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中传统村落的保护
2024-01-02谭正祥
谭正祥
(永平县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云南大理 672600)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传统乡村出现了“死气沉沉”“环境恶化”和“建筑破坏”等现象。“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它是指在规划村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等,并且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和村民的要求,制定出一份规划,这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文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乡村规划的实用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进行“多规合一”的实践性农村规划,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理论
1.1 体制改革
针对规划制度在实际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从制度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应立足于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健全城市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和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水平;既要继承历史,又要保留地方特色;认清农村的价值,实现城乡统筹;提倡合作式规划,推动学科发展[1]。
1.2 国家政策的发展
“多规合一”的实施,将把耕地、生态红线与城镇发展的空间界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城镇的近、远期建设提供了空间界限,防止了因边界模糊而造成的城镇周围耕地的滥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
1.3 实施保障
针对当前“多规”矛盾的发生原因,为了保证“合一”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在每一项规划的制订之初,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对现行的规划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变革,并根据现行的规划实践,从两个角度来保证“合一”工作的可行性:①行政改革。②技术集成。行政改革是指将有关行政部门拆分重建,从而实现编制规划的行政部门的统一,技术集成着重于编制体系和规划技术内容的整合。“多规合一”的准备工作是由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完成的,而后续的管理与执行则是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多规合一”的最后成果是建立一条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边界线,并对每一宗土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2 花桥村概况
2.1 地理位置情况
充分发挥花桥行政村的交通区位优势,紧紧围绕良好的种养业基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森林植被、良好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海拔、适宜的气候等,以花桥古村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乡村环境为基础,以村容、村庄为中心,对村庄面貌进行整修,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让花桥行政村成为博南古道上的一座精品古驿站和文化观光驿站,结合周边地区,以“文化”“生态”为主要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2]。
2.2 文化资源
花桥村的历史很长,以博南古道为中心,向两边延伸,包含了博南古道和两边的历史建筑,以及能够体现花桥文化的区域,占地约2826.67m2。这里有普照寺,有龙王庙,有古驿县府,也有梅花,有云南茶,有大青树,有黄连树,有黄连树,也有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如图1 所示。
图1 文化遗址
2.3 土地资源
花桥村拥有林地、草场、湿地、陆域、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达1649.46hm2,其中614.11hm2为生态红线。在生态空间中,要保持村庄的山川地貌、自然形态等特征,对自然景观、田园景观等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主要是对自然的修复,辅以人为的工程措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到规划结束时,花桥乡的耕地面积已达683.89hm2,是全国最大的农用地之一。要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对设施农业进行科学规划。在这一区域内,有518.22hm2的永久基本农田。严禁任意占用耕地,对已批准使用的土地,按“占多少,开垦多少”的原则予以补偿;禁止在园地等农业用地上从事非农建设,禁止破坏森林、开荒、采石、采矿、取土等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或者以任何形式利用农用设施用地。
3 规划设计
3.1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央对乡村风貌的保护和特色的创造非常重视,在很多时候,都会对乡村的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做到因地制宜,要将农村的特色表现出来,要注重地方的风味,要保持乡村的风貌,要让青山不灭,让乡愁不灭。对原来的博南古道、古税司遗址的特点模式进行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第一步就是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加强。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恢复、农用地复垦等措施,创造出以明清古村风貌为特征的“世外桃源”,以诗意为特征的“梦里水乡”,突出了乡村的特色。在当地材料的选择上,注意对当地文化元素的符号和材料的提取与运用,使其与整个村落的风格和谐统一。本项目力图在尊重传统及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反映古村人的时代精神,在整体上既保持了浙派白墙灰瓦的传统风格,也兼顾了新一代古村人对于中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新需求,规划了多个8 户联排房屋,整个建筑立面简约而不失大气,展现了新中国风格鲜明而鲜明的新特点[3]。
