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之道及其对领导者的启示

2024-01-01胡孝鑫

西部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丛林寺院教化

张 珺 胡孝鑫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10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45)

成书于宋代的语录体禅宗著作《禅林宝训》汇集了宋代著名禅师之遗训,是禅宗的管理学、领导学和人才学,其管理思想有不少值得现代管理学借鉴之处。该书积累了大量禅寺管理的生动案例和宝贵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1]。然而对《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提炼和总结的工作至今尚未充分开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对《禅林宝训》一书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提炼出住持的管理之道,以期为当今的领导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住持的职责

中国禅宗丛林的管理是建立在共同愿景、共同利益、共同行为规范之上,一种以住持为首的集体管理、民主管理。唐后期,以住持为寺院最高领导者的局面开始形成,到宋朝以后,住持独尊成为定局[2]。在这种组织制度中,住持是禅宗丛林的权力中心,丛林的整体运行和管理均由他负责。同时,设立两序僧职,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这种制度后来成为禅宗丛林和中国佛教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3]。“住持”,有借人主持佛法,使得其永久流传的意思。宋代宗赜编集而成的禅宗丛林清规《禅苑清规》中关于“住持”的说法是:“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4]清代仪润所著的《百丈清规证义记》载,“住持者,主持佛法之名也。丛林立住持者,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灭也。”[5]

住持的职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说法”,即为寺院僧众及来寺院的社会各阶层信仰者讲经说法;第二,“安众”,即安排寺院众僧的生活、领众修行等;第三,“修造”,即修建寺院[6]。晓舜禅师说:“弘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7]1017黄龙慧南禅师说:“当时百丈祖师创立丛林,陈列纪纲,设立住持、堂头的职位,一定会先选择有道德的和尚来担任,并且命名为长老,这样做不是仅仅让他担个‘长老’的虚名,而是希望这位长老可以带领大众修行道德。”[8]1021慈明先师说:“出家人与其在深山穷谷中守道一辈子,做个独善其身的自了汉,不如住在丛林中领众修行,既能持守长老的职位,而使佛祖妙道更加发扬光大,法脉永存。”[8]1021

作为丛林寺院的最高领导者,住持要对寺院内的大小事务进行管理。元代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住持章第五《住持日用》,详细介绍了住持日常要做的各项事务及相应的礼仪要求和规约,其中包括上堂、普说、入室、念诵、小参、告香、晚参、巡寮、肃众、训童行、受法衣、为行者普说、迎待尊宿、施主请升座斋僧等[7]1127。可以说,寺院的所有重大活动都由住持负责领导、组织和处理。寺院设立两序僧职,就是要发挥其辅助的作用,帮助住持做好寺院的管理工作。僧众民主“礼请”住持,住持被要求参禅开悟,要有很高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寺院所有职事都是自愿由住持“礼请”,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通过召开僧伽会议商议决定所有大事[9]。

二、《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之道

禅寺的“法治”建立在清规之上,实际则是由住持掌握全局,一人身系寺院兴衰的“人治”是寺院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寺院最高的管理者,住持只有同时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能尤其是管理艺术,才能推动寺院兴盛发展[10]。住持必须是既能获得寺院高层支持又能得到僧众尊重,有众多信徒追随、保护和布施的人[11]。灵源惟清禅师指出,出任住持的人,一定要是有能力担当佛祖重任的人[12]。古来高僧大德皆有非凡的气度、卓越的人格,而住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寺院是弘扬佛法的道场,作为弘法者,如若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才学、能力等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则寺院不足以振兴,丛林不足以兴盛。《禅林宝训》一书中的住持管理之道可总结如下。

第一,权力下放。由于寺院事务众多,全靠住持一人处理则无法持续有效运转,因此住持当存大体,不可专权独揽一院事务,要学会把权力下放,依靠众人之力统理寺院,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代佛扬化的根本职责。妙喜宗杲禅师说:“古代高僧大德立住持的职位,一开始是为了代佛扬化,安僧行道,提携后人学习。所以那些常住所有的事务完全可以交给各个执事负责掌管,住持不需要亲自办理。”[7]1032寺院的人来自于五湖四海,如何进行统一管理,需要进行设计和谋划。住持掌握大纲,其他的放手让他人去处理,这是一条基本的管理原则。“夫四海之众聚于一寺,当其任者,诚亦难能。”[7]1032所以至关重要的是住持要能够掌握大局,至于那些琐碎的事务,可以下放给执事处理。晦堂禅师认为,担任住持的人应该胸怀远大的事业,而放下眼前无关紧要的小事[8]1020。

