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画论中“观画之法”在高校绘画鉴赏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02随成龙于淑洁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画论气韵绘画

随成龙 于淑洁

烟台科技学院,山东蓬莱,265699;韩国江原大学,韩国春川,200701

《说文解字》载“鉴”字古意为青铜水器,后为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用作动词时指明查、照看,如鉴定,鉴别。“赏”字本义为赏赐、奖给,有“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之意,如鉴赏,欣赏。在英语中,Connoisseurship 一词被译为“鉴赏”或“鉴定”,最早由安德烈·费利比安针对日渐兴旺的艺术收藏而提出的术语,这个术语所指有二:其一是确定作品的作者归属;其二是对作品作出评价。[1]结合二者可知,“鉴赏”涉及主体对于客体的评判、鉴定、欣赏,而美术鉴赏则是审美主体对美术形象或艺术品所进行的鉴定欣赏过程。

美术鉴赏课程设置一般涉及绘画鉴赏、雕塑建筑鉴赏、民间美术鉴赏等子类。其中绘画鉴赏作为美术鉴赏的重要组成,在课程课时设置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多引导学生对中外名画进行赏析,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国际视野。而现今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种种问题,不利于该课程的开展与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办法进行绘画鉴赏教学尤为关键。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明清文人提出“观画之法”,对此进行整理并将之引入到当代绘画鉴赏课程教学之中,既是古为今用继承传统文化,又是为该课程教学提供思路方法,从而由小见大,为其他艺术科目鉴赏提供思路借鉴。

一、当前高校绘画鉴赏课程发展现状

(一)课程性质定位尚未明晰

以绘画鉴赏为代表的美术鉴赏课程属于通识课程,该课程面向广大学生群体,是高校促进学生美育、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学中,此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以1 学分16 课时或2 学分32 课时为主,但16或32 的课时量根本无法匹配美术鉴赏如此繁重的知识量。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文件提出“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2]此表述对于鉴赏类课程的性质作了进一步指向。但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部分高校对于此课程的重视尚不明显,课程设置属于边缘地位,尚未满足《纲要》中对于美术鉴赏/绘画鉴赏课程的要求,课程定位为存在偏颇。

(二)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模式与方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石,优秀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使教师上课充满活力。通过调查,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仍以讲授法结合PPT 为主,教学模式机械化,从而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甚至为非艺术类教师,缺乏互动交流,教学内容简单,此种情况下的教师对于美术鉴赏知识掌握不彻底,也无法带给学生更为精彩的知识讲解,不利于鉴赏类课程的开展,严重阻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对于课程认知较弱

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以绘画鉴赏为代表的美术鉴赏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此种课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通过调研,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绘画鉴赏丝毫不感兴趣,一些文科类学生表示对于某些作品虽然知道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没有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认知,甚至存有“此类课程容易获得学分”“该课程简单”等错误思想。美术鉴赏中的绘画鉴赏部分,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源远流长,融合儒道禅文化以及时代精神为一体,对其进行赏析评鉴,是开阔学生眼界提升自我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鉴赏课程形成正确认识,对绘画知识的片面理解也使得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绘画鉴赏能力。

二、明清画论中“观画之法”的具体阐述与分析

受因于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的解放,文人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艺术在此时异常繁荣,如家具、绘画、古董等,随着闲赏文化、生活美学的兴盛出现了关于如何进行赏鉴绘画的书籍,如茅一相《绘妙》、文震亨《长物志》、方薰《山静居论画》、华翼《画说》等。通过对明清画论的仔细阅读,对明清画论中的“观画之法”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古人的“观画之法”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气韵为先

“气”与“韵”涉及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文化精神,原是两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后经画家与理论家的发展、阐述,使得二者逐渐涉及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气韵的意义构成非常复杂,它指涉的是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境界,是生成美的力和气势,是艺术的韵味。”[3]魏晋时期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此后成为中国画创作与鉴赏万古不易的标准。至元代,元人汤垕在《画论》中有言:“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4]此实为谢赫“六法”的延续。至明清,又有后人恽氏南田提出“凡观名迹,先论神气,以气辨时代、审源流、考先匠。”[5]诸如此般论述,“气韵”实乃绘画品评鉴赏的第一准则。

“气韵本乎个性,一人有一人之面貌,即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个性不同则所作之画,气韵也不同。”[6]所以在鉴赏中国传统绘画时,应将“气韵”放在首要标准,一幅绘画作品的格调高低均是画家对于绘画作品内在情感传达的表现,也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体现,由此而成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鉴赏独有的“品第观”。因此在当代高校绘画鉴赏课程中,尤其是对于中国画鉴赏教学时,尤为注意“气韵”对于绘画鉴赏的重要性。

(二)观画之法如看字法

“观画之法如看字法”出自明代理论家屠隆《画笺·看画法》“看画之法如看字法。松雪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从八分求。’正谓此也。须着眼圆活,勿偏己见,细看古人命笔立意,委曲妙处方是。”此言继承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书画同源同法”的理论主张,将观看绘画与观看书法相统一。“书画同源同法”理论源远流长,其内涵一是强调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二是绘画与书法在材料、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相通之处,且二者均是古代文人提高自身修养、表达艺术情感的途径。

“书画同源”的理论主张,在明清文人画家的艺术实践上得到进一步表达,诸如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也正是文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强调书画相通的实践,使得绘画鉴赏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是提出“看画之法如看字法”的主张。因此,今人在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部分书法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悟书法与绘画蕴含的艺术特色。

