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型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中驱动场景设计

2024-01-01赵晨倩

西部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婺剧场合交际

赵晨倩

(晋中信息学院,晋中 030800)

在外语类课程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发展实践中,不少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化外语课程。由于上述课程兼具语言课程与内容课程的特点,如何在课程中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文化体验平台,同时兼顾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运用,达成文化自觉自信,并且有能力做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这一育人目标是此类课程不断探索的方向。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教学理论。POA理念包含“驱动—促成—评价”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强调一切活动只为学习发生,边学边用,旨在解决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学用分离”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外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中,已有不少教师尝试以POA的教学理念设计课程,通过驱动环节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以促成环节的语言、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达成产出目标,再凭借评价环节以评促学。POA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秋芳教授指出:呈现交际场景是驱动环节的第一步,是POA最具创意的部分[1]。如何设计交际场景是实施POA的首要挑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驱动场景的设计在POA的教学实践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选取了2019—2023年知网发表的五篇POA在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聚焦场景驱动环节,从话题、目的、身份、场合四个场景设计要素的角度,分析在POA的实践中驱动场景设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分析驱动场景设计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供在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中尝试POA的教师参考。

一、中国文化外语教学驱动场景设计概述

在笔者选取的五篇关于产出导向型中国文化外语教学案例中,有两篇文章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一章[2-3],其余三篇文章选取的示例章节分别为戏曲艺术[4]、哲学宗教[5]以及宋朝的繁荣和羸弱[6]。

在以中国饮食文化章节为例的案例分析中,交际场景分别如下:

(1)用英语说明一道菜的做法以及小组文化表演:招待外国朋友或客户吃饭。

(2)假设你是江苏苏州人,五一假期间邀请你的英国朋友来苏州游玩并到你家做客,你的父母准备了独具特色的家常菜招待你的英国朋友,你的朋友很好奇中国菜及中国的餐桌文化,需要你的解答。

在以戏曲艺术一章为例进行POA教学实践的案例中,交际场景为:

(3)A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参与互动话题讨论,完成测试。B完成表演术语的英文表达以及有关中国戏曲发展的中译英。C一篇“婺剧走进大学校园”的说明文。D介绍传统剧目的英文对话或者用英语现场推介婺剧。

在以哲学宗教为话题进行POA教学实践的驱动场景设计为:

(4)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需提交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一篇,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A.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B.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关于宋朝的繁荣与羸弱的内容中POA驱动环节的交际场景为:

(5)外国友人在游览基于《清明上河图》建造的清明上河园时,惊叹于宋朝的“造极之世”,但又困惑于如此繁荣之世却被称为“积贫积弱”。于是发出产出邀请,“为何我们对宋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你如何评价宋朝?”

在研究的五个驱动场景中,一个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的,其余为教师描述的场景。三个是以口头形式产出,一个是书面形式产出,场景(3)既包含口头产出,也包含书面产出。

二、中国文化外语教学驱动场景设计评析

文秋芳教授在对驱动场景设计要素的分析中指出,驱动场景包含四个要素:话题、目的、身份和场合。这四个要素既有明显区别,又密切相关。如果场景要素不完整,其交际真实性就不能充分体现。

(一)话题要素

话题决定了产出内容,文化类课程的话题基本上是围绕一个章节的主题内容展开的,教师在设计驱动场景时需要考量的是如何挖掘一个有真实交际价值的交际场景。同时,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避免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驱动场景(1)—(5)的话题分别是做菜的流程和招待客人用餐、中国菜和中国的餐桌文化、婺剧、孔子和老子的治国理念与当代价值,以及宋朝的繁盛与羸弱。除了任务(5),其余驱动场景均没有设置子任务,也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这对后续促成环节精准性的把控是一大挑战。

(二)目的要素

有目的的交际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交际,不然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交际场景的目的大致分为说明或解释信息以及劝说或论证观点。以上驱动场景中,介绍菜肴、餐桌文化、剧目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或解释信息类场景。推介婺剧和提交论文的目的是劝说和论证观点。对宋朝繁华与羸弱的解释兼具解释与论证的目的。对于繁华与羸弱现象的说明是解释信息,对于背后原因的阐释是论证观点。由此可见,驱动场景既可以有单一的交际目的,也可以包含多个交际目的。对于内容类课程而言,说明或解释的目的是建立在对内容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劝说或论证观点是对于内容的再次加工、分析与思考,是对学生更高阶的要求。

