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OBE+PAD”双模式运用研究
2024-01-01张名扬
张名扬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培养合格人才相关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导向。“OBE+PAD”教学模式是基于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模式和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起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能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推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良性结合,并帮助教师检验动态教学任务的实现度。同时,“OBE+PAD”双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加以关注,共同促进“OBE+PAD”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发挥效用,推进教学质量质的飞跃。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OBE+PAD”双模式的建构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要求
20世纪90年代,Voogt和Roblin提出了核心素养八大体系,随着国际社会对“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研究与推广,2016年9月,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项学科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的新要求,促进了历史课堂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方位的进步(如图1所示)。除历史学科外,其他学科也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助力我国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地生根。
(二)“OBE+PAD”双模式的建构
1.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模式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2]。本着“清楚聚焦、提高期望、扩大机会、反向设计”四项原则,OBE教学模式强调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的‘能力产出,突出能力本位教育”[3]。随着国际社会的大力实施与推广,2013年,中国签约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正式开始了OBE教学研究。
2.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PAD对分课堂”即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是由我国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创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式教学,主要讲授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遵循“精讲”和“留白”两大原则;而另一半时间则由学生自主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4]此外,PAD教学模式引入了心理学中的“内化”概念,并将其穿插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之中,充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OBE+PAD双模式的建构基础
(1)根本结合点:以学生为主体
要建构起一个组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找到建构元素双方的根本结合点。OBE和PAD教学模式均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更加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这一点来说,它们是十分契合的。
(2)基本实施线: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
有了双模式建构的根本结合点,就要找准主线。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模式和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是双模式建构的基本实施线。
(3)共同目标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地目标
核心素养作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最终要落实到不同课程体系中去。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在OBE课堂中,已知需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等优质素养,教师则会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帮助学生拉近时空距离,调动学生共情。PAD对分历史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分组和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由此可以展开“小组积分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夯实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素养与能力。“OBE+PAD”双模式“根据现代学生的身心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具备建构的共同目标面。
二、“OBE+PAD”双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OBE+PAD”教学模式的建构目标在于帮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故其实施对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大有助益。“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则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即从人文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6]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必须具备“人文性”;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类学科,又要求其教学不可缺失一定的“社会性”。“OBE+PAD”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三维的“能力产出”,以“精讲+留白”等方式促成“人文成果”“社会成果”等的实现,帮助学生增进学科核心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良性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怀荣先生曾说:“在信息时代,随着技术逐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室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催生出学习新方式、教学新方式和新课堂形态的变革。”[7]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和课时比例的分配比较清晰,但对于学生而言却缺乏知识的“内化”与反馈。“OBE+PAD”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习者中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互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在一堂课中达成多种学习方式的良性结合。
(三)有利于检验动态教学任务的实现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对应预完成的教学任务,即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预设。传统课堂多在讲授完整堂课的知识点后方才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学情反馈”,且形式比较单一,而在“OBE+PAD”教学模式中,教师每讲完一块内容,甚至一个小知识点,便要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且在课后也能及时跟进。若学习条件允许,更能通过“对分易”等线上软件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时监控,有利于检验动态教学任务的实现度。
三、“OBE+PAD”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四、结论与反思
“OBE+PAD”双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足,如“学生部分能力的难测性可能导致课程实施的不协调”等,当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OBE+PAD”这类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了解却大都并不深厚,甚至存在“用而不自知”“用得不全面”等问题。针对于此,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应当集思广益,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和行政管理。相信在多方努力下,“OBE+PAD”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将一步步走进校园,为帮助历史教师及其他科任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人才培养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效果。
【注释】
[1]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平安校园》2016年第12期,第7页。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OBE)》,《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7期,第7页。
[3]颜丹平:《核心素养视阈下“OBE+PAD”双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5期,第114页。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5期,第5頁。
[5]徐友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探赜》,《成才之路》2018年第12期,第39页。
[6]赵亚夫、齐健等:《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7]黄怀荣:《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