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环保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2024-01-01王界胡文杰夏建东马娜谢品华桂华侨刘文清2张登亮

中国环保产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安徽省装备企业

王界,胡文杰,夏建东,马娜,谢品华,桂华侨,刘文清2,,张登亮

(1.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合肥 230061;2.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合肥 230031;3.安徽大学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合肥 230061;4.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肥 230031;5.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6.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合肥 230088)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有效的物质和技术支撑。尤其是从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共同确立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环保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1]。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环境治理)营业收入约1.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1.9%,较2011年增长1.14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为4.5%,较2011年增长3.35个百分点;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约32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0.43%,比2011年提升0.31个百分点。预计“十四五”期间将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速,到2025年,环境治理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2]。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环保产业已成为支撑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能。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基本形成“一带一轴”的发展布局,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沿海发展带”;以上海为起点,沿长江延伸至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沿江发展轴”。其中,长三角地区基础最好,是我国环保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宜兴、常州、苏州、南京、合肥、上海等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3]。

1 安徽省环保产业现状

1.1 环保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有关政策环境影响下,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崛起。2021年,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3989.4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为2488.8亿元,累计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为8.5%。2016—2020年安徽省节能环保产值分别增长19.9%、22.9%、17.5%、18.1%和8.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7.2%[4]。当前,安徽省节能环保企业数量超过1100家,在区域中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集聚。例如,在合肥长丰县、合肥经开区、宣城泾县、蚌埠龙子湖、芜湖三山经开区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效节能产业集聚;在合肥、马鞍山、宿州、安庆等地区布局先进环保领域,形成了一批专业园区和县域;阜阳、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南等地区基于本地工业基础,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在细分领域中,环境监测仪器的光谱、色谱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技术装备、污水处理工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产业链方面,合肥市以“中国环境谷”为主要载体,打造了完善的“环保技术—环保装备零部件—环保装备制造—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产业链条;界首市围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田营科技园聚集了20多家再生铅冶炼循环利用上下游规模以上企业。

1.2 环保产业创新基础良好

安徽省现拥有106家省级以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方面的科技创新平台,全省节能环保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在环境监测方面,拥有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实验室等。在环境治理方面,拥有安徽省水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污染物敏感材料与环境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等。为进一步推动环境产业的协同创新,2020年成立的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合肥市牵头,与上海市、杭州市等G60科创走廊其他城市的环境领域专家学者、生态环境和建设等相关部门、节能环保领域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成立,致力于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走廊,加快环境领域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集聚。

另外,安徽省环保领域已拥有高层次人才超过5000人,拥有多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中科院创新团队,45岁以下科研人员约占80%。在环境监测技术领域,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研发的常规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国产化[5],区域排放和VOCs测量技术与设备已实现国际并跑,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的地基与星载技术装备研制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 存在的问题

2.1 环保产业发展质量尚待提高

(1)上市企业营收规模不大。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环保类上市企业14家,2017—2021年累计总营业收入分别为92.59亿元、137.28亿元、158.2亿元、171.54亿元、199.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2021年单体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是东华科技(60.03亿元)、节能国祯(44.77亿元)和劲旅环境(13.69亿元),其余企业的营业收入均不超过10亿元,营业收入最小的为超越科技,2021年仅有2.26亿元。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写的《2021年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3]可知,纳入统计的665家环保类企业,营业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企业占比最多,为68.7%,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占比不到10%。

(2)环保类企业盈利能力不足。2017—2021年安徽省环保类上市企业累计净利润率分别为7.5%、8.9%、10.1%、10.7%、9.7%,平均净利润率为9.4%。2021年安徽省上市企业营收前三名的净利润率分别为4.14%、8.20%、12.9%。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写的《2021年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可知,纳入统计的665家环保类企业,2021年利润总额为45.35亿元,81.9%的营业利润集中在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中,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营业利润占比仅为3.5%。

(3)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安徽省初步形成了以坐落在合肥市的“中国环境谷”为代表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环保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芜湖高新区为代表的水泥窑废物处置集中区,以马鞍山经开区、界首高新区为代表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区等。但截至目前,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产业基地只有2个,国家级、世界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2 环保产业延链强链尚待加强

(1)产业集群存在短链、缺链。例如,“中国环境谷”以监测技术和装备、大气治理为优势链条,土壤和固体废物治理、“双碳”战略等领域亟须强链、补链。针对关键部件和元器件,尚较多依赖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例如,界首环境产业集群,主要缺乏监测和检测技术、大气治理等关键链条;芜湖产业园固体废物处置的上下游比较健全,但是关键的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生产却严重依赖长三角其他城市供给。

