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路径
2024-01-02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南师附中高淳学校赵飞琴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南师附中高淳学校 赵飞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程,与传统教育对个体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片面追求相比更加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新课标强调的全面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新课标落实和新课改深化以来,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引进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顺势而生的一门学科,其凭借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让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对如何有效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改的深化,新时期的教育逐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放在素质教育上,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的重点开始逐步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大多地区的小学引入了一门新的学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引,推动学生各项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整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框架,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深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助力。
站在总体视角来看,新课标与新课改的同步推进,让师生认识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在提升其重视程度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加强其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来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教师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新课标虽然明确提出了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占据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设计和开展而言,只有教师给予高度重视,拥有对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刻认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在现代小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因而有意识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并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完善,这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开展方式有所改进
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而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基于自身作为专业教育人士的身份定位,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以推动学生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三)学生实践意识有所增强
从本质上来说,新课标与新课改的核心目标都是推动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而育人的主体在“人”,核心与关键也在“人”,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而言,强化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本就包含对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实践习惯的培养,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也的确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实现了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实践习惯的养成,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和动手能力薄弱的问题。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路径
基于总体实践情况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在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理念缺乏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和模式比较传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按照活动目标和活动安排来推进活动的开展,但还应当积极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路径和方法,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模式实现更大的突破而努力,对此,教师需要基于新课程标准,从探究性学习、问题式学习、生活化学习、开放式课堂和螺旋式框架这五个角度出发,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路径,为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收获成效提供助力。
(一)基于探究性学习,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质疑、发现、调查、分析、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方式实行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理念和方法,能够让学生从主动探究中获取更多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想实现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就需要更加注重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小陀螺转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就需要在明确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的活动项目,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首先,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实物陀螺,并询问学生:“这一玩具应该怎样玩呢?”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走进小陀螺的世界。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陀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陀螺的造型美,提升审美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探究,对陀螺进行分类,并表述分类的理由,进一步解析陀螺的造型。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玩转小陀螺的活动。在这一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小陀螺应该怎样玩呢?在转陀螺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它转得稳、转得久呢?在抛出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转陀螺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有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附上表格,让他们一边玩陀螺,一边填写表格。如表1 所示。
如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过程具有探究性,让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激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巧用校园资源调动学生思维
问题式学习可以理解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和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将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而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指在国家制定的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供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将问题式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发展。
以“我们的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基于问题式学习本身的趣味性、贴合性、多样性和实践性四个原则,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如校园里面有什么?校园被划分为哪几个区域?校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可以为校园做什么?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分配,鼓励学生先分解问题,再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基于“校园里面有什么?”和“校园被划分为哪几个区域?”这两个问题的分解、探究与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校园的平面图和设计图来分析校园内部区域的分配,以及每一个区域包含哪些建筑、绿化和基础设施,同时标注好每一栋建筑的属性和功能,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深入探究。
(三)基于生活化学习,结合生活元素设置活动背景
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和认识社会的重要课程,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而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本身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利于丰富活动的内容核心,使学生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拥有更深刻的认知。
以“我们生活的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基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设计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元素设置活动背景,基于学生本身所处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来安排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实践时,教师就可以将活动内容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部分,综合学生的分享来设计两条活动主线,基于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主线可以围绕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这几个主题来设计,基于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主线则可以围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便利这几个主题来设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环境自主选择跟随哪一条主线开展活动,以便更好地将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借由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来提高综合能力,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四)基于开放式课堂,打破教材局限,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封闭式的接受性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总结的知识通过直接讲述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这种单方面的“教”与“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定位是既有经验的接受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局限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开放式的课堂和教育方式相对来说会更有生机和活力,能够打破这种局限,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不用土的栽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基于开放式课堂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围绕既定的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放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以达到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打破师生之间固有的身份框架,站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比如,实践活动中需要用到的豆芽、蒜苗等植物,以及种植盆、玻璃杯等工具,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准备,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教师则不能插手太多,只要将关键的种植步骤和培育要点告诉学生即可,能否达成指令与行动的配合是开放式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五)基于螺旋式框架,为学生搭建递进式发展阶梯
结合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大都照本宣科地设计实践活动,没有因材施教,导致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而螺旋式框架本质上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主题进行重新分类,并依照学生所处年级和成长情况对其进行划分,由易到难地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以达到释放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
以大主题“关爱”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前运算阶段,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因而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实践主题设置为“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逐渐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正适合培养同理心,因而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实践主题设置为“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乐于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存在爱憎过于分明的问题,因而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可以将具体的实践主题设置为“将温暖送给身边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中的四大素养包括信息素养、读写素养、创新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组织现实活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教师基于实践来培养学生理想力、创新力、学习力、思想力、精进力、表达力、发展力以及艺术力这八大能力的辅助教学载体,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结合探究性学习、问题式学习、生活化学习、开放式课堂和螺旋式框架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