(三)观画之心态

观画之心态是指古人在观画时的心理状态,正如唐志契《绘事微言》载“看古人书画,如对鼎彝,如读诰诫,不可毫涉粗浮之气”[7],文震亨《长物志·赏鉴》载“看书画如对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气”[8]。凡此种种,点明了古人观画赏鉴时的心理过程。“看画如看美人”与“如对鼎彝,如读诰诫”相对应,古时“美人”作为美的表现,若以欣赏的眼光见之则可使人心旷神怡,若以粗浮淫邪之眼光看之则此人便落为下下之乘。同理,鼎彝与诰诫分别为古时祭祀之器与劝导之言,是需怀虔诚敬畏之心去观之。

古时文人雅士三五好友聚于茅庐、草房、书斋,对先贤名迹品之赏之,学先贤之画法,鉴画格之高低,得先贤之精神,如此人生之妙事是万万不得以粗浮之气应之的。此法也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绘画赏鉴提供了借鉴,当代大学生在进行绘画赏鉴时,要秉承谦虚沉稳之心态,对古人画作怀揣敬畏之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画作观照古人之精神,品得绘画之三昧。

(四)观画之所忌

观画之所忌是为古代文人在品鉴绘画时提出的注意事项,可概括为灯下不可观画,饮酒、饭余、指甲剔损等不可观画,恶劣天气不可观画。首先灯下不可观画,如茅一相《绘妙》言“灯下不可看画”[9]、文震亨《长物志·赏鉴》言“灯下不可看画,恐落煤烬,及为烛泪所污”[8]。古时照明工具为油灯,绘画载体为宣纸,若光线昏暗时在灯下观画,油灯之灰烬会对古画造成损伤。其次,饮酒、饭余、指甲剔损等不可观画,茅氏《绘妙》载“醉馀酒边亦不可看画”[9],唐志契《绘事微言》载“饭后醉馀,须涤手展玩,不可以指甲剔损”[7],文氏《长物志》和唐志契所言类同。此言点明古人赏鉴绘画时虔诚的准备工作,醉酒、饭菜油污均会对古画造成污染,长指甲也会对绘画造成划痕,所以这些事项在鉴赏绘画是万万需要注意的。最后,则是一些极端天气不可观画,如唐志契《绘事微言》“盖古画纸绢皆脆……风日须避之”,文震亨《长物志》“尤不可近风日”意即在恶劣天气如大风雨雪天气等均会对古画造成伤害。

诸言论虽是针对古人鉴画提出,但也仍可以为当下时人绘画鉴赏提供思考借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今后有条件赏鉴古画时,应时刻谨记观画之所忌,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点明此重要性。

三、“观画之法”融入高校绘画鉴赏课程的可行性

明清文人在诸如《绘妙》《长物志》《绘事微言》《过云庐画论》等画论中提及的“观画之法”,与当今高校开展绘画鉴赏课程具有密切联系,将其融入高校绘画鉴赏课程,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利于绘画鉴赏类课程专业性发展

梁玖在《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写道“无论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多少,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要能够揭示和完成美术高等教育的规格……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必须具有大学的学制规格、学术高度和专业荣誉。”因此可以看出“专业性”“学术性”“高规格”应该是高校美术鉴赏类课程的重要性质。[10]通过对明清画论进行归纳总结,其“观画之法”与绘画鉴赏息息相关,是对于古人如何观画、怎样观画的高度凝练。而当代高校绘画鉴赏课程在教学中也面临着如何鉴赏、怎样鉴赏的问题,将“观画之法”这一绘画专业性知识引入高校绘画鉴赏课程教学,既是以中国画为代表的绘画鉴赏的专业性举措,也是继承传统化古为今的方式,进而促进鉴赏类课程向着“专业性”“学术性”等方向发展。

(二)利于教师进行绘画“读图式教学”与“批评式教学”

“读图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为主,如在鉴赏一幅中国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该作品的艺术形式,通过形式解读画面内容,最后挖掘绘画背后隐藏的艺术意蕴。明清画论“观画之法”提出鉴赏绘画时要“气韵为先”“观画之法如看字法”,这在鉴赏中国画时十分重要。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鉴《富川山居图》,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此幅作品采取的画面形式、线条、色彩等因素,可以截取此图局部,将之与书法作品进行比较,体会古人所讲的画法如字法;然后则是引导学生细细领悟画面气韵与水墨精神,切记不可以粗糙浮躁之心鉴之。

“批评式教学”是指在绘画鉴赏时所应具有的批判能力,要做到入乎其内,超乎其外。批评并不是一味地贬低不足,而是对一幅绘画作品公正客观地进行评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先入为主,克服一些主观评论对于学生的影响,正如方熏《山静居论画》所言“看画独不可参己意,若参己意论之,则古人有多少高于己处,先见不到。”将“观画之法”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秉持客观的态度进行赏鉴,从而充分理解绘画作品所内含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鉴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绘画鉴赏课程属于美术鉴赏,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因其学科专业性质不同,有些学生更是怀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的心态选择此课程,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对于鉴赏知识更是无甚掌握。而“观画之法”是古人结合切身体验与总结先贤理论得出,凝聚了古代文人鉴赏知识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具有专业性特点。当授课教师有意地将明清画论中的“观画之法”引入绘画鉴赏教学中时,理论讲授与绘画作品赏析相结合,学生在具体的绘画鉴赏实践中,其相关的绘画鉴赏知识与能力也得到了具体锻炼。

四、结语

将明清画论中“观画之法”推及西方画鉴赏从而推及美术鉴赏课程,是为促进该课程内容专业性、学术性实施的重要举措,此举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将“观画之法”熔炼到绘画鉴赏课程之中,从而推及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由微观到宏观,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美术鉴赏课程所蕴含的专业性知识,从而调动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诚然,关于明清画论中“观画之法”笔者也存在研究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归纳总结,并采取有效途径将其行之有效地融入美术鉴赏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画论气韵绘画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画论·园林·水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