(2)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安徽省环保产业集中分布于水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和大气污染防治四大领域,上述四个领域企业数量占比超过86%。其中,水污染防治领域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占比分别高达68.3%和57.9%。

(3)产业分工没有形成良性发展。从上市公司发展路径上看,安徽省环保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较窄,产业链竞争优势不明显,与本地“专精特新”中小环保企业的沟通合作不充分。从业务协同上看,龙头企业不能适时进行项目、技术分包或服务外包,做精做专和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匮乏,不能实现抱团取暖整体跨越。央企、国企在安徽省投资项目的设备和本地化运维服务采购供需对接没有完全打通。

2.3 科技创新转化效率尚待加大

(1)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欧美节能环保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企业的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滞后。据统计,2021年,安徽省8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总研发投入接近70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7%,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4,其中还有3.3%来源于政府的研发经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领域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超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等领域。

(2)环境领域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部分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在线高端质谱监测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特别是对超细颗粒物、温室气体、部分重金属、低量程的VOCs在线监测设备等的在线监测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中,除尘所用的耐高温、耐腐蚀滤料和特种纤维需继续开发突破。水污染防治中的新兴处理技术或深度处理技术,如部分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膜深度处理技术、消毒技术等的关键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成套设备的系列化和成套化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已实现国产化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也有待提高。

(3)产学研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协同和成果转化路径还未明确建立,科研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技术研发方面,研发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创新能力偏弱,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院所与产业中介机构合作不足,本地科技孵化服务配套仍然欠缺,产业化引导、融资服务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较为薄弱。

根据研究结果[6],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开发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65和0.23,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偏低,尤其是技术转化效率很低,只有上海、福建、江西和广西等地区的综合技术转化效率为1,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这4个地区的环保产业在技术转化环节达到了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安徽省的技术开发效率为0.657,略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产业转化效率为0.126,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2.4 环境监管智慧化水平尚待提高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工程得以快速推进,安徽省当前围绕污染监管体系先后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评价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水断面考核监控网络等信息化体系,但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数字+”环保还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种类的数据联动共享难。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监测,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施工工地扬尘监测,移动污染源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等应整合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一张图”,采用线上管理模式,建设智慧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健全“实时监测—超标报警—指挥调度—审核反馈”的线上、线下联动的管理工作机制。通过二维码、无人机了解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达到对守法企业不扰、对违法企业严管的监管效果。加强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采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筑牢环境网络安全底线。(2)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运用程度要进一步提升,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不断进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3)安徽省环保产业工业互联网体系尚未构建。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产业协同,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1)突出重点。围绕先进技术装备、高端技术服务两大方向,按照“绿色技术创新—先进装备集成—服务价值提升”三级发展层次,在安徽省遴选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例如,重点支持“中国环境谷”,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在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的优势基础上,强化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化学材料研发,强化土壤监测高端装备集成研发,强化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成套装备研发,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企业聚集数量突破1000家,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2)强化协同。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一盘棋”,发挥合肥、芜湖、阜阳、池州等地区的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深度协作,全面提升安徽省环保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生产需求,加强协作配套,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推动装备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产业本地化配套圈。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环保企业经营行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3)加大创新。围绕“科大硅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落地,深层次推进“科创+产业”的成功路径,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环境科技创新力量,立足安徽省的优势资源,面向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技术、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供给需求,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应用创新”联动的发展格局,支撑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我国环境科技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围绕细分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品牌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将品牌建设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在环保装备领域打造更多的“安徽精品”和“三新类”区域品牌。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动态管理。指导环保装备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为环保装备领域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运用标识解析技术,统一环保装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标准化交换。搭建核心设备标准化生产制造平台,打造标准化示范工厂。

3.3 加大科技攻关,紧跟国际新兴技术

聚焦环保产业发展“短板”和“十四五”期间减污降碳的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围绕环保装备所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材料与药剂、基础工艺及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围绕“双碳”战略落地,构建针对温室气体的“监测—评估—交易—减汇”技术体系,率先开展碳数据“星地一体化”监测评估技术,高时空分辨多要素碳源/碳汇监测技术,生态要素高精度通量在线探测技术和环境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分析技术。

3.4 促进要素流通,建设环保工业互联网

建设环保产业工业互联网,实现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支撑环保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驱动生产数据充分流动,实现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构建数据驱动的网络化环保工业生产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制造转型发展。

同时,工业互联网能够引导企业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帮助企业将价值创造模式由单纯的供给产品转化为提供“产品+服务”,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猜你喜欢

安徽省装备企业
好装备这样造
成长相册
企业
港警新装备
企业
企业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