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首都为何这么“拉胯”
2023-12-31范一骥
范一骥
作为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一座很“奇怪”的城市。在这里,你用荷兰语点餐,服务员用法语回复你,大家顺畅交流,仿佛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从布鲁塞尔北站的西门出去,你会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里是比利时国内各大知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但如果你从东门出去,则会见到狭窄的街道、肮脏的街角、艳丽的红灯区,以及随时跃入眼帘的毒品交易。
如今,布鲁塞尔是欧盟的行政核心机构(欧委会)和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的总部所在地,是欧盟成员国首脑举行定期峰会的地点,也是北约总部所在地,因此,它被称为“欧洲之都”。
如果你搭乘火车前来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是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当你走出这座古老的火车站时,最难以忘怀的,恐怕要数常年驻守在出站口的流浪汉们。他们喝着啤酒,吃着薯条,偶尔弹着吉他,躺在地上看着“欧洲之都”的人来人往。
来到布鲁塞尔,你可能会问:“这里竟然是‘欧洲之都?你在逗我吧?”
布鲁塞尔确实如此,即便放眼整个欧洲,比布鲁塞尔更缺