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2024-01-02王浩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覃 俊 王浩斌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建党百余年历史和中国的现代化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保障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依靠、命脉所在、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二十届中央委员会新进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新时代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中的成功经验。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目标与战略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既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进行了不断发展完善。1840年的鸦片战争反映的是西式现代文明携工业化优势打败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先人们在沉痛的反思中,开启了本质上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强国探索之路,中国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救国强国运动,各种救国方案、现代化举措轮番出台,但总体上都以失败告终。总的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现代化探索,也主要是局限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框架内。在全球市场化、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下,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搞革命、推进现代化,解决中国国弱民贫的问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方向,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比西方资本主义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个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立足中国国情与现实,逐步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与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就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确立不同历史阶段与历史方位的现代化目标,并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仅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前提和阶段性目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民富国强是使命与长远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成功地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正确回答、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纲领,不仅有经济现代化,还有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描绘了一个现代化新中国的图景,提出“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要求来把握把现代化的目标,科学揭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实现工业化,“我们共产党人的使命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3)《毛泽东思想年编(一九二一至一九七五)》,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5-386页。。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上指出:“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4)《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党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主体,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在战略上,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现代化一直有自己的时间表,并根据历史状况和现实条件不断调整这个时间表。尽管有些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甚至带来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看,我们党对于现代化时间表的设计基本上是客观的。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1956年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先后围绕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政策部署和实践布局。党的八大把“四个现代化”写进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6%—18%,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一倍多,生铁和钢的产量增加了两倍,这些都远超计划。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盲目乐观和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现代化建设陷入了停滞和徘徊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系统阐述了其重要内涵与战略安排,并以“小康”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且首次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飞跃(6)《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对苏联解体、国内政治风波与经济风险等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坚定捍卫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将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页。。经过一系列理论探索和重大实践,党的十六大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作了更科学、清晰的阐述,提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0页。的总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与目标,深入探索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战略更加明确和清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蓝图以及行动纲领,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2035年到21世纪中叶的新“两步走”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拓展和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此外,还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

二、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并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中国特色,准确把握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有效防范化解现代化风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拥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传统人类社会遵循一定发展规律,向现代社会演进的深刻变革。现代化作为发展进步的世界潮流,反映了一种文明进步的事实存在,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现代化作为从传统文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的系统性转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领域的重塑,事关思想、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变革,是人类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性提升和文明范式转变。现代化不是世界上少数国家或地区,更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追求,而是一种普遍性的追求和世界性潮流。18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制度变迁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进程中你追我赶,竞争激烈。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或地区从自身国情国力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取得了不同的现代化成就,但普遍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发展规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先后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开辟广阔空间,增强国家政治能力和领导现代化发展的能力。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进程和要素结构,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和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全面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是国家要素结构性、功能性和制度性的全面、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全球现代化浪潮以来,诸多国家或地区先后将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国家能力、国家战略资源、国际竞争力等要素作为评判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全力推动GDP总量、人均GDP、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并以此作为界定现代化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依据,把现代化发展分为基本实现、平均实现和全面实现等不同层次。

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的结构要素,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一般认为现代化是包括经济在内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多层次的深刻变革,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社会法治化、生活城市化、生态绿色化是其普遍特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生产社会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发展进步的第一位因素和基础”(10)戴木才:《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思想理论研究》2023年4期。。从家庭生产向生产社会化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地域的扩展、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市场化意味着经济行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有效的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等,要求把市场作为经济联系的纽带、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由市场形成供求价格,引导社会各种资源自由有序进入市场,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效配置,形成市场经济。现代的科技进步必然引起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制度和法律得到社会普遍尊重,确保公民依法在政治生活享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平等的政治权利,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务。文化理性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文化基础,旨在使行动者在规则、规律和既有社会结构中,寻求最优化的方式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强调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凸显个人自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化、民主化,现代化要求确立法律在社会中的最高权威,确保得到普遍认同与坚决执行,引导各社会主体形成遵纪守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配,城市化推动了人口、经济、地理空间等的城市化,也推动了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等的城市化,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精神财富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系统性、根本性转变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前提,工业化的深入推进要求各国走生态绿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提升经济的绿色生态价值含量。

现代化虽然具有普遍性,但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自己的文化,各自的现代化道路有各自的特色,打上不同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烙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1)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求是》2023 年第 11 期。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和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思想指引、坚强制度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道路上顺利推进。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历程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抄来的,也不是从苏联现代化经验中借来的,而是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其目标内涵还是道路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又要避开先行现代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境界。另一方面,这一道路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赋予了传统儒家思想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顺序发展,中国的发展则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理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家国情怀强调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没有国哪有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己及人乃至国家和天下,这些精神与情怀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统一的深厚文化土壤。

