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介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2024-01-02张璐
张璐
绘本通过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文字呈现出不同主题的故事内容,极富想象空间,符合幼儿的发展特征和认知基础。教师利用绘本所具有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构成要素与幼儿美术创作活动进行深度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活动总结了几点以绘本介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新及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选择适宜绘本,初步感知绘本创作乐趣
在利用绘本开展美术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选择适宜的绘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师所挑选的绘本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需求。小班幼儿的认知系统并不成熟,因此教师应尽量选择以图画为主且色彩鲜艳的绘本。对于已经拥有了一定阅读经验的中班幼儿,教师则可以选择故事性较强的绘本。而对于审美经验较丰富、已经形成初步认知的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信息量大且故事情节更完整的绘本。其次,教师在选择绘本时要保证绘本的内容具有可学习性。因为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绘本是作为学习载体存在的,其色彩、构图、线条等构成元素都要满足教学需求,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调研、活动中观察等方式了解幼儿最感兴趣的绘本类型,激发幼儿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在开展小班幼儿绘本创作活动时,教师选择了绘本《小黑鱼》。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等特点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绘本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利用动态化的视觉冲击,使幼儿初步掌握绘本的主题。接着,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小鱼印章和各种形态的小鱼模型,引导幼儿利用印章、卡纸、马克笔等模仿绘本当中的元素和构图设计进行创作,增强幼儿的体验感,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
二、激发想象力,进行绘本再创作
教师在利用绘本构建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础,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帮助幼儿分析绘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幼儿灵活运用绘本当中的元素进行绘本再创作,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例如,教师将绘本《圆形骨碌碌》与“填画”这一美术创作形式结合,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在绘本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整个绘本以幼儿最熟悉的圆形为落脚点,通过丰富的色彩变换和造型构建,生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圆形变成了糯米团、葡萄、毛毛虫、七星瓢虫等不同的造型。教師先带幼儿解析绘本内容,引导幼儿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图形变换的乐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绘本画面,并描述出整个造型的特征。最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彩泥、卡纸、颜料等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基于绘本内容大胆进行再创造。
三、提供创意材料,进行自主表现
幼儿在参与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材料,而具体的材料类型和样式则主要取决于绘本的主题和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主题和幼儿的创作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还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艺术创作的魅力。
比如,在以“绘本《幸福的大桌子》”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丙烯颜料、胶水、布料、玩偶雏形等在创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幼儿自主设定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创作,提升幼儿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四、了解幼儿个性,展开有效评价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从保证幼儿个性发展的角度对幼儿所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幼儿作品的质量,更要鼓励幼儿的创意和想法,引导幼儿主动完成自我表达,阐述自己所创作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幼儿的真实心理,对幼儿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肯定和认可。幼儿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获得创作自信,能够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创作当中。
综上所述,绘本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媒介,将绘本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更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兴趣需求。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绘本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需要选择更加适宜的绘本作为素材,启发幼儿想象,引导幼儿通过模仿、自主构思等方式感受创作的乐趣,进而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提升创作表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