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厚植地方航空文化的实践性探索
——以Z市为例

2024-01-02颜晴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航空校企精神

颜晴晴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行业文化也是行业兴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航空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代表航空业内涵精神的特殊意识形态。

1 校企合作共育航空文化的原因分析

航空文化的形成源于人们在航空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航空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均具有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凝聚意识和激励斗志的育人功能[2],对于促进航空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航空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1.1 航空文化导向主流价值

航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它能够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传递一系列价值观念和信仰,并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在100 多年的航空发展史中,无数航空先驱的英勇事迹、重大航空突破都凝聚成航空文化的内核。航空文化所承载着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民族精神等优秀品质,符合新时代新青年所推崇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这些优质文化的滋养下,航空人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更清醒地认识和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

1.2 航空文化提供行为规范

航空文化可以传递出一系列与航空相关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业规范,能够对人们从事航空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航空业是一个需要极高精确度和严谨性的行业,一点小的错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三敬畏”精神就是以文化的特殊形态规范影响着从业者在工作中的态度、决策和行动,维护着乘客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航空企业和院校传播与塑造航空文化,可以教育航空人在职业生涯中保持专注、冷静、严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达到敬畏行业规范并主动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育人目标。

1.3 航空文化凝聚行业共识

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传播与塑造航空文化,可以使职工和学生共享价值观、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从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起到促进团结和凝聚的作用。航空领域的工作难度大、精准度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因此需要卓越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说每次航空活动均需要众多专业和岗位人员的密切协作,任何的航空突破都融合了集体智慧的结晶。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要善于从文化的高度俯瞰百年航空发展的璀璨成就,帮助职工和学生理解行业迅速发展的精神内核,并运用航空文化的经典人物和案例引导其成长发展。

1.4 航空文化激励航空报国

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通过传播和塑造航空文化,可以传达出符合行业期许的价值观、信念体系,激励人们追求共同的职业目标并付出实际行动。航空文化中的航空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对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的事迹,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资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克服困难,创造出一个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奇迹。弘扬和传播航空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整个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职工和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鼓励他们承担起历史使命,为中国航空的未来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航空文化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因此要进一步传播和塑造航空文化,以文化人,使航空文化厚植于航空人的内心,增强他们对航空事业的深层理解和深厚情感,最终推动航空业的持续发展。

2 校企合作共育地方航空文化的内容选择

Z 市拥有丰富的航空历史文化资源,涵盖了航空先驱人物、历史遗迹等众多历史文化。近年来,Z市大力发展航空产业,落成航空产业园,建立专门的航空职业院校,使城市发展与航空发展有了越发紧密的联系,为航空企业与航空院校共育航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2.1 航空报国精神

航空报国精神是航空文化体系的核心[3]。201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将航空报国精神凝练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并明确将其内涵定义为“使命担当的忠诚精神、坚忍执着的奉献精神、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和接续奋斗的逐梦精神”[4]。Z 市拥有丰富的体现航空报国精神的航空文化资源,不但有航空先驱人物,还有航空活动遗址。其中,航空先驱人物及其事迹对于人们了解航空历史、弘扬航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首位飞机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的启蒙者、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的设计者巴玉藻出生在Z 市,他在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立志航空救国、航空报国,并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架飞机。Z 市目前在地方史馆对巴玉藻的事迹进行宣传展览。地方航空活动遗址可以透过当时的航空水平窥见当地乃至整个民族的历史坐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国家航空力量羸弱,Z 市被日军侵占并抢占了飞行场,设有专门的燃料弹药库并由日军陆军航空兵某大队驻守。这不仅是我国航空业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Z 市保留飞行场遗迹,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可以依托历史教训,引导职工和学生树立航空报国、强国的理想,在实际岗位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大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多指向制造领域的技能、精细、坚守、毅力等品质[5],是航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能型人才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6]。同时,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是潜在工匠乃至大国工匠的培养摇篮[7]。因此,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在企业文化塑造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目标。近年来Z 市涌现出一位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王巍,他克服了难度系数极大的C919 后机身后段的研制装配工作,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为C919 国产大飞机首架机的交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Z 市航空领域追思悼念崇敬的航空先辈。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可以充分挖掘以王巍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和工匠素材[8],讲好典型的真实故事,营造“人人学模范,争当巧工匠”的氛围。

