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三重逻辑

2024-01-02邢书滔何铭灏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平中国共产党思想

邢书滔 何铭灏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慰问师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教育公平思想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不仅能够体现党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同时也是党对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党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教育公平思想,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公平思想[2]。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等思想和教育民主化运动多方面的影响,其形成具有独特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逐渐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逻辑。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对于新时代实现我国教育公平事业有着丰富的现实启示。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

教育公平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几个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思想。其主要内涵是普遍实现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兼收并蓄的影响下,通过实践构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思想。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公平思想的深层奠基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两千多年前,至圣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全面的教育意义,其实质是任何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应该平民化。墨子曾经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试图建设一个公民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同时又强调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其意是说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完善,简言之,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享有教育。明朝中期王守仁也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认为“良知”人人都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且圣人能致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常人总能受到物欲的引诱,唯有教育能够使人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因此,人人都应接受教育。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已经注意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这对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公平思想的深厚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建立公平、实现公平作为重要内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社会公平的实现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工人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赚取高额的利润,不仅剥夺了工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意,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制的存在。马克思正因为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弊端,才有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断。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城乡以及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距,以期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公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现象或行为的主观感受,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生产实践。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教育是不对等的,其实质是阶级关系的表现和化身。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也明确指出要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办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4]。

(三)西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和教育民主化运动对教育公平思想的影响

18 世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西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应运而生。1762 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们最初处在自然状态之中,其行为受到自然法的支配, 自然法赋予人类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平等等一切权利,当然,卢梭所谓的自然权利也包括受教育权。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智力生而平等,故人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5]。狄德罗也认为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普及义务教育,一切青年都应有享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权利[6]。18 世纪末,西方国家将教育均等思想融入立法措施。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在向弗吉尼亚州提交的议案中推出了教育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权利是自由社会中公民的自然权利,所有自由公民的孩子都应有机会享受公共费用的教育。1792 年哲学家孔多塞曾向立法议会提出了关于公平教育的一组组织法案,其中兼有“教育的平等性、普遍性”。在经历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后,人类在法律层面彻底否认了教育特权,认为人人应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这是世界教育公平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丰碑。

受到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影响,国外的先进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给中国的社会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受其影响,开始提出“教育普及”“男女教育平等”等主张。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指引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宣传民主、科学、平等的新教育浪潮中。在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民间教育家也积极地探索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方式。被称作“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要以一切穷人都得到教育、得到丰富而民主的教育为目标,他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教育公平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历史逻辑: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事、民生要事。建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公平思想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在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探索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理论,中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并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一)救国时期:形成与成熟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平民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最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平民教育观。他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真正的工农劳苦大众的教育,只要在社会中存在、共同生活,不计较其种族、属性、阶级亦或是地域,在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平等的权利[7]。1922 年7 月,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良教育制度,实现普及教育”等主张。1924 年1 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要“厉行教育之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其中规定了要在照顾国内革命战争的基础之上开始实行免费的普及教育,这是国家首次以宪法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力求教育机会的平等。通过此举不仅能够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劳动群众在参与革命、生活的过程中引进新的社会力量,同时也能够为社会进步增加群众的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在政治上对地主实施减租减息的政策,在教育上不仅强调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也规定了各阶层不论贫富、不分成分,全体学龄儿童均有上学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汲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逐步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提出“有步骤有计划的力求发展普及,解决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同时强调“普及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适龄儿童以及因为贫穷、阶级、成分等无法入学的青年和成年有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提供了保障。

(二)兴国时期:丰富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8]大众的教育就是要为占绝大多数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这为实现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社会公平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教育面向全国大多数人,尤其是针对工农阶级的文化教育。同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针是要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即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实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学习需求方面也愈加强烈。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偏远地区尤为落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实现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1955 年7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九章规定:“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适应于经济发展要求,注意到地区的合理分布,有计划地提高新工业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老解放地区的发展速度,以逐步地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国家从思想和政策方面对教育公平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教育的公平发展。