三、以高度自信自觉扬弃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模式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一直致力于宣传文明形态的唯一性,认为人类历史只能存在一种文明形态,即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形态,凭借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和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工业现代化道路,极力强调西方中心论调,宣传西方文明形态的普世性和唯一性。但事实上,西方文明形态自身存在诸多问题,西方文明形态也绝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现代化道路。如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对西方文明形态的扬弃和超越,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内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历史决定作用,切实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主张和平共赢,摒弃了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模式,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人种、不同民族间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以共同体的高度看待和把握人类命运,坚持发展优先、团结优先,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维护了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秩序。

西方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把现代化的过程与经验概括为“五位一体”,即自由市场、“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和市民社会,因此,认为后发展国家要建成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建构“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离开了这种模式就无法实现现代化,且强行向全世界推行这种模式。西方国家以及美国的先验逻辑、现代化谎言,掩盖不了其发展现代化的历史真相。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用血与火、刀与剑,用殖民掠夺、帝国征服、政治奴役以及残酷剥削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西方国家以及美国的先验逻辑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打破,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开这条灾难之路,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立足中国国情,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把握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科学谋划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改写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先验模式。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深信自己创造了人类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最高文明形态,历史的发展不会突破他们开辟的既有道路,无法超越他们的发展成就。在既往的现代化道路中,诞生自西方文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通行全球,自由市场和国际贸易成为主导和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内在机制,由之而来的“国际社会”牢牢生长在西式的“自由秩序”之上。对这一道路的坚持,使得肇始于西方的工业和资本的全球化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卷进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这一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在今天遇到了两大困境:一是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局部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与人类整体的现代化之间的矛盾。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成功解决了上述难题,终结了“历史终结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根本目标,坚持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从全面的、整体的视角出发,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口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球化共同发展,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发展。

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张形成世界各国凭借自身优势,发展自身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国际上不再受制于他国的资本垄断和金融霸权,国内反对任何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得的财富积累,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从政治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张实现世界多极化,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坚持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在国内实现人民立场,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体制,践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从文化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国际上奉行文化多元主义,努力消除一切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在国内拒绝种族主义,拒绝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尊重少数族裔的平等文化发展权利,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社会领域来看,在国际上注重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长远规划,富有使命感;在国内努力实现社会均衡发展,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生态领域来看,全人类共同努力维护地球生态,遵守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公约条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对任何国家、任何团体、任何个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攫取物质利益。

西方的现代化排斥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依附者,或者成为现代化的失败者、无望者,不允许其他非西方国家“搭自己的便车”,呈现的是排他、自利、陷阱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是合作共赢、共享红利、欢迎各国搭便车,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不是动辄制裁别人,欺凌、霸凌他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与世界各国平等共处、相互合作的现代化。2021年,中非双方共同制订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作为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等9项工程,这是一起发展与进步的合作典范。这些工程不是一种施舍,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支持和援助,是中非双方共同利益的体现,是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每前进一步,都由衷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能共享成果、分享经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开放性、利他性、共赢性书写了现代化的新范式。

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美国、日本人口过亿,绝大多数是人口较少的国家,人口众多尤其是人口数亿以上的现代化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前提下进行的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实现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无数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有无数层出不穷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其利益分化,怎样使所有的人都进入现代化的轨道,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各领域现代化叠加进行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不仅涉及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而且关乎全球众多国家的产业链条。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涉及全世界最多的农业人口的转移,而且其所有的权利都会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现代化不仅涉及数亿农业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涉及广大乡村的振兴,而且涉及粮食安全问题等。以上这些问题是中国独有的,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拜西方的现代化神话,才能解决这些现代化难题。

四、以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现代化建设中的二元对立难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成功破解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二元对立难题。

二战后,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基本上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面临着保持主权独立与实现现代化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特别是其政治经济体系有着明显的等级秩序,处于等级秩序顶端的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想方设法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制度进行格式化,将其纳入依附性的经济政治体系中,使其逐步丧失国家经济政治主权的独立性。中国式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抵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消极影响,包括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上,不会成为其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附庸。我们通过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确保和平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得以持续走下去。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活力与稳定不可兼得的难题。西方现代化以其强制性、残酷性压制着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稳定,并以此为前提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并通过对外战争占领市场、掠夺资源,无法做到稳定与发展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较好地避免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既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又能够保持社会的活力,稳定和活力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掣肘。这主要归于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己任,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始终把社会各种力量紧紧凝结在一起,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总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充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的目标,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人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不让矛盾叠加酿成大的社会冲突。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就业不足;无声的增长,经济增长并未始终伴随着民主和自由的扩大;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无根的增长,文化包容性不够,抛弃传统文化、排斥和歧视外来文化;无未来的增长,毁坏森林,污染河流,毁灭生物多样性,耗竭自然资源。中国式现代化用中国的政治制度优势,较好破解了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中国注重推动实现有工作的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和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品格,正是有这种胸怀天下的品格,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世界各国现代化难题创造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3)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创造了一种属于人类的文明新形态,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中华文明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双重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自觉精神和伟大品格。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