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施的路径研究
2024-01-02戴君谢晓琳
戴君 谢晓琳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建筑教育在我国现代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亟须发挥乡村建筑教育优势,提升现代乡村建筑教育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乡村建设模式无法适应乡村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农村宅基地被闲置、废弃甚至被荒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村庄已经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迁移的加剧,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空心化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都是在“十四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乡村治理体系不适应农村发展新要求,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采取乡村建筑教育来促进乡村振兴。
三、乡村建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
乡村建筑教育是以建筑为载体,以人文、艺术、历史、科学等综合学科为基础,以乡村建设和乡村保护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建筑进行研究,并运用新的设计理念进行改造和建设,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建筑教育能够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教育是一种人文学科,是以人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对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进行教育和熏陶,以达到对人类自身精神文化的塑造人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如何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关键,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人才、乡土工匠、文化传承人等各种人才的共同努力。乡村建筑教育通过对乡土建筑人才的培养和乡村乡土工匠、文化传承人等各类人才的培训,在提高其对农村乡土建筑认知基础上,进行对当地传统技艺和优秀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乡村建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1.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助推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乡村建筑教育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做-思”的良性循环。要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助推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乡村建筑教育与乡村建设紧密相连,通过“教-学-做-思”良性循环的方式将乡村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到乡村建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和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按照现代乡村建筑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融入到乡村建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增加“三农”相关内容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增加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家乡、自然、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感悟;通过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乡村建筑教育大多采用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往往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因此,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在乡村建筑教育中采用项目实践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实践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三大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推动乡村建筑教育质量提升。
2.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要求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关注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等。传统的乡村建筑在功能、空间设计方面已无法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的需求,急需进行相应的更新改造。乡村建筑教育应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要通过教学科研向广大师生宣传和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手段。其次,要以教学科研为纽带,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再次,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农村住房设计与施工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广大师生能够掌握农村住房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最后,要向广大师生宣传新时代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帮助广大师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3.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助推乡村人才培育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乡村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建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面向“三农”需求,深化专业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带动乡村人才培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是乡村建筑教育要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围绕“三农”和人才培养问题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强乡村建筑教育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研究,推进乡村建筑教育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创业项目孵化培育等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创客空间竞赛等活动。三是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联合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等方式,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四是加强对农村新产业、新模式的研究,挖掘农村潜在的“资源”优势。以乡村建筑教育为平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挖掘新产业、新模式的潜力要素,发挥“资源”优势。
4.以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升乡村建设质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不断深化“双师双能”式教育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规划设计,建立以“产学研”为主体的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团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能力相结合,共同助力乡村建设。
要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就要做好以下几点:(1)强化学科融合,提升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乡村建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强化学科融合,以区域内各类型乡村建筑为载体,为区域内乡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服务。同时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等为依托,助力产业发展。针对目前各地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千村一面”现象,应强化学科融合,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以地域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品牌。以“互联网+旅游”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业态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乡村建筑设计与建设项目实践。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如基于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设计等的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开展乡村建设项目。(2)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乡村建设质量。乡村建筑教育应重视“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打造“产学研”融合、“产教研”一体的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深入乡村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当地村镇规划设计竞赛与评比活动;鼓励教师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工作;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建设。通过实施产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3)开展实践探索,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以乡村建筑为载体的乡村振兴行动实践探索,推进区域内多类乡村建筑的保护利用。如基于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型乡村建筑、基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农旅融合型乡村建筑、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型乡村建筑、基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型乡村建筑、基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农旅融合型乡村建筑等。
五、结语
我国“三农”工作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乡村为载体,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探索“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路径,深化“双师双能”式教育模式,打造“产学研”融合、“产教研”一体的教学团队,提升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基于乡村振兴需求,探索建立专业与产业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加强乡村建筑教育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以乡村建筑为载体的乡村振兴行动实践探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