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排舞术语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研究

2024-01-02李秀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术语参与者舞蹈

李秀娟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排舞,即Line dance,是全球化健身运动类别的一个分支,源自美国70 年代的西部乡村舞蹈。Line 是排和线的意思,dance 是舞蹈,顾名思义,排舞便是人们在舞曲的伴奏下,以一定的队形进行舞蹈的运动类型。自2008 年首次在我国亮相以来,排舞以其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灵活多变的舞曲节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在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排舞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改编,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舞蹈特色,成了我国重要的舞蹈种类。本文以排舞的专业术语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排舞文化及其间蕴含的文化特征,归纳总结出排舞术语的文化功能,助力排舞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排舞术语

第一,认知术语。认知术语是指排舞中的专有名词,如排舞(line dance)、舞曲演唱者(singer)、编舞者(choreographer)是对排舞基本信息的介绍;脚尖(toe)、脚跟(heel)、重心(weight)、重复(repeat)则是对舞蹈动作的说明;每分钟拍数(beat per minute)、过门(tag/bridge)则是对舞蹈技术参数的讲解。

第二,动作术语。动作术语则是排舞中单个分解动作的名称,通常用于对排舞中的常用动作进行描绘。动作术语又分为方向术语、基本动作术语。方向术语是对排舞过程中的方向描绘,可以利用时钟方向进行方位参考,使用6 点、12 点等方向术语进行阐述,也可以以人体为参照,将方位分为正前方、正后方、左方、右方、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等。基本动作术语则是排舞中最基础的动作,包括了扫步(sweet)、拖步(drog)、扇步(fan)、锁步(lock)、弓步(lunge)、退(back)、转(turn)、停顿(hold)、交叉(cross)、单足跳(hop)、勾提(hook)、重踏(stomp)、颤膝(shaking knee)等。此外,根据排舞过程中身体重心是否移动还可以将动作术语分为无重心变化术语和有重心变化术语,如单吸腿(single suction leg)、擦(brush)属于无重心变化术语。跳(hop)、摇摆(sway)则属于有重心变化术语。

第三,步伐术语。排舞运动的下肢动作具有统一的规定,步伐术语正是这些规定的下肢动作。其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有漫波(mambo)、交叉步(vine)、卡斯特步(coaster)、水手步(sailor step)、糖果步(sugar foot)等[1]。

二、排舞术语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

(一)排舞术语的文化特征

第一,人类学特征。排舞术语具有民族独特性、仿生、形象性的人类学特征。排舞术语的民族独特性体现在其与不同文化、民族的舞蹈进行了有机融合。正如前文提到的,排舞术语在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碰撞中得以愈加完善,其术语中蕴含着大量民族元素。排舞在不同文明、国家、地区都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彰显了民族独特性。如今,排舞依旧处于快速传播期,在和不同的文化体系相碰撞间往往产生更多的新术语,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漫波步(mambo),一般认为其是排舞与曼波舞相融合所形成的产物。漫波舞起源于古巴,其本身便兼具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舞蹈风格,排舞与曼波舞的融合,使其在表演形式和术语上更加丰富。以我国的排舞为例,我国于2006 年成立全民健身排舞推广精英团队,着手排舞的引入。在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排舞发展出了诸如兰花指、剑指、拳形、按掌、托掌等民族传统舞蹈术语,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

排舞术语中的仿生体现在步伐中对飞禽走兽的模仿,如骆驼步(camel step),其便是通过对骆驼的行走步伐进行艺术提炼而形成的排舞术语。排舞在我国的发展,与少数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度融合,吸收了民族舞蹈中大量关于仿生的舞蹈动作,为排舞术语赋予了更多仿生的文化特征。以国家体育总局排舞采风曲目《郎在高山打一望》为例,其本身是流行于民间的侗族舞蹈曲目,通过与排舞结合焕发了新的活力。侗族舞蹈中具有大量的仿生动作,表现形式主要为模仿飞禽走兽的活动姿态,如“拖野鸡尾巴”“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动作。我国少数民族排舞近年来发展迅速,仿生动作成为排舞术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排舞术语的形象性指的是排舞具备反映生活的特性,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我国排舞术语的形象性体现在于排舞动作中融入中华民族演变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动作。以土家族风情排舞为例,将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人民群众劳动动作连接在一起,舞蹈表现春节生产的劳动过程。其中的排舞术语包括了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等形象性动作,体现了我国排舞术语形象性的人类学特征[2]。

