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2024-01-01鲁长安黄佩璠

学习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生现代化

●鲁长安 黄佩璠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且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底蕴、绿色基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领导的符合一般规律、具有共同特征的现代化,又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中国特色来看,还是从本质要求来讲,或者就战略部署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绿色底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这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特别是生态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理论上怎么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与自然建立一种生态关系;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两大和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守正创新,深刻回答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命题,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其核心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其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它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应然状态,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拓展和升华。“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这一现代化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论原点出发,从宏观上站在推动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向世界发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倡议;他还站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具体视角谋划发展,进一步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重大论断,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必要性、紧迫性。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讲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老话,又讲出了中国话新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境界。

行动中怎么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强调:“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中,守的“正”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线和根本遵循,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的血肉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创的“新”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在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中闯出的一条有别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续发展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我们才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建构的科学体系是多维度、分层次的,从“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中,但并没有展开阐述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这一开放式命题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有待于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

努力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要的是坚持系统观念,正确理解这九大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根本性质、根本力量,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进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追求富强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推进政治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民主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推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追求文明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推进社会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和谐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民生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丽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生态基石;开展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迈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本质特征的外在体现,其本身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有机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被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而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核心内容和生态基石。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生态观,这些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个坚持”。其中,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政治保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为民宗旨和根本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和科学思维;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法治基础;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和群众基础;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和世界趋势。“十个坚持”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的独特生态观。这些生态观,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思想结晶,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超越、对“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扬弃。

“十个坚持”充分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主题、主线和主旨,系统呈现生态观的独特性。首先,主题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这些生态观都是紧密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都是站在这一高度谋篇布局的。

其次,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四大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以贯之,呈现出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具体来看,“十个坚持”的生态观,是以最基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并点状发散为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直接深刻回答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最后,充分彰显出人民至上的鲜明主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个坚持”的生态观强调:“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持人民至上,以解决损害群众环境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又要坚持全民共治,走群众路线,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共同享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生活。

“十个坚持”的生态观,从国内与国际的比较视域来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充分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扬弃与超越。“十个坚持”的生态观强调“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放眼全球,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嬗变。辉煌灿烂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孕育、绵延于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物产富庶的地带。然而,随着农业文明的开疆拓土,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逐步被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开始紧张起来,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等日渐显现,不断困扰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主导着整个世界迈向工业文明。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迈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文明发展道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衰竭等问题接踵而至。天灾背后是人祸,资本主义“成长的烦恼”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治理生态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尽管“生态帝国主义”采取向全球“污染转嫁”的伎俩,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反生态的本质,对整个地球而言,更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承载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西方所谓的“生态现代化”没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这条不可持续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反面镜鉴,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生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