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4-01-01曾莉娟
曾莉娟
摘要:高职英语是一门核心通识基础课程,其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英语教学要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就要将课程、教材、教法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特点为引导、以学校专业特色为依托、以教材教法为依据进行教学路径探索,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4-00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XJ05)研究成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作为一门核心通识基础课程,必须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研究如何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就要了解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内涵,注重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课程、教材、教法融为一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特点为引导、以学校专业特色为依托、以教材教法为依据进行一系列教学路径探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基于高职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内涵,对高职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当代外语教育应当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阐释和传承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塑造中国形象,促进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在与世界互动中绘就中国文化图式[1]。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职英语课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手将课程、教材、教法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吸纳“产出导向法(OBE)”,引入以结果为导向的O-AMAS有效教学模型,加强师生互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共同体”的有效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问题收集、教师讲授、学生演练,将教、学、思、做融为一体,并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与手段,如学习通、Welearn、E-Dictionary、智慧职教云等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忙起来”,能改变高职英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言材料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环节,使英语课程与学生成长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提升自己,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将大学英语定性为核心通识课程,这是对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重大改变,从跨文化教育的宣传变化为鼓励道德修养与博雅融合,从形式单调的人文教育转变为多元生态的科学教育,从注重语境的通识教育变成强调专业性语言的通识教育,从提升个人素质演变为批判性思维和职业性沟通能力的提高[2]。这四个“变”揭示了应该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课程思政落实的目标与方向[3]。“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强调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围绕指南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对课程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和重构,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教师应充分运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发挥课程的实用性与示范性。教师还应对接职业市场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努力让学生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
新时期的高职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主要强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怎么教到研究怎么学、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具体则是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特点为引导、以学校专业特色为依托、以教材教法为依据,并据此进行一系列教学路径探索[5]。“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将课程、教材、教法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设计,借助学习通、Welearn教学平台,引入主流媒体,如学习强国、China Daily、知网、百度文库、Bilibili、Tik Tok、Tencent、网易公开课、TED演讲等图文音视频资料,丰富学习素材,充实课堂内容,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信息素养、探索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知识、良好学习习惯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信息获取特点是信息来源多、信息量比较大、信息碎片化,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习惯图像式的刺激,容易偏听盲从,缺乏批判性思维。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合理地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使用更为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方式,通过声音、视频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未来人才需要具备4C核心能力,即creativity(创造)、communication(交流沟通)、collaboration(协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结合上述四大未来人才培養的能力需求,高职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直面学生的真实需求,如缓解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焦虑以及社交恐惧等,还应遵循教育学生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站稳中国立场,形成中国风格,呈现给学生有温度、有深度、有角度的课程,使之具有真实的社会文化情景。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品格塑造、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教育。
2.以学科知识特点为引导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学科知识特点为引导,就是教师预先设定英语学科的目标即知识和素质两大目标,然后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设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增加素质目标,在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的背景下进行相互融合,多角度挖掘知识教学与思政理念的内在关联,在体现英语知识特点的同时发挥出思政内容建设的独特优势。
特別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有相关性的和非常合理的。另外,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总体教学目标来进行,从而进行系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大学英语教学的素质目标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汲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正确的三观。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特别是能够掌握基本话题的词汇;能看懂涉及教育、友情、礼物、环保、兼职、节日等话题的篇章,理解主要事实和细节。能力目标: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就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和陈述;具备必要的沟通技能,能够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可在凸显英语教学特色的同时,实现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引领学生的三观,使学生对学习的语言素材以批判性视角进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在形成平等、包容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四个自信”,树立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国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
3.以学校专业特色为依托
高职英语课程属于公共通识基础课,要为学校的专业特色服务,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服务。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部分教材和教学资源还比较落后,与社会发展和专业教学脱节,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水利水电为特色的专业院校,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水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水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教师可在英语教学中补充有关水或水事活动的词汇、语篇等。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关水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通过这些相关的趣味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如何重视水的利用,如何让水与人类和谐共处,也让学生了解古人治水的勇气和智慧,要合理利用水来为人类造福。新时代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著名的水治理项目,三峡大坝在防洪、发电、航运、调水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强大功能,有力促进了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教师可将相关的素材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搜索与水和水文化相关的谚语素材,如“To treasure water is to cherish our life.”(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To conserve water and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is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等。这些谚语的增补也能激发水利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理工院校的英语课程可以补充跟工科类相关的专业英语,如engineering cost(工程造价)、soft engineering(软件工程)、network technology(网络技术)等,给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性拓展。这样,通过在教学中隐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职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文化自信。
4.以教材教法为依据
在高职英语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构建“知识+技能”跨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相互渗透与融合[6]。目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2》,是高职院校必修的通识基础课程教材,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每本教材按照进度选择性地讲述五个单元,分别涉及五个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都蕴含了值得挖掘的思政元素。下面以《高职英语2》前五个单元为例,梳理分析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具体内容见表1。
下面以第一单元“Gratitude”为例,论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课文“A Glass of Milk”是讲述作者自己受益于他人的过程经历,教师可在课前提出“What is gratitude?”(什么是感恩?)“Why should we live a grateful life?”(为什么我们应该过一种感恩的生活?)“How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怎样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The grace of dripping water should be repaid by a gushing spring.”(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抗疫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片段,引导学生致敬抗疫英雄,学会感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Gratitude and Health”是对学生进行感恩与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消极情绪的?当你心存感激时,你的身体是什么感觉?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形成感恩之心。由此可见,只有深入理解现有英语教学素材,以特定学习材料为抓手,才会发掘其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如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议题。高职英语教学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怎么教到研究怎么学、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将课程、教材、教法融为一体,通过“分析—筛选—增补”来挖掘和补充现有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围绕教学中的各個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素材,不断积累成功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高职英语课程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创新思维,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5):21-29.
[2]赵雯,刘建达.《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内容重点研制与阐释[J].外语界,2022(03):12-19.
[3]向明友.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外语界,2022(03):20-27.
[4]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38-140.
[5]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05):1+10-14.
[6]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 2021(02):18-2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Zeng Lijuan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212,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is a core basic course in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t can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make them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o reasonab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tegrated for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aths should be explored with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subject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guide, school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basi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as the basi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echnical talents of the new era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