第二,依靠大众。丛林中参学的僧侣来自四面八方,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绝不是通过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就能处理得当的。因此,住持只有依靠大家的智慧,通达众人之情,集思广益,才能知晓其中的义理,治理好丛林。圆悟克勤禅师指出,住持应当集众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以众人的心为自己的心[13]1037。贤人辅佐,“犹发之有梳,面之有鉴,则利病好丑不可得而隐矣”[13]1037。杨歧方会禅师辅佐慈明禅师时,所有事都办得很周到;百丈怀海曾经辅弼马祖禅师,则无法不圆。“必资左右耳目思虑,乃能尽其义理,善其人情。”[7]1031当遇到无法决断的大事时,住持应当向老成练达的人请教,若仍不能决断,可以再请教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这样大体上就差不多了[8]1020。

第三,知人善用。住持需要发现和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才,知人善用,尽可能发挥其辅佐作用。卓有成效的领导者用人所长的前提就是能够“识人”[14]。“夫为善知识,要在知贤,不在自贤。”[13]1038但“知人之难,乃古之贤圣通病”[15]。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具备知人的眼光。圆通居讷禅师慧眼识人,只初见大觉怀琏和尚,就能从他的言行举止、气质风度中,判断此人将来能成大器[13]1038。《禅林宝训笔说》载:“夫为善知识,要具知人之明,识得众中谁是贤德之者,此真为贤德主人也。原不在以自贤为贤,以得贤为真贤。”[16]715得一世英名,不如得一贤衲子,“使后学有师,丛林有主也”[13]1038。如果住持“诚能收拾四方英俊衲子,随其器度深浅,才性能否,发而用之”[16]683。这就像乘着一辆轻车而驾驭四匹骏马,手中握着八条缰绳,奋力鞭策,在顾盼之间收放自如,或急或缓,或扬或抑,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至[16]683。用人必须推选诚实不欺、忠直厚道的人,“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奋其力。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8]1019。此外,要用品行端正之士,不可举用诈佞狡猾之徒。要选择品行比较优秀,才学道德比较完备的,能够知道廉耻,能守节义的人[7]1032。妙喜宗杲禅师说:“诸方举长老,须举守道而恬退者。举之则志节愈坚,所至不破坏常住,成就丛林。”[7]1031

第四,引导教化、培养僧才。寺院中的住持如果没有学道者的辅助,便无从建立,学道者如果没有住持的教化,便无所成就[13]1038。古之大德往往将培养有道德的僧才看作丛林真正要紧的事。如果住持能够储积十年的钱粮够常住生活,但是座下没有一个抱守道德的出家人,这就像先圣说的坐消信施,仰愧龙天,那么住持即使再怎么用心,也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7]1032。钱谷是不值得忧虑的事情,“安着禅和子”[7]1032,培养一批真正有道心、能够切实修持的出家人才是住持的当务之急。管理水平和组织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个体素质、能力的提高[17]。寺院要兴旺发达,就需要培养一批觉悟水平高、能力素质强的僧才。丛林如同一个大洪炉,是用来陶铸凡愚以成圣贤、培养化育人才器格的地方,这就需要仰仗住持有良好的教化方法[8]1018。在引导教化寺众的过程中,不应过分区分聪明和愚笨,而要注重激发、培养,要殷勤诱掖。“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以崇其德业,历试以发其器能。”[13]1026要让他们在勤劳作务中锻炼自己,这样他们的器识就会展现出来,既要常常表扬激励他们,尊重他们发表的观点,也要善待他们,佑护关心他们,这样才会培养他们的品行和操守[13]1026。对大众中智、愚、贤、不肖的各类人,住持要平等地引导,因人设教,使他们各自觉得有所师承,自然愿意向上向善、见贤思齐。施教有方,才能使学道者性灵得到潜移默化。“人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自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昔江西南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净,被以道德,教以礼义,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欲,忘利养。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8]1019各人才器大小不一,要因材施教,不能强教[13]1038。

三、《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之道对当今领导者的启示

历代住持的嘉言善行中蕴含着中华儒佛文化的管理智慧,丛林的兴盛和法脉的延续与住持的高超领导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住持在领众修行的禅林生活中,不仅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完美、修行境界的提高,而且壮大了丛林,传承了禅宗文化,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成为一方楷模。《禅林宝训》中的住持管理之道,对当今的领导者有如下启示。

