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山中兰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清远高新学校设计
2024-01-02陶涛
陶 涛
(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631)
0 引言
在实行义务教育的中国,中小学校是为7~16 岁,年龄跨度9 年的孩子们,提供从儿童到少年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载体。孩子们白天的大半时光都在此处度过,学校的氛围和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学校的校舍和环境由低到高,有三个递进层级的考量:满足基本教学功能——安全舒适、生态艺术——灵活多变适应性强,面向未来[1-2]。
对于居于山地里的学校,本来就不规整的用地,往往还被压缩挤占总用地,在严格控制总层数的现行中小学设计规范下,极其难于施展手脚。本项目就是典型的住宅配套中寄居于山边的学校项目。
1 项目条件及设计理念
1.1 项目背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清远高新学校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龙堂镇,服务于清远佳兆业城市广场及周边居住区,是城市重要服务配套功能设施之一,将按照广东省一级幼儿园标准及国家义务教育标准化标准建设。总用地面积仅约54亩,其中幼儿园占地7.5亩,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中小学占地46.5亩,将建设幼儿园18个班、小学30个班、初中15班,总学生数2 670人。
1.2 项目条件分析
本项目场地位于清远龙塘镇南,场地为山地,北侧较平坦且临外部市政路,南侧和东侧将接临开发建设的住宅,如图1所示。场地南高北低,场地最低点到最高点间高差达30 m,高差较大,最陡处超过45°,为了衔接周边场地,本项目建筑群体需由北向南呈阶梯递增,且要对接北、东、南三侧的不同标高的外部道路接口。
图1 用地卫星图Fig.1 Satellite Image of the Site
按《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标准》的生均指标要求,中小学校应配置用地缺口达10 500 m2,为总用地面积的近1/4。山地场地常规下需要大量空间处理高差产生的护坡挡土,这种用地不足的条件无异于雪上加霜。
场地南高北低的情况下,也对有日照要求的教室布置产生了制约,如果按照常规正南北排布,场地的利用率将会极低。
1.3 项目定位
学校定位是在充分满足基本教学功能前提下,利用场地条件,创造安全舒适、生态艺术的校园环境,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留下可灵活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场地,为未来学校发展留有余地。
1.4 设计原则
1.4.1 生态性校园
因地就势,利用山地特色,将建筑群与地形结合,呈现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校园[3-5]。
1.4.2 人文性校园室内外场所人性化设计,加强便利性,保障安全,时时处处体现校园的人文关怀。
1.4.3 学习性校园
随处可教、处处可学,让学习成为习惯,激发想象,鼓励讨论和自发学习。学校环境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学校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文化传承,让教育延续,还在于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1.4.4 艺术性校园
艺术化、设计感场景随处可见,美育潜移默化,陪伴成长。
2 项目设计方案
2.1 场地设计
⑴土方填挖最少策略:相比于300 m 运动场,教学楼体量灵活,更适合分解排布在不同标高上,故选择西北角大面积低凹平坦处,布置运动场,土方调整量较少。在东侧和南侧高差较大的区域,台地式处理教学楼等建筑群体,在尽量契合原始地形情况下,基底标高以建筑层高为台地划分模数,避免地台高差过于零碎。运动场布置于填方区,建筑物布置于挖方区,基础更稳定,工程施工也更加合理(见图2)。
图2 用地竖向分析Fig.2 Vertical Analysis of the Site
⑵中间层进入策略:将主疏散出入口定于中间标高层,将劳累的单向登爬教学楼分解为上下两部分,交通疏散更加高效合理,且巧妙的解决中小学校楼层各不能超过4、5层的限制。[6]
⑶挡土墙消失术策略:尽最大可能消除场地各向地台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挡土墙消弭于无形,保证通行的安全性、通达的便利性。
挡土墙不要单独设立,特别是尽量不要设立几层高连通的,不论是施工难度、造价上、建成后的观感和安全管理上都不可取。遇到极大的高差时应尽量分段拆解成4 m左右随层高模数,逐级退减。
挡土墙尽量与建筑物结合,在挡土墙前结合功能需要可以布置走廊或房间作遮挡,将挡土墙变为建筑内部的“后墙”,这样在人们经过或使用中,基本没有意识到挡土墙的存在,如图3所示。
图3 挡土墙消失策略Fig.3 Retaining Wall Disappearing Strategy
⑷空间穿插策略: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地形高差,创造趣味性场景,提升空间层次感。