3.2 产业振兴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心”即一个综合开发中心,以花桥村委为依托,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停车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一轴”以村庄为主体的发展轴线,以托博南古道为主线,对沿路的建筑物和风景进行整修,增设配套的服务设施,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有特色的、具有特色的、有个性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村落。“三片区”即“历史文化传承区”“旅游配套观光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在产业开发上,要将古道文化和蔬菜产业与观光旅游,休闲文化,餐饮娱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土地特色经营”+“村容改造”的发展模式。突出规模化经营的特点,引导农户开展规模化、多样化的种植;使用一大片的耕地种植区域,并辅以独具特色的古建群落,构成了绚丽的色彩,壮观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同时,还能将市民们吸引到这里来,到此进行观赏和休闲活动,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环境、人文、梅香”和谐交融的效果。充分发挥该村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以泡核桃,玉米,中草药的种植,养殖为重点;以花桥村为依托,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条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博南古路为主线,从村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入手,并与博南山共同开发,把花桥古村打造成博南古道上的一座精品古驿站[4]。
3.3 公共设施配置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充分考虑政府资金供应情况下,对其进行集中和强制性分配。
(1)重点研究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层次结构。现有的“中心村-一般村”二级结构体系的背后深层逻辑是通过提高中心村基础设施的能级,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靠近城市,加之流动性普遍增强,对教育、医疗和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常常会选择绕过中心村,前往城市解决自身的需要。为此,本项目提出“乡镇-中心村-普通村”“县(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等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层次体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2)注重村落位置的布置。现行村庄多数是由多个原有村落合并而成,其位置多数位于地理中心或交通便利之地,以保证村内各项公共服务的均衡。但是,整合之后,按目前的标准,村庄存在着服务半径大,使用不便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村庄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界限的影响,其位置也有可能处于发展界限之内,虽然符合相关标准,但也会给村民带来不便。为此,宜根据实际状况,根据所处位置的服务范围,对有必要的村落实行“主-次”的双重布置,把行政等功能都集中到主要阵地(与生活设施同步兼容),次要的重点放在生活辅助功能上,方便村民就近办事。
(3)注重农村阵地建设的内容。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卫生室、图书馆、托儿所、日间照料中心和公益性公墓的使用率都很低。而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户外健身运动场地、便民服务站、村民培训中心、法律援助站、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站、社区治理中心等设置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不能单纯地按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编排,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
3.4 村落建设
住宅建筑风格与乡土建筑的引导要以人为本,要尊重村民的意愿,不大拆大建,以此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3.4.1 传统民居风貌建筑
对村庄中现有的传统建筑,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修复,并对其进行加固和维修。风格统一,但不能改变原来的结构和形式。对传统建筑进行装修改造时,应保持其原貌,在注重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绿化力度。维护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视觉联系,以保存其传统视线通廊不能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原有的景观环境造成任何影响。传统建筑周围的建筑样式,体量,在布局形式和材料上要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不允许对历史遗迹进行破坏,除了对其进行加固修缮外,重建村庄历史建筑。
3.4.2 现代建筑
本计划采用平顶改坡顶、立面改造等方法,对近几年居民自行改造、建造的现代化房屋进行改造,并对那些对乡村风貌有较大影响的房屋、危房和部分家畜房、简棚等附属房进行改造。
3.4.3 新建建筑
本次规划采用了降低高度、平顶改坡、立面改造等措施,对现有的民居建筑展开了整治和更新,以及对严重影响乡村风貌的房屋、危房和部分畜舍、简棚等附属用房的改造。对于已经建成的房屋,要保持原有的结构不变,只需要进行部分的维修和改造,同时要对房屋的内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使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并且要利用科技手段对房屋进行抗震和加固,改造的时候要体现出花桥村庄的民居风格。对新建住宅项目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新建住宅的结构、样式、高度和色彩要与新建住宅的设计要求相一致[5]。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和“多规合一”的大背景下,应该以“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为契机,强化规划的引导,将村庄的特色资源保护利用融入村庄规划中,对具有特色资源的乡镇、村庄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项目规划”相结合的思路,制定“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并以“产镇融合”“产村融合”的方式,逐步形成“古镇、古村、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机体系。村庄规划正面对着新的转型需求,在这一轮的村庄规划中,在理念上,更多地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作为重点,在规划类型上,着重强调“以存量优化为主的减量规划与全域治理规划”。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居住环境的优化,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从而使传统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