第一,抓大放小,高瞻远瞩。住持面对事众多而繁杂,总要先审视一下,取舍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终其大,舍其小。”[7]1032先办紧要的事情,可以暂缓的事情留到后面再办[7]1032。“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8]1018正如管理学家法约尔所说,“一个企业经理应始终设法保持对于重大事情的研究、领导和检查的思维自由和必要的行动自由。领导应该把所有不一定非要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给部下和参谋部去做”[18]。领导者必须有足够的自由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思考团队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方向问题,才能带领整个团队向前。衡量领导者的标准并不是其权力大小、职位高低、掌控资源的多少,或他所带领团队的阵容。所谓领导者,是带着大家一起向前走的人。他应当有远见卓识,并使他的团队共享其见。远见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的灵魂。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能够从将来倒过来看现在,然后制定基本战略,还有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来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这需要深思熟虑,还需要独具慧眼、见微知著,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综合的分析、判断,然后认准大方向带领团队走下去。

第二,选贤任能,建立人才上升的良性机制。从系统学的角度看,禅宗寺院是个大系统,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即僧众、组织结构、寺院文化氛围和环境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因此,对禅宗寺院这个系统来说,必须有具备必要性能的元素,即必要素质的僧才,才能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元素性能太差,不论结构如何优化,也造不出高效可靠的机器……这是元素对功能的决定作用。”[19]正如野庵祖璇禅师所说,对一个住持而言,一定要选择志向远大、道行精进的衲子,共同辅助统理寺院[13]1037。只有尽可能网罗人才,获得辅佐扬化佛法的僧才的支持,且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才可能使得禅寺这个系统更好地发挥功能。对于当今的领导者而言,要保证整个组织具有较强的功能,领导者就要花足够多的时间精力选拔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人才上升的良性机制。领导者尤其要重视及时发现基层一线的有潜力人才,帮助其脱颖而出。只有将基层的人才选拔进管理队伍,才能保证中层、高层的高质量人才整体涌现,保证组织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20]。

第三,善于教育,培育适宜人才成长的土壤。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把人才培育作为第一要事,优先安排处理。《禅林宝训》中也谈到,“人皆有灵性,关键在于善知识的诱导教化。学道者才能的高下,完全依赖于主法的人是否用心造就。如果主法的人喜欢引导教化学道者,那么学道者就会四方蜂拥而至;主法的人常常嘉奖学道者,那么学道者的品行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有人让学道者不能一心向道,那么学道者的情绪就会变得颓废,假使学道者们受到排挤,那他们就会彻底失望。这就是造成学道者的道德才能或消退或长进的原因”[13]1026。只有引导得当,人才才能培养出来。在引导教化僧众的过程中,住持要有自信,要认识到“有麝自然香,安用公界驱之”[7]1033。做住持,“有道德感人者,有势力服人者。犹如鸾凤之飞,百禽爱之;虎狼之行,百兽畏之”[13]1024。用道德感化引导人,具有强大的力量。领导者就是教育者,要为人才成长培育良好的环境,为其指明方向,提出要求,让人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经过基层工作的摸爬滚打,养成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最终将会实现从后备人才到核心人才甚至领军人才的跨越[20]。

四、结语

作为寺院的最高领导者,住持肩负着传承佛法、助人觉悟的责任,实为全寺的楷模与精神领袖,是领众修行、教化僧众的灵魂人物。在权力方面,要保证纲举目张、权力下放,要掌握大局和总体原则,将寺院事务放手交给各执事掌管,不在细节上过分耗费精力,从而对寺院的关键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用人方面,要依靠大众、知人善用,汇集众人的智慧,发现和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才,用人所长,发挥其辅佐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把培养真正有道心的出家人作为当务之急,因人施教,平等教化,殷勤诱掖,通过引导教化、培养僧才,陶铸凡愚以成圣贤。对当今各行各业的领导者而言,《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之道启示领导者要抓大放小、高瞻远瞩,具备远见卓识,才能真正带领团队向前走,并不断发展壮大;要花足够多的时间精力不断发现人才、选用人才,并把优秀人才吸纳进管理层,建立人才上升的良性机制;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教育,要为人才培育适宜成长的土壤,有目标、有策略地做好人才发展和培养工作。这是《禅林宝训》的住持管理思想给当代领导者提供的智慧,也是以儒佛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现代管理学带来的启发。

猜你喜欢

丛林寺院教化
Fantasy and reality
丛林之歌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丛林大作战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悟道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