线。只有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除了在生活上关心教师,我更是从工作上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我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制定个人成长小目标,让老师们看得见目标,找得到抓手,努力拔节生长。 我鼓励老师们开展阅读。学校成立了“火种读书会”,给老师们买书、订杂志,带领老师们开展阅读挑战活动,希望通过阅读为老师们打开一条成长的快捷通道。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近几年来,学校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这几年来,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迅速。学校今年共有教师28名,现有1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县级骨干教师。其中杨飞凤、卞碧云、张娟金教学能力显著,走上了中层行政岗位。也因为老师成长快,我们学校考调县城的老师也比较多。对这些外调的优秀老师,我虽有万般不舍,但看见他们都成为现在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感到很欣慰。他们中有的担任了学校的行政干部,有的成为教研组长、名师工作室成员。当然,我们学校也有不少家住县城的优秀教师放弃考调,甚至把孩子放在我们学校就读,自己甘心坚守乡村学校,默默为乡村学校做出贡献。我们学校真正成为了“闽侯县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改革基地学校”。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我们唯有让教师的成长速度大于流调的速度,才能保持乡村学校的生命力。
一个人拥有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学校教师积极向上、团结奋进,一支行知式乡村四有好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努力让乡村儿童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乡村学校存在着不少的困境:单亲留守孩子比较多,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缺失,家校互动沟通效果差;乡村教育缺少优质的教师资源,缺乏综合学科专任老师,综合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孩子们得不到全面发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的教师;城镇化建设虹吸了乡村的有生力量,乡村学校学生数每年都在减少。尽管这几年我们学校各方面成绩在当地都名列前茅,但是家长们有机会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城里就读,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想,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改变。心理学家李松蔚在《5%的改变》这本书中提出,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打破惯性和困局,让行动本身开启正向反馈的向上螺旋:行动带来好状态,好状态又能带来更多积极行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先从能做的事做起,先从小事做起。我每天不停地观察学校各个角落,这面墙可以搞一个作品墙,楼梯底下可以设计一个开放书吧,学校操场大榕树下可以搞一个星舞台……我们可以引进一些适合乡村学校的活动项目,我们能做的,能争取的,尽量去做,尽力去争取。微行动,微改变。就这样,学校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逐渐变好。这几年来,我们做得比较扎实的有这些:
快乐大课间,培养“健体好少年”。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养儿童拥有五大核心生活力,其中,第一条就是拥有康健的体魄。他的“每日四问”第一问就是问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有研究表明,运动不仅在于帮助儿童强身健体,还能促进大脑发育,提升专注力、学习力和认知力。为加强学生运动,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街舞、武术操、啦啦操、韵律操、花样跳绳,一天一个样,样样皆精彩,雨天还有室内操。特别是全校性开展花样跳绳,学生人手一根绳子,花样跳绳上下翻飞,变化花样,深受学生喜欢。一根跳绳花费不多,运动量大,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也深得家长们的支持。学校每年都组织花样跳绳比赛,有个人速跳比赛、花样跳比赛,还有团体比赛。师生一起比,比赛场面热烈,师生互相鼓励,互相加油,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提升了团队意识。既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又锻炼了他们敢于展示自我、敢于突破自我的意志品格。
大阅读行动,培养“书香好少年”。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手段。”学校没有其他优质资源,但是开展阅读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于是,我们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读思达”大阅读行动。首先是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除了学校专门的图书馆和班级的图书角之外,还设置了6处开放式书吧:鸟巢书吧、行知书吧、阶梯书吧……目之所及,手之所至,孩子都可以拿到书本。书本走出了图书馆,来到了孩子的身边,让他们可每天浸润在书本的世界中。课间,总有孩子在书吧前驻足、翻阅。阶梯书吧下,孩子们或蹲、或坐,有的干脆直接趴着地上,津津有味地阅读,甚至忘了回家。这些场景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我们也在努力打造这样的天堂。学校成立了教师火种读书会,鼓励老师们阅读,让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我利用每年腾讯99公益日的平台,发起“班班图书角募捐活动”。几年来,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 为学校配置了一千多本高品质的图书,总价值两万多元。这些书本为乡村儿童打开了看世界、看未来的窗口。学校开发阅读课程,统一安排全校每节课前3分钟背诵1首古诗、每天午间阅读半小时、每周1节阅读课。各班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开展书香班级阅读活动。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古诗词大赛、书本人物秀、讲故事比赛等各种丰富的阅读活动。学校还聘请专家来给家长上亲子阅读指导课,每学期进行书香家庭评选、书香少年评选,举行隆重的读书颁奖活动。家校共同携手,促进乡村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书香好少年”。
葫芦丝吹奏,培养“艺术好少年”。学校依据乡情、校情引进民族乐器——葫芦丝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艺术素养。葫芦丝价格不贵,农村家庭能接受;葫芦丝易学好听,入门容易,便于携带,在农村学校可操作性强。我们在多方调研后,开展全校性学习葫芦丝吹奏。平常利用音乐课、社团活动课、课后服务进行学习,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舞台进行展示评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展每天一练(每天大课间活动进行全校性的葫芦丝吹奏训练)、每周一展(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后,全校各班级轮流举行每周才艺秀展)、每年一赛(每年开展葫芦丝演奏比赛),同时评选“葫芦丝艺术之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不等不靠,积极探索“自培自用”的美育师资培训模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解决了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经过2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吹奏《龙的传人》《金孔雀轻轻跳》《萱草花》《映山红》等美妙动听的曲目,校园里处处飘荡着悦耳的丝竹声。走在乡村街道,也经常会听见葫芦丝吹奏,乡村儿童的精神生活因葫芦丝而更精彩。2023年鸿尾学区艺术节在超墘村礼堂举办,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参与,用葫芦丝吹奏《萱草花》。台上台下,全校学生共同吹奏,个个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表演者,表演场面震撼,节目荣获鸿尾学区艺术节演出一等奖。福建基础教育网对这场活动做了报道,引起社会良好反响。
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沙画、剪纸、舞蹈、竹编编织、非洲鼓等多个社团组织,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艺术好少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陶行知先生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看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到处生意盎然,看看校园里的一师一生,充满勃勃生机,自豪感不禁涌上心头。每年期初,很多家長要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家长的满意,社会的认可,是我们学校办学最大的成绩。
6年的校长生涯,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我从当初的管理小白已渐渐成长为一名胜任的校长,并在2022年获评福建省特级教师。从当初对校长职务的抗拒到如今的接受,并立志追随陶行知先生,做行知式乡村校长,我想这就是我个人最大的成长。我将继续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创办乡村优质教育砥砺前行,争做一名行知式的乡村好校长。
(包丽星,福建省闽侯县鸿尾超墘小学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