2.3 科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航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包含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精诚团结的合作品格、敢于突破超越的探索实践等方面[9]。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激荡的背景下,航空航天产业的多项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航空产业需要以创新精神引领攻坚科技“卡脖子”难题。而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性和带动性强、投资乘数效应大,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产业协同发展,是大国强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抓手[10]。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强调创新精神不但能够促进行业内的高质量发展,更能带来产业集群效应。Z 市坚持将航空产业作为“产业强市”的龙头行业,建成了航空航天产业园,引入30 余家实力雄厚的航空企业,致力于飞机制造、航空电子和航空材料等领域的创新,目前已创造了200 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众多技术空白,在航空领域烙上了该市鲜明的城市印记。Z 市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可以在本市航空领域实力和成就的载体中挖掘创新精神,引导师生珍视和支持本市航空产业的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

在Z 市,航空企业与航空院校紧密合作时,包含航空报国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精神在内的航空文化,正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空人的精神生活中显现出越发重要的作用。

3 校企合作厚植地方航空文化的实效

校企合作在塑造航空育人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育和塑造航空文化,Z市已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塑造航空文化取得的效果

3.1.1 航空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Z 市已向学生及公众传递出航空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航空行业在Z 市的影响力。于公众的角度,航空文化相关的活动、展览、表演等吸引了社会较多的关注和讨论,增加了航空文化的曝光度和传播度。随着航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航空文化活动。例如,参观航空史展览、观看飞行表演、参加航天日活动等。于航空院校学生的角度,他们对航空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提升了对航空行业的认知和兴趣。毕业生留在Z 市航空产业园相关企业工作的比例连续攀升,奔赴周边城市航空业各军工企业、央国企的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说明毕业生在航空文化的凝聚下,从事航空领域的工作意愿持续增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职业追求。

3.1.2 航空文化的认同度提升

航空文化的认同度提升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航空领域承载的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情感上发自内心地遵循和敬畏航空行业的标准,在实际行动上能够践行这些价值观。Z 市航空院校学生已通过“航空英模事迹巡讲”“劳模精神进校园”“走进航空生产线”等活动,对航空文化有了较高的感性认知,并能从理性上对其价值和意义表示肯定。航空领域所崇尚的包括安全、创新、卓越、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精神已经深入航空人的内心,甚至已经突破行业壁垒,在相关工业制造企业中被广泛推行。航空、飞行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从文化活动和节庆的举办情况来观察,航空元素已被纳入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中,体验飞行、航模表演等已成为大受欢迎的活动。

3.1.3 航空文化的传承度改善

经过航空文化的宣传和普及,目前Z 市民众对于该市先驱人物巴玉藻、王礼恒等在航空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了一定认知,对于该市航空历史文化资源、航空技术文化资源和航空休闲文化资源均有了一定的熟悉度,能够主动承担起宣传航空文化、航空精神的历史使命。比如,在航空小镇的青少年研学项目中,每批学生都要学习巴玉藻航空救国的事迹,学习王礼恒航空报国的精神。在每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Z 市师生志愿者都会主动到中小学开展航空科普教育,讲解中国航空史上探索、创新、求变、谋强的代表性事例。

3.2 校企合作塑造航空文化存在的不足

3.2.1 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Z 市与西安、成都、天津等具有丰富航空资源的城市相比,仍然面临着一定的资源限制,对塑造和传播航空文化产生不利影响。例如,Z 市没有专门的航空博物馆,在综合博物馆中也少见航空文化的展览,而这类设施对于航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帮助公众沉浸式理解航空的发展历史。这就需要航空企业特别是从事航空文化研学的企业加大投入,将巴玉藻、王礼恒等与该市相关的航空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开发,建设或引入更多的航空资源和服务,以此加强航空教育,更有效地推广和传播航空文化。

3.2.2 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航空文化传播方面,校企合作应保持一种持续性和连续性。单次的、孤立的合作项目或活动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创造一定的影响,但通常难以实现长期的、深入的影响和效果。目前Z 市校企合作共育航空文化往往依托于航天日、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重要节庆日,虽然活动轰轰烈烈,但缺少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持续有效地传播航空文化。