(三)富国时期:创新与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昭示着中国顺利迈向改革开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国家通过恢复高考重建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77 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要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也认为只有直接招考才是尽早出人才、出成果的好方法。同年,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废除了“文革”时期的招生办法。高考制度的恢复,初步实现了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获取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重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重新恢复了全体人民平等的教育权利。1985 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长春等五市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材料的通知》中指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搞好薄弱学校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工作”。党和国家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经费投入以保障教育公平建设。在富国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指向,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并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扶持困难群众,将公益性和普惠性作为基本特性。

截止至2000 年,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公平事业向前迈出了大大的一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9]还主张要积极发展全民教育,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2007 年底,国务院正式宣布,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 年的98%。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公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强国时期:开启新起点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明确了教育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教育作为国家的优先发展战略,不仅注重推进教育事业,也同时注重对教育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探讨与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活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提到“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1]2014 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要将国家更多的教育经费往资源不均衡的地方投,要让适龄的孩子成长成才,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1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加优质和公平的教育在不断奋斗。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其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之间的不平等,只有使教育事业更加完善、教育公平思想践行得更加彻底,才能够对当前社会矛盾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三、现实逻辑:实现教育公平事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践行初心和使命,教育公平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应该说,教育公平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借鉴先前探索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健全法治、政策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途径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

(一)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健全法治、政策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百年发展, 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对教育公平事业不断摸索,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新发展。新时期发展教育公平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法治、政策保障,以党之领导、政府之力推动建成教育公平事业。

第一,党为旗帜,全面领导。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3]。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实践和人民的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工作的开展势必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教育的优势,推动教育公平事业的实现。步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切都少不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要以党为旗帜,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民的需要相适应。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发展教育公平事业的各领域各环节,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教育体系,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局面,推动各项教育事业协调、高效运作。

第二,法治支撑、政策支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发展趋势,我国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党和国家要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高质量、严标准、高水平教育,以法治力量支撑教育事业发展,以政策支持推进教育公平事业不断迈进。要充分利用法治、政策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在社会层面保证人才能够最大程度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大局,促进人才流动。各级政府要依法办教育,全面提升法治效力,健全和完善法律规范,确保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强化社会监督与教育管理,将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结合起来,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在政策方面,要以为人民办教育为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以惠民政策来保障公平、维护公平,落实教育政策的实施环节,建立长效政策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大的特征和始终追求的目标,我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致力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逐步增加教育投入,为发展人民的教育而努力。

第一,人民立场,服务人民。教育公平站在人民的角度,使人民能够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享有当前阶段的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坚决维护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建党以来实现了由“穷国办教育”到“大国强教育”的转变,这一切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其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14]。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初心使命,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现实使然。步入新时代以来,党明确了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努力将教育公平事业办得让人民群众满意,这就要求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服务广大人民。

第二,加大投入,统筹优化。经济的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公平事业实现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存在不公平现象。中西部的教育存在着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配备不够齐全、教育形式不够先进等问题,国家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尽可能向中西部地区和乡镇倾斜,特别是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经费,从而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发展。同时要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进一步进行教育治理改革,使经费更多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使劲,保证资金有所用、用在关键处。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近年来,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同时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需要[15]。新时代推动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必须抓牢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以发展应对当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第一,优先教育,教育优先。在国家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深度考量社会现实,在教育发展上实行“双优先”,即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服务国家需要[16]。这不仅是在国家层面保障了教育的发展地位,同时也明晰了教育在国家大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首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既要服务人民群众,又要使受教育者致力于为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而努力。教育优先发展,是保证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原则,教育的发展要合理扩展规模、适当调整结构、着力提升质量,使教育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实现教育公平。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优先发展教育摆在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各学龄、各阶段的教育能够均衡、优质发展,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从而推动教育公平进一步发展。

第二,合理配置,促成发展。我国正处在全力迈向教育强国行列的重要节点时期。教育强国的实现少不了发展,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要在教育资源上更加讲求合理配置,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接连取得的胜利正是紧扣“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发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就是人民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更优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是当前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之间教育力量的对比,同时也是对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教育发出的挑战。要进一步优化配置,多方考量教育影响因素,尽可能缩小各区域、城乡间的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在组织领导、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公平建设,在发展中推进教育公平。

四、结语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提出了新的方案。教育公平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在于让教育资源能够由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人人都能够获得发展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新时代新征程,全社会都要不断为推进教育公平,积极投身于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公平中国共产党思想
公平对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怎样才公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笨柴兄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