第二,社会学特征。基于排舞术语结构化运用为主流模式、高难度动作术语命名化为激励方式的社会学特征。一方面,排舞术语的设定包含了排舞的全方面,将排舞术语总结为认知术语、动作术语、步伐术语三个组成部分,将排舞运动进行了解构。参与者可以由简至难,先通过数学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动作步伐术语学习基本动作、舞蹈步伐,最终将排舞融会贯通,逐步提升舞蹈表演能力。同时,在每一个部分中又进行了结构性的拆分,将术语根据身体部位、艺术风格进行分类,最终实现了排舞术语的结构化,即将排舞分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清晰的结构。参与者在学习排舞的过程中,运用结构化思维,以点带面,极大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排舞以高难度动作术语命名作为激励,调动了参与者深入研究排舞动作技巧的热情,促进了排舞运动的推陈出新。这一方式在运动项目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如体操运动中的托马斯旋转、足球运动中的克鲁伊夫转身等。我国排舞发展历史较短,现目前排舞术语的发展以融入传统、民族舞蹈术语为主,排舞动作、术语的创造创新工作还有不足。我国排舞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应着力于舞蹈动作、术语的创造,依托排舞术语的激励性,鼓励排舞动作创新,促进我国排舞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哲学层面看,排舞术语具备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特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论原则[3]。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动力,人的一切感性认知和经验都必须通过实践获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在排舞这一具体案例中,排舞参与者需要深入了解排舞的术语,通过术语学习对排舞有理论上的认知,对排舞动作的技术要点进行揣摩,提升排舞理论知识水平。如扫步动作的练习,以右腿为例,右腿稍提膝,脚面绷紧,前脚掌再向正前方落地,膝盖伸直,从正前方经过右前方至正后方划弧线后,右脚收回至左脚旁成预备姿势。右腿做扫步动作过程中,左腿膝盖应跟随扫步动作自然屈伸。基本动作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关系到排舞的效果呈现,动作不标准会导致舞蹈整体不协调,缺乏美感。不正确的动作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甚至会损害人体健康。但是排舞术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过术语对排舞的基本原理、表演特点进行学习无法切实提升排舞表演水平。只有秉承“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以对排舞术语的认识为参考,进行大量的动作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排舞认知术语、动作术语、步伐术语的内在含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排舞中,排舞的术语、动作纷繁复杂,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参与者反复练习。此外,排舞术语随着其发展不断变化,排舞术语的实践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与时俱进。