3.2.3 文化传播效果有待提升

航空文化的传播需要与社会大众建立联系,并引导受众关注和认同航空文化的价值。目前Z 市的航空文化节受众范围仍集中在少数社群中,未达到大众化、普及化的程度,这与航空运动和航空文化的大众传播策略选择不恰当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学校还是航空企业,在宣传上依然是采用传统媒体为主,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航空文化的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导致航空文化存在一定“圈层化”问题,很难“破圈”“出圈”,甚至延展到更多领域。这需要航空企业与学校共同努力,善用媒体矩阵,更新传播理念,塑造立体的传播环境,更广泛地吸引受众,更大范围地传播航空文化。

校企合作在塑造航空文化方面已产生积极的效果,但也需要应对资源、持续性、舆论引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航空院校和航空企业应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舆论引导,更好地发挥传播和塑造航空文化的积极作用。

4 校企合作厚植地方航空文化的路径创新

为了更好地提升航空文化的存在感与影响力,使其进一步发挥出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凝聚意识和激励斗志的功能和作用,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的合作在深度、广度上都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进而吸引更多的航空人参与航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使航空文化承载着的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精神厚植于青年内心,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支脉,进一步发挥“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

4.1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航空院校与航空企业之间所构建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航空文化持续传播和塑造的基础。航空文化的传播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只有在长期的合作中,才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稳定供给,打造全行业高度认可的文化元素,增强航空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行业文化不断突破行业壁垒,成为全社会认可、敬畏、推崇的文化价值观念,为航空业积累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行业形象。

4.2 创新航空文化教育活动

创新航空文化教育活动指通过实践、体验和学习,激发出航空人和社会公众对航空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航空行业的认知和理解。在航空文化课程方面,校企双方应该共同寻求突破点,设立航空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合作开发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的中国航空史相关数字资源,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式、闯关式学习中理解我国航空历史发展进程,体会到中国航空发展史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部中国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发展史;在航空文化教育活动方面,校企双方可以联合举办航空文化活动,如航空英模宣讲、工匠沙龙等,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生动的航空文化体验机会,激发受众对航空的兴趣和热爱,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体验航空文化。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各类航空文化教育活动有效扩大传播范围,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在深入接触名师、学习劳模的过程中能够体悟航空文化。

4.3 打造品牌化航空文化项目

为了增加航空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航空文化的受众,校企双方可以联合举办一些实践项目与创新活动。如航空院校与航空企业可以合作开展持续性的行业竞赛,鼓励学生利用新材料、智能技术等进行航模设计创新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能,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组织航空文化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受众为Z 市航空企业及其卓越工匠、创新故事等设计艺术化形象和符号,提升航空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创意表现力。校企可以共同策划航空影视作品创作,鼓励学生结合Z 市航空先驱人物巴玉藻、C919 技术攻坚成果等拍摄航空题材的微电影和短视频等,通过影像表现航空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航空业的品牌性文化项目,形成群众性的竞技性赛事,激励更多的人能够走入航空文化、解读航空文化与传承航空文化。

4.4 扩大航空文化传播范围

航空文化不应因行业的圈层化而封闭文化效用的延展[11],打破“行业圈层化”的有效路径是运用媒体矩阵的力量,面向大众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一是培育航空文化的宣传阵地。Z 市可以由龙头企业、航空院校成立航空文化协会,共同选择用户广泛的社交平台来传播航空文化。二是遵从传播规律,注重适应受众信息选择偏好,将航空文化的相关内容转化成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想性、趣味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如航空历史人物故事、航空知识解密等。三是善用宣传时机,注重结合全国性航空节日、航空重大活动宣传Z 市航空成就,引发市民的高度自豪感,并形成大众传播的级数递增,从而扩大航空文化的影响力。

4.5 加深航空文化研究深度

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加强对航空文化的梳理、挖掘和研究工作,加强航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如航空院校与航空企业合作开展Z 市航空先驱人物传记研究,在政府支持下挖掘和开发城市航空发展印记,培树航空领域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教学名师,开展航空文化跨学科研究等,将航空文化置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使航空文化的研究成果可以转换成青年研学、航空教育的宝贵资源。

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航空文化的传播与塑造,提升航空文化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从而增强航空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航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航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航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航空文化源于航空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但不应囿于行业文化。通过传播与塑造航空文化不断拓宽其延展性,使其发挥出更鲜明的以文化人作用,对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航空校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拿出精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