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视角下路长制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1-02省素杰

中国储运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路长公众道路

文/省素杰

路长制作为道路治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典型代表,自推广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通过对路长制实践困境进行分析,提出路长制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环境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道路里程的增加,道路管理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索道路治理新模式,路长制应运而生。路长制主要是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由道路管理者(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负责辖区内道路沿线管理和协调工作,解决重大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对道路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路长负责制概念解释

路长制虽然是一种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模式,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路长制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单一主体;二是责任主体多元特征突出。路长制所涉及的人员包括道路管理者、道路两侧相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和公民个人;三是监督考核严格特征突出。路长制与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河长制相类似,都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便能够长期有效地解决问题;四是运行机制灵活特征突出。路长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路长制治理困境及原因

1.治理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协同。在路长制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职责不清、协调不畅。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相互协调机制,使得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此外,路长制中涉及了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缺乏协同性,那么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过程中就会出现权责不清、治理主体单一等问题。

2.激励机制欠缺。首先,激励机制缺乏力度。目前路长制只是一种临时性制度安排,缺乏对制度执行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将其等同于一种任务和压力,缺少对制度实施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路长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其次,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在路长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激励不足、不充分等问题。考核、评价、问责制度不健全造成激励不足,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统一规范的评价程序。

3.公众参与程度低、社会监督缺乏。首先,由于缺乏社会参与渠道和社会监督机制,致使路长制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和效果;其次是路长制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例如在路长制运行过程中,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举报、投诉等方面;道路问题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居民投诉无门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路长制运行效果与效率。

四、路长制优化路径

充分梳理路长制的实践困境及原因后,从公共管理视角来看,应当对路长制进行进一步优化,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实需要。路长制的优化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是路长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由于路长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政管理模式,因此责任主体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发挥路长制治理效能,核心在于抓住“路长”这个关键岗位,通过立法规范、资金保障、制度约束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明确责任主体以保证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2.完善考核体系与监管机制。首先要注重对各级路长及责任主体的考核,建立完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实现路长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将每月对路长制工作进行考核。对于未达到目标要求,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公路重大责任事故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3.增强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参与意识。要使路长制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充分调动起群众的力量。政府通过政治协商、问政栏目、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与公众参与道路管理与养护。对于企业、公众反映的道路交通问题要及时反馈、治理、修改,充分尊敬群众意见。同时,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的监督。

4.优化配套设施与信息化技术手段。首先,注重对道路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技术、现代化升级。“互联网+路长制”“智慧路长”APP等创新方式,提高路长制运行效率与质量,更好满足当前我国道路交通治理新要求。

五、结论

路长制是一种高效的治理模式,在我国的道路运行、养护、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各级路长的权责,建立路长制长效机制,深化道路治理工作的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路长制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路长公众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公众号3月热榜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因地制宜 适应不同区域“路长制”推进
浙江:启动建立路长责任制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