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探究
2024-01-02陆潇潇
陆潇潇 金 晨
1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2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南通 2260010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9 年3 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建设成为明确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
“一体化”一词是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常用概念,其主要目的是将各阶段进行有效衔接,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某种效果。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运用“一体化”的时候,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就是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习阶段当作一个整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据其内在规律和现实发展境遇,通过有效方式方法,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领导管理、资源平台、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核方式等关键要素有机协同起来,在加强联系与合作中,将各阶段思政课化为有机融合、互相配合的整体。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大中小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新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这就要求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要不断适应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授课内容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来进行,各学习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规范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以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是一门最能体现国家发展性质的课程。现阶段,国家进入了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在判断人才优劣时,个人的政治立场选择与思想道德水平显得至关重要,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构,不仅要能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也要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人才的需求。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是时代接班人。实现中国梦的法宝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保障是责任担当教育,思政课为培养专业性人才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思政课程作为大中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因此,提升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将学科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又是一个整体性质的概念,所以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与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在整体的角度上协调不同学段的发展需求,让各学段思政课的效果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师,都要不断优化课程的衔接方式,不断加强沟通,深入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实际及发展规律,利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者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适的教育环节。实现教育目标,要求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全过程来看,阶段性、顺序性、连续性是学生的身心成长所具备的特点,这些内在的规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领。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具备递进式阶段发展顺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发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学段思政课的教授顺序应该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来进行,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够理解思政课的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
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化,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各学段紧密衔接的主线。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视语数外课程的学习,而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是考试课,所以教育者对于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视程度,要低于大学和中学的思政课教师。在中学阶段思政课是考试科目之一,理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更侧重于应付考试要求,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偏离教学目标。不少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观念上,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大学阶段,思政课是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四门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性较大,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又较强,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存在缺乏整体性、教学目标不聚焦,所以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紧密衔接与相互配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缺乏总领性、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各学段思政课程在发挥协同作用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始终无法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衔接性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授学生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从中对思政课不断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不断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体衔接性较强,但是从各学段的具体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各个阶段被升学考试割裂,衔接性逐步下降,应试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致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过于机械化,而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过于碎片化,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降低,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感、对课堂教学厌倦,不利于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评价系统性不足
教学的风向标是教学评价,育人实效性的发挥取决于健全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但是,现阶段大中小学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更偏向于当前学段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不同教学阶段的连接。目前的评价体系衔接性较弱,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标准缺少量化统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评价机制方面还有待优化。综上所述,当前的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学生真实水平,无法展示学生的道德素养情况。对于教师来说,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其教学水平,以及真正的科研实力。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的构建中,需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使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挥出评价的真正价值。[3]
(四)师资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
党中央历来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所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调查发现,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之间的思政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同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应该是一支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所具备的条件。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异性,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异性在思政课这门课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小学阶段,思政课不是考试课程,思政课老师时常请其他任课老师兼任,思政课也时常被其他考试课程占用,在大学阶段,一些思政老师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专业背景也比较复杂。师资队伍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紧缺,部分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对于思政课的管理不够规范。这种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学段学生思想政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包含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前提下,必然包含着对一体化设定课程目标的要求。各学段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所在。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重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关联性。一方面,平台对接联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保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连续性。专家学者及思政课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打破各学段的隔阂,利用平台共享教学目标,提供参考性,促进其有效衔接,避免各个阶段的割裂。思政课教师由此,能够熟悉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本学段进行联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4]另一方面,思政课程的阶段目标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学习需求。然而这些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必须要坚持思政课程总目标,与课程总目标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除此之外,确立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要循序渐进,掌握各个学段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在自然的过渡中让学生的理解力得到逐步的提升,并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逐步向外化于行进行过渡,思维方式由直观具体思想向逻辑抽象思维逐步转化。
(二)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中学、大学作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在协调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了思政课教材的整体内容,明确了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的范围,在严格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基本情况、发展特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编写应该尽可能减少重复部分。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导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根本,确保教材内容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确保衔接性的基础上,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调查发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教学内容里面,还是有不少主题一样、内容相近的地方。比如在各个不同学段甚至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都提及到的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主题,如果对这些主题、内容重复的问题处理不得当,就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按照育人模块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凝练教学主题是构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三)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同时涉及到教与学这两个过程,关系到老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端点,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充分激发教评价和学的联动效用。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打破常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分别考核的机制,有些教师注重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积极性确定成绩,但这种方式忽视了学习成果的总结归纳,有些教师注重依据最终试卷考核的分数确定成绩,但这种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体验性。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阶段性成果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并在期末进行必要的开放式或固定性的考核总结,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实际情况,分配合理分数的占比,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综合考核。另一方面,要细化教学评价的各项细则,在考察指标中要纳入相邻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低学段的思政教师对于各学段思政课的走向问题要整体把握,要能知晓高学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根据相邻学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适当进行拓展。高学段的教师则应在充分了解低学段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学段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高学段教师应该注意区分学段学生实然与应然的状况,对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水平进行有效的掌握,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把能否促进思政课各学段之间循序渐进地发展作为衡量思政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
(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先锋军,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一方面,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要给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多学习、深造、培训的机会,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外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学科水平的教师予以奖励何表彰。各学校要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重视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从理念到实际行动中彻底贯彻,引进更多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留在、稳在、安在大中小学校中。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度探索,在不同的阶段,思政课的共性思想与同源核心[5],强化思政课程的衔接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制定本学段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做好与上一学段课程目标的衔接工作,并且为下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好承上启下工作,实现课程学习的转化与衔接,顺利提升各学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