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探究
2024-01-02李荣华
李荣华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立德树人的教育史书,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生动的素材。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1],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面对新的要求,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落实党史学习的政治任务,将百年党史融入育人全过程,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具生命活力,育人形式更具时代特色,在新时代奏响最强音,更好地讲解和传播党史故事,开展高质量的党史教育工作。
一、新时期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炮火纷飞的岁月,从白手起家到艰苦奋斗,再到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历程,彰显着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道德标准。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讲好党的奋斗史,在课程中展示党员的先进事迹,总结党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呈现的精神品质,可为学生改造理想观念树立标准,使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将党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时代重任,成为新时期敢为人先的优秀人才。其次,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主动传承红色优良传统,促进党史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变革引发的各类文化冲突,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2]。思政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涉及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内容,面对学生出现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新变化,思政课要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回到党史中,利用真实历史故事,消除错误思潮对意识形态的干扰,特别是使用清晰的历史脉络,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由此,学生得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学会利用历史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刻感悟党的制度、党的理论、党的路线的正确性,从而自觉地相信党、跟随党,以党的崇高道德标准约束自身,在创新发展下,完成对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二、新时期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百年党史的受关注度不够,党史教学资源挖掘不足
首先,思政课党史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思政课内容建设上,虽然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基本都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课程涵盖部分党史内容,学生能从这三门课程中汲取一定的党史知识。但是党史内容缺少系统性,在课堂中通过课程的讲解,还不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党的发展历史,以致思政课难以做到以史明鉴,无法做到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3]。而党史教育力度不足,使学生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部分学生学习党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学习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和理念的表层阶段,难以深入地掌握文字背后真正的含义,而学生学习的深度不足,使学习成果难以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难以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次,思政课党史教育资源开发缺乏深入性。在党史教育资源开发上,虽然思政课教师已经具有开发党史资源的能力,但受其自身能力、精力等的限制,教师很少主动开发党史教育资源,而是多习惯于借助全新的网络平台,直接下载和应用整合好的资源内容。“拿来就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学时间,但是忽视党史资源与现实生活的契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史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部分教师更专注于选取更适合单次课堂教学需要的历史素材,重视对创新性较强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源的应用,而忽视对党史内涵和蕴含的时代精神的挖掘,因此造成党史教育深度不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主义,党史资源的应用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党史教育路径单一,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
百年党史在思政课中的融入,需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党史精神,学习和理解党史知识,完成知识的具体应用。但是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思政课党史活动类型不够丰富,教育路径相对单一,大大降低了党史教育的严谨性和创新性[4]。一方面,部分院校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仅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未能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使学生对当时形势的了解仅限于历史故事中,不能对党的发展历史产生宏观的认识,更别说对党史知识的应用。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为吸引学生的关注,将严肃的党史教育过度娱乐化,弱化党史教育的庄严性,如此也难以获得学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主要路径是文化活动、影视宣传、党校培训等,各类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低,活动类型单一,活动的内容更新速度过慢,造成学生对党史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更多的是依靠影视作品片面地认识党和党的发展历程,难以形成对党史具体事态的正确认知,因此,也就无法体现党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时期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对策
(一)灵活运用百年党史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若想讲好思政课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现百年党史深度融入,必须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深入挖掘符合思政教育内容、要求和特点的百年党史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将最具说服力的党的历史作为拓展性教科书,不仅可以让鲜活的党史案例、党史人物走进思政课堂,丰富思政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汲取更多智慧力量。党的百年历史不仅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拼搏奋发的优秀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用鲜血、汗水造就而成的辉煌历史。百年党史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目标和特点高度一致[5]。首先,将这些伟大精神、重大成就作为丰富的百年党史学习案例,导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以典型案例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案例深入感悟党的思想伟力,理解党的历史担当,从而不断增强爱国精神、民族自信,自觉将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身发展之中,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业。其次,应灵活运用好百年党史中的典型人物资源,将党的革命历史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格的共产党人作为先进典型,加大其优秀精神、奋斗历史、伟大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宣扬。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典型先进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牢固树立以党史先进人物为榜样的学习精神,以先进典型作为自身学习的标杆,利用这些典型人物的拼搏精神涵养自身的思想品质与人格修养,进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互联网广泛挖掘更加丰富、多元的百年党史教育资源,将优秀百年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会议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视频、音频、动画,以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形式导入课堂之中,以此学生通过更加直观地观看党史视频的形式,深入解读百年党史,全面了解百年党史,正确把握党史核心价值,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将党史知识学懂、弄通。