(三)身份要素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说者和听者、写者和读者)的身份关系会影响言语的选择和运用。如果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可能会导致交际不顺畅,甚至失败。在驱动场景(1)和(2)中,交际双方分别为中国大学生和外国友人。驱动场景(3)的子任务C中交际双方的身份并不明确,没有交代清楚“婺剧走进大学校园”的说明文的读者是谁。子任务D中介绍传统剧目和推介婺剧的说者可以默认为是中国大学生,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受众。在身份不明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交际困惑,为什么要产出?向谁产出?如此,驱动场景的真实性便会受到质疑。驱动场景(4)的交际双方分别为大学生和参与会议的研究员。驱动场景(5)的交际双方为中国大学生和外国友人。对比驱动场景(3)的子任务D与(4)不难发现,同样是以劝说论证为目的的场景,撰写关于孔子和老子的治国理念与当代价值,交际双方身份明确,场景真实而立体,而推介婺剧的场景因为缺失了受众,场景显得干瘪与生硬。

(四)场合要素

场合即为交际发生的地点,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是有差别的。在以上驱动场景中,场合较为明确的是(2)(4)(5),分别是家中、学术研讨会现场以及清明上河园,其中较为正式的场合是学术研讨会。(1)和(3)并没有明确指出交际行为发生的地点,比如(1)可能在家中、饭店或是在别的地方;(3)子任务D的场合也不明确,是在学校、文化交流展会,还是婺剧宣传会?对比场景(1)与场景(2)不难发现,场景(2)包含了在家中做客的地点要素,而场景(1)缺失了地点要素,场景(2)读起来便更趋向于真实的,可能会在未来发生的事情。

三、中国文化外语教学驱动场景设计的问题

(一)话题覆盖广,细则不明确

在中国文化外语课程中,假设的场景往往为了覆盖章节内容,话题笼统,不够聚焦。例如设计招待外国朋友和客户吃饭的场景,留给学生较多发挥空间,但是相对应的,招待外国朋友或客户吃什么菜,外国朋友或客户的背景如何,对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多少,又有多少兴趣去了解,都是未知数。如果未知过多,教师如何在促成环节把控促成内容、语言和结构的精准性,从而选择性学习,减少学生语言和内容的双重压力,达成产出的目的?在哲学与宗教章节,孔子与老子的治国理念与当代价值的写作场景同样话题宏大,在文章作者的描述中,促成环节是通过学生有选择的自学和教师因人而异的辅导完成的。话题的笼统以及对细节内容要求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办法做到有针对性的促成,学生的产出选择范围大,教师增大的工作量阻碍着此类教学实践的可持续性。

(二)身份不明确,场合不清晰

POA驱动环节的创新之处在于真实交际场景的架设,那么,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交际场景,这四个要素便缺一不可。在已有的驱动场景中,话题是一定会伴随交际场景的出现而出现的,目的的选择性有限,能够通过话题推断出来,而身份和场合是在场景设置中较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当然,对于交际双方而言,比如中国大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一道中国菜肴的做法,是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对话语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每一个驱动场景中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介绍中国菜肴的场景中,话题最为重要,其次是身份,目的次之,场合为最次。但是这并不表示在场景驱动中向学生交代清楚场合不重要,话题、目的、身份、场合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交际场景。

(三)目的单一化,能力不凸显

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交际目的可分为解释说明信息与劝说论证观点。在驱动场景的设计中,解释说明信息是较为常见的目的,包括介绍一道菜的做法、餐桌文化、戏剧剧目等。解释说明信息是对学生较低层次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是知识性的内容,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7],属于知道、理解与应用的低阶能力。比如介绍一道菜的做法,学生知道并理解了做菜的步骤,掌握了对应的英文表达,便能够应用并表达出来。而说服劝说论证的交际目的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属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分析、创造与评价的高阶能力。推介婺剧,撰写关于孔子和老子治国理念和当代价值的论文,分析宋朝繁荣与羸弱的原因,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原因、整合资料、使用话语策略、批判性思维,最终才能达成劝说论证的交流目的。所以驱动场景的设计如若目标单一,甚至止步于解释说明信息,那么最终的育人目标便也单一,缺失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与思考能力的环节。