2.2 规划设计
⑴学校出入口选择在场地东南侧,激活与住宅区及商业楼群的呼应互动。出入口适当后退为入口广场,并直接在此处做人车分流,保证校内步行安全,如图4所示。
图4 总平面布局分析Fig.4 General Floor Plan Analysis
⑵中、小学进行南北区分列,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进出校路线及课间活动场地,由于小学与中学的孩子正是身高和体能差异化比较大的阶段,适当利用规划分区做无间隔分离,可有效避免日常的不必要冲突,如图4所示。
⑶全校共享共用的功能房间,如大报告厅、阅览室(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合班教室、行政办公等置于共享主轴动线上,其中的大报告厅更是核心功能区和校园围合视线的焦点,如图5所示。
图5 报告厅及体育馆Fig.5 Lecture Hall and Gymnasium
2.3 竖向设计
为解决地小高容积的现状条件,校园整体利用山地高差设置竖向叠合空间,以中间层进入为正负零位置,并在此层设置大量架空空间,使校园空间内部视线通透,空气流动,改善狭小拥挤的场地视觉及逼塞气场[7]。此层向上为教学楼层,此层向下利用场地凹陷位置设置报告厅,体育活动用房,阅览室(图书馆),设备用房等,并用下沉广场将之连系于一体,解决功能房间的通风采光。其层再下设置地下室用于停车及学生接送区。而对于原始地形,此层地下室基本在原土上直接建设即可,无需向下开挖[8]。
建成后整个校园开合有度,趣味盎然,通行简便轻松,如图6所示。
图6 校园整体鸟瞰效果Fig.6 Aerial View of the Campus as a Whole
2.4 建筑设计
注重教育空间品质营造:建筑群居于场地南侧,顺应不规整场地形状,将建筑群体空间转折形态处理为钝角,建筑连续起伏的同时,更加飘逸舒展,通透开阔,如山边自在的兰草。在躲避南侧百米高层住宅日照遮挡和自身教室日照推敲后,建筑群体自适应出前后错动的品字形内院组合,场地利用到极致。几个内院的大小根据主次性及功能不同作了进一步大小匹配调整,使入口核心院落开口达到33 m。
每楼层班级及年级办公室布置模块化,五间一组,方便学校按年级管理和配置。
为适应未来学校的发展,也由于山地高差处产生的一些未定义空间,许多地方进行了留白预留,后期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进一步拓展更新。
2.5 天际轮廓线营造
建筑群顺应山形地势布置,节省土方量的同时,也形成层叠有致的天际线。下沉广场核心设一个低矮椭圆的报告厅,远处操场体育馆边设一高耸钟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遥相呼应成为校园里点睛之笔,如图7 所示,钟塔之于远处城市道路看来即是学校的标志。
图7 空间层次Fig.7 Spatial Hierarchy
2.6 建筑外立面推敲
为匹配住宅楼宇的建筑风格,校园整体基调为米黄色,清新淡雅。
立面机理采用水平条带与方正格窗组合,由于建筑群体在山地上下跳跃,不可能完全统一,所以干脆让两种造型窗作不规整切换,其间辅以随意色块,如灵动音符跳动于五线谱上。与之匹配,水平条带上设计水平空调百叶,方正格窗设计了渐变冲圆孔铝板遮挡空调机位,使空调机位的遮挡与建筑外立面元素浑然一体。
山地建筑使用中最头痛的是不记得这栋第几层对应后面几栋的第几层,每次做山地项目,会给使用者留下很容易识别的提示,本项目选择了直达屋面篮球场的楼层,用一条活力动能的橙红色贯穿所有楼宇,如图8 所示,它在南面可能是在二楼,你追随它直穿过北面却是到了四层屋面,山地的趣味不言而喻。
图8 橙红色色带贯通校园,标识特定楼层Fig.8 Orange-red Ribbons Run through the Campus to Identify Specific Floors
2.7 景观设计
2.7.1 多层级景观配置
由入口广场—核心下沉广场—年级课间活动庭院—体育活动庭院等构成多层级各具特色的院落景观,如图9所示。
2.7.2 多级台地的设置
顺应现状地势的同时,增加景观系统层次。各级台地景观之间通过台阶、坡道等元素的综合设计相互联通,为内部庭院景观系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如图10所示。
图10 多级台地的相互渗透式景观Fig.10 Interpenetrating Landscape of Multi-level Terraces
3 结语
在用地紧张,提倡节地提容的城市里,每平方米用地都要被有效利用。在校园建设上,以前指标体系中的0.6 容积率的学校式微,更多的是接近1.0 或更有高达2.5 的容积率学校出现[9]。山地学校建设中,更需化不利为有利,依据山地环境,因势利导、合纵连横,分解出独特的优势,从而出现适宜现场又有独特特色的优秀设计案例,其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多种功能竖向叠合,已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大势所趋,表现出来的空间意向,如果能很好地贴合自然环境,总会比那些强挖地下,或凭空举高的人工高容积学校更有生命力;②建高填低,建筑尽量在挖方处,操场置于填方处,此种处理方式建筑群体有层次,同时基本填挖土方量最少,基础强度亦较有保证,施工难度也较小;③以建代挡,尽量利用建筑形体的后墙作为挡土墙,也尽量分级挡土,让挡土墙从校园内院里消失[10]。
项目的落地和建成体现了设计之初的思想和理念,相应的难点对应解决措施合理有效,使得项目完成度较高,可为其他类似的山地校园建设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