(二)排舞术语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功能。基于排舞术语的人类学特征,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价值及教育功能。首先,排舞术语的民族独特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视角出发,将思政元素融入排舞课程之中,树立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例如,在排舞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优秀文化也渗透其中,为排舞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如《阳光少年》《灯火里的中国》《一起向未来》等排舞曲目,在欧美排舞文化中融入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排舞术语仿生、形象性的特征有助于挖掘节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参与者通过排舞学习,通过仿生、形象性的动作进行极富韵律的运动,促进肌肉的协调发展,挖掘身体节奏能力。排舞艺术涉及了多种舞蹈风格,参与者在排舞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踢踏、华尔兹、拉丁、印巴、Hip-hop 等艺术形式,通过排舞接受全方位的艺术熏陶,提升对美学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排舞的仿生和形象性还赋予了排舞一定的趣味性并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具象化,有助于激发参与者学习兴趣,助力教学活动的开展。排舞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参与者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排舞是一种同时具备健体、健心、健脑、健美作用的运动形式,尤其是其健心作用,参与者在排舞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美舞曲、随节奏而翩翩起舞上,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得到极大缓解,消除疲劳、陶冶心灵,将心理状态进行调节,获得身心的健康。排舞由内到外对参与者身心进行改变,塑造其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第二,激励功能。以排舞术语的社会学特征为依托,其具备了对参与者的激励功能。一方面,排舞对舞蹈参与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提升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传统的舞蹈教学工作以模仿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示范,学生参照教师动作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参与者因学习难度大、时间成本高、过程较为枯燥,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排舞术语将排舞运动进行了结构性的拆分,大大简化了学习难度,参与者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个个舞蹈动作的学习便可以逐步提升排舞技巧。排舞术语的结构性大大简化了学习过程,参与者学习激情被激活,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另一方面,根据动作难度的不同,排舞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我国目前排舞活动的开展以初级、中级排舞为主,简单的动作、欢快的韵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极大促进了排舞在我国的推广。但是排舞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竞赛成绩的提高、排舞研究的深入都需要以高级排舞为依托。高级排舞动作复杂、缺乏规律性,其理论研究与舞蹈编排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乏相关激励,相关专家、教师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而通过命名激励等方式,可以敦促行业从业者、相关运动员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参与排舞的创新推广工作,助力我国排舞水准的提升。

第三,实践功能。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排舞术语具备了实践功能,通过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开展,促进两者的升级进化,其主要体现在排舞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我国排舞发展的长远规划上。首先,排舞术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决定了排舞的教学工作需要以排舞术语的理论研究为指导。笔者在CNKI 上以排舞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到735 篇文献,其中175 篇为学位论文,这反映了当前排舞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的现状。理论研究的滞后造成了教学方法的缺失,排舞作为一种具备深刻文化内涵且形式多样的舞蹈形式,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术语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教师缺乏有效教学手段,没有形成体系、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低下。排舞术语的实践功能给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排舞教师通过排舞术语总结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改进的方向,结合排舞的艺术特点进行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我国一直重视排舞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2017 年,中国教科院教研室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排舞科学论文报告会。2022 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排舞、广场舞理论科学论文报告会。通过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推广工作的开展,确保排舞实践功能的落地实施。

(三)基于特征和功能的排舞术语规范统一

排舞术语是排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对排舞动作、风格、形式的客观描述,掌握排舞术语有利于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排舞学习。排舞术语的形成与发展与排舞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具有交融性、时尚性等特征,在传播中不断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秀元素,进行自我完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排舞术语具备了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方面的特征并在教育、激励、实践上具有显著功能,为进一步强化排舞术语功能的实施,赋能排舞运动的推广,应着力于排舞术语演变的研究,督促其规范统一,使其更好地为我国文化体育产业繁荣作出贡献。

第一个被知晓的有舞步动作设计的排舞是1980 年为美国人吉姆所编排,五个身穿西装的男子重复着向前走、向后走、踏步、转圈等简单动作,配合随心所欲的上肢动作,以动感、轻松的氛围进行演出。这一时期的排舞术语较为简单,仅有简单的动作描述,如走(walk)、击掌(clap)、轻点(touch)等。而随着排舞从美国走向世界,在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排舞术语吸收了其他舞蹈的动作形式,专业术语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排舞术语存在来源驳杂、规范混乱的问题,不同风格的排舞有着自己不同的术语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术语教材,教师往往将排舞术语与其他舞蹈种类的术语进行混用,参与者往往不明就里,长期下来也不再重视排舞术语的学习。因此,应积极组织体育界、艺术界、教育界相关行业专家,进行符合我国排舞教学及推广目的的术语体系构建,并应用至高校、民间的排舞教学单位,以期充分发挥排舞术语的教育、激励、实践功能[5]。

三、结语

排舞是一项国际性的健身运动,我国在引入排舞的过程中,因对排舞术语及其文化特征的研究不足、认知不够,造成了排舞教学工作上的一些困境,本文以提升排舞教学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研究、调查访谈,总结出排舞术语的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特征,提出其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实践功能的实际运用方式,以期为排舞术语的规范统一、排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术语参与者舞蹈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我和舞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