(二)坚持以百年党史融入为目标,积极创新思政理论教学模式
坚持以百年党史融入为目标,推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紧密结合百年党史融入目标、内容及特点,围绕学生个性特点、思想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情况,将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借助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百年党史融入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党史、践行党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百年党史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与教学质量。
一是借助故事教学、案例导入教学法,将百年党史优秀教育资源,以理论叙事的方式导入课堂,从打动人心的党史故事、典型案例说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深化学生学习认知。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经典故事、先进人物事迹、典型案例,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将篇幅宏大的党史内容转化为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二是采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还原党史影像、声音、图片中的历史场景,或是带领学生到特定区域,包括红色纪念馆、革命纪念基地、革命故事发生地、革命旧址等地进行现场感知,近距离接触、观看和体验革命场景。配以引人注目的教学视频、理论讲解和人物分析,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和纪录片,由教师在一旁做好理论讲解,再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真实情况,同时,让学生深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易。四是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广泛开展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问卷调查、学习访谈与数据采集等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对百年党史学习的具体需求[6],掌握当代大学生对百年党史的关注点。并针对性地开展论坛式、沙龙式、讲评式思政课堂,导入当下备受学生关注、欢迎的百年党史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为课堂主角,围绕这些百年党史主动思考、讨论重点、把握难点,分享自身的观点与学习心得,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重点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党史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资源,具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和涵养每位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功能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百年党史,应重点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百年党史教育资源,有助于切实拓宽百年党史学习的隐性渠道,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大学生对百年党史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橱窗等媒介,加大百年党史宣传力度,以达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二是在教学楼、宿舍、食堂、校园长廊、操场等地张贴关于百年党史的标语,摆放大屏幕,播放百年党史相关微电影、视频,设立一些革命人物建筑雕塑,以此加大百年党史在校园中的覆盖度。三是定期举办唱红歌大赛、大型红色话剧表演、党史知识问答比赛、红色电影制作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设置相应奖项,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党史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百年党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四是在社团建设中,增设与百年党史学习有关的校园学生社团,划拨部分经费,定期组织学生社团到红色基地等革命圣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党史学习兴趣。
(四)进一步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拓展网络百年党史教育阵地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背景下,各大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开拓交流渠道、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适应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特点的变化,高校与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把握新媒体与5G 时代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将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为百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首先,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积极引进当下备受学生欢迎、喜爱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包括微信、微博、QQ、小红书、B 站等平台,搭建一个架构合理、层次分明、融点线面于一体的立体式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QQ 群等多种渠道,加大网络百年党史教育资源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定期推送与之相关的视频、影片、经典文献,将百年党史全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逐步增强党史教育的网络渗透力和影响力。其次,充分发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信息传播形式多样、传播效率快、范围广等优势,将百年党史教育资源整合制作成短视频、微电影,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推送、传播,并在视频中设置一些趣味答题、有奖竞猜等活动,增强大学生观看欲望和参与度,以获得良好的党史教育传播效果。此外,还可选择在校园官方网站中开发专门的百年党史学习窗口,在窗口内设置丰富的党史学习资源、问题解答、资源分享、下载和转载等功能,引导学生借助校园网站,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百年党史,增强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党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融入力度,但由于缺少具体的规划,党史育人存在形式单一、实践力度不足、育人效果不强等问题。对此,需要思政课主动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并以创新为抓手,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党史知识的认知。同时要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党史,在网络平台中传递党史资源,使学生自觉接受党史教育,增加学生对党的了解,使学生不负使命和担当,成为为党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