四、关于中国文化外语教学驱动场景设计的建议

(一)明确要求细则,助力精准促成

在驱动场景设计时,要求细则越明确,促成环节的精准性越容易达成,学生也就更明确产出目标,更容易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拿驱动场景(5)来举例,为了解答外国友人对“宋朝如此繁荣,却又如此积贫积弱”的困惑,教师将问题的解答拆解为四个步骤,介绍《清明上河图》—解释宋朝是“平民社会”的原因—制定回宋朝过周末的旅行计划—思考“重文轻武”带来的繁荣与危机。这四个子任务分别从肯定宋朝繁荣,分析百姓乐居商业繁荣的原因,了解宋朝真正的样子,以及积贫积弱的原因四个角度全方位解答了外国友人的困惑。这样对驱动场景问题的拆解,方便学生理清回答思路,有选择性地学习,同时帮助教师在促成环节精准施教。对于介绍餐桌文化的场景,教师同样可以细化要求并一步一步拆解问题,比如增加的要求包括介绍淮扬菜的整体特点,讲解一道名菜的制作方法,并且讲解餐桌礼仪。对应以上要求,产出可以通过以下子任务来达成:1.选择自己喜欢一道淮扬菜并讲解做法;2.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淮扬菜的特点,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错误和正确的餐桌礼仪。这样,教师便能够在促成环节有针对性地输入与烹饪方法和食材有关的词汇、了解与淮扬菜特点有关的活动,以及有关餐桌礼仪的讲解。这样有选择性地输入是学生需要的,能够帮助产出的输入,对学生来说思路清晰、需求明确,获得感有目共睹。

(二)涵盖四个要素,场景真实再现

场景(scenario)是不同于情景(situation)的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提前演练,文秋芳教授指出,在外语学习环境下,情景很容易产生,出门买饭、坐车、购物等都是现成的情景。但是在二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缺少必须要用到外语的情景,作为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需要使用外语的场景,并以此来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这就给予创设的场景很高的要求,越真实越有效。所以,在场景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以及交流对方的身份、交流场景发生的场合更有利于学生对场景的真实性产生认同感。以推介婺剧的场景举例,若将场景改为在婺源市与英国约克郡的文化交流活动周现场,你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向前来参加交流活动的约克郡市民介绍婺剧。这个驱动场景包含话题是婺剧,目的是解释信息,身份是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受众为英国市民,场合是文化交流周现场。这样的改变使得驱动场景有了维度,获得了真实感,也使得交际有了意义。教师在架设场景的时候要将话题、目的、身份、场合有机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获得趋近于真实的体验感,是驱动环节存在的意义。

(三)丰富交际目的,培养高阶能力

场景交际目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驱动场景(5)中,子任务1介绍《清明上河图》与子任务3制定回宋朝过周末的旅行计划属于说明解释信息的目的。学生需要了解《清明上河图》,理解宋朝繁华都城商业布局,并熟悉相对应的英文表达,进而能够运用,获得语言和知识的双重提升。子任务2解释“平民社会”的原因和子任务4“重文轻武”的影响是劝说与论证的目的。为了能让外国友人信服给出的观点和解释,这里需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思考提炼的能力。为了达成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审视自己教学中的驱动场景是不是兼有信息说明和劝说论证这两个目的。例如,在中国饮食文化一章中,教学驱动场景的设计多聚焦于信息说明解释的目的,包括介绍菜的做法、餐桌礼仪、菜系特点等。如果能够在话题中涉及“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情?”“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为什么碳水丰富?”“油条、腐乳、咸菜这些西方营养学宣称的致癌物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餐桌的常客?”等这些更深层的饮食文化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参与讨论,进行思辨,那学生的高阶能力便得到了提升。观念经过论证思考打破重塑的过程,恰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一环。

五、结语

对2019—2023年POA在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中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驱动场景的在话题、身份、目的、场合四个方面的表现发现,驱动场景存在话题范围笼统,要求细则不明确,身份与场合要素缺失,目的单一等问题。力求最大限度提升交际场景真实性,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为了实现促成环节精准性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顺利产出,在话题设置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增加细则要求,或者设置子任务拆解问题;高阶育人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驱动场景目的的选择,尽量避免单一的,只注重解释信息的目的。劝说论证目的的场景有助于学生分析、创造、评价能力的提升。由于中国文化外语课程相较于外语类基础课程开设时间短,开设院校少,在此类课程中尝试POA的实践就更少,所以此类研究文本数量有限,研究存在数据不够充分的问题,期待更多教学实践对研究结果加以补充与检验。

猜你喜欢

婺剧场合交际
情景交际
关于婺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交际羊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论表演者在浙江婺剧传承中的价值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