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01-01霍玲
高中生已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再像小学、初中那样进行讲解。教师要巧妙借助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地考察、辨识地图等方式,深入学习教材中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熟练记忆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种地貌的主要特征;能用语言文字描述不同地貌的分布规律,知道自然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内在关联;能借助地图辨别地貌类型;利用课堂中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教学重点
能在小组学习中,用言简意赅的语句描述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景观特点;能凭借课堂中掌握的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三、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需指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的外在特点;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能灵活解答相关题目。
四、学情分析
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系统学习过地理知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学法不够灵活,在涉及概念、原理、公式、地形地势等内容时,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鉴于高中生已具备理解和识记能力,教师应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环节,通过恰到好处的“问”,引导学生灵活学习、记忆地理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集体式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概念,了解学习基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地貌吗?请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认真回顾。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后,再指名回答。
生1:以前我们学过以陡崖坡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地质受到流水的侵蚀、重力坍塌逐渐发生改变,经过时间的沉淀,这样的区域便呈现出明显的丹霞地貌特点。
生2:我们在课堂中了解过黄土地貌,当淡黄色的沙质土长期堆积的时候,就形成了这样的地貌。在我们国家的昆仑山、秦岭一带就有黄土地貌。
生3:我们还学过海底地貌,这种地貌上有海山、海丘,还有海沟。大西洋中部就有这种地貌特征。
師:刚刚几位同学所说的地貌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相互讨论。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回顾旧知识中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回答:海底地貌跟陆地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里的地势、地形丰富多样,该地貌上的生物具有多样性。有着丹霞地貌特征的区域多有石峰、石山、石柱,这样的地貌特征很有观赏价值。黄土地貌的地面呈现破碎状,放眼望去,整个地表沟谷多,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如此,在这里只有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才能生存下去。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旧知识回顾可以看出,大家的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相信这对我们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有着重要帮助,你们要再接再厉,争取学好高中地理课程。
(设计意图:借助回顾旧知唤醒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又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新知识,此方法能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程教学质量。)
(二)小组式提问,启发学生细致分析,认识地貌本质
教师出示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的图片,学生赏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三种地貌的特点,并将最终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展开学习。
A组经过讨论后,认为有冰川地貌的地区多有冰原,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不宜居,查找资料后可知,我国西藏、云南、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这些地方都有冰川地貌。
A组讨论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向小组成员提问:刚才你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冰川地貌,那么这种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可以就这个问题与你的同学展开新一轮的讨论。
B组有成员提出,在学习本课时之前他借助资料书查过,广西、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都有喀斯特地貌特征,这里的地表上林立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峰、石墙。组内成员在认真讲解的同时,拿出从网络中搜集、下载的图片资料供全组传阅。
B组讨论学习快到尾声时,教师深入其中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能否借助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C组成员经过讨论、总结一致认为:海岸地貌是长期在海水的侵蚀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生长在这里的植物耐盐碱、耐水湿。海岸地貌多分布在世界上的沿海地区,我国的浙江、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有明显的海岸地貌特征。
待C组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面向C组全体成员提出问题: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请你们细致分析一下。
(设计意图:面向学生小组提问,为若干成员设置共同的学习任务,可适度减轻学生个体的焦虑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相比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更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自问自答式提问,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激发主动思考
教师播放《人文地理》视频,引领全班学生共同赏析三种地貌上的独特景观,欣赏完毕后请学生发言。
生1:有着冰川地貌特征的区域气候寒冷,生物种类也比较单一。
生2:虽然海洋有着多种多样的鱼类、海底植物,但在海岸线附近的地方植物类型单一。
生3:我看过一本资料书,书中介绍:在碳酸盐岩底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得最好,但是这里的土壤比较贫瘠,很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在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地区有着“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谚语,足见这样的地区是荒芜、贫穷的。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课时介绍的三种地貌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是否想过,同样是地壳运动为什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地貌呢?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答案,再将自己的答案告诉给组内的小伙伴,大家共同分析该答案的正确性。
在主动思考、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有的人认真提笔记录,从讨论的言语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的人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则结合其问题进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答案。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大家的自学情况。
待自学活动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
师:多种不同的板块组成了地壳,板块的边界构造、边界转换与边界扩张存在差异,所以在地壳运动时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地貌。
(设计意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穿插问题,教师在总结之前启发学生思考,并为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质疑、解答问题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思考、学习情况给出正确的答案,可印证学生的猜想。)
(四)单一式提问,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师:之前我们已经系统学习过三种地貌,那么每一种地貌有什么特点呢?各有哪些标志性的物体呢?
指名回答。
生1:喀斯特地貌又被称作岩溶地貌,地貌中会有溶洞、天坑,溶洞里面有具有观赏价值的石钟乳、石钟笋。比如,广西桂林阳朔一带、贵州的马岭河峡谷,这些地方还是旅游胜地呢!
生2:海岸地貌是在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在海岸附近生长着耐盐碱的红树、金丝柳、侧柏。海底则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海草、鱼类。
生3:冰川地貌多冰山、雪山,在该地貌上生长着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植物,如玉龙蕨、高山草甸等,由于该种地貌的土层脆弱,在施工作业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土层。
生4:上述三种地貌我们国家都有,如西藏的珠穆朗玛峰、新疆的阿尼玛卿山、云南的梅里雪山等都有冰川地貌特征。
生5:像冀东沿海的秦皇岛、山东半岛的蓬莱和威海一带,都有很明显的海岸地貌特征,在这里有各种形态的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岸地貌有着独特的美。
师:通过刚才的答问环节可以看出,大家对本课时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足见你们在课前已经认真预习,在新课学习时认真听讲、思考,希望接下来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学好地理这门课。
(设计意图:利用单一式提问指生回答,能随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时中的知识点,便于教师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查漏补缺,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五)同伴相互提问,促進知识迁移
师: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认真预习,相信你们在预习时掌握了很多知识,现在你们互相考考同桌,看看他(她)是否也知道这个知识点。
学生拿出在预习环节中准备的资料,根据教师的要求相互提问,并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进行讲解,双方密切合作、共同成长。
生1出示自己搜集的习题提问同桌生2:
图1中的地貌是受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3提问同桌生4:
图2是云南某地区地形图,因为从外观上看跟螺丝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螺丝田。请问“螺丝田”的形成是受哪种外力影响的?
(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内心深处不会有太多焦虑感,不会因为回答不出而感觉尴尬,因此他们更容易放松身心细致思考,竭尽全力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恰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互相提问,支持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六、教学反思
问题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双向促进作用。有“问”才会有“思”,提问环节的设置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利用问题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已经足够理解。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能够发现他们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掌握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以“问”为中心,基于学情融合教法,巧妙设置课堂提问,可显著提升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因此,本堂课我贯穿多种形式的提问,始终让学生有所思,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
编辑:张俐丽
注:本文系兰州市2023年度教师个人课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课题编号:LZ[2023]GR1469)成果。
作者简介:霍玲(1985—),女,汉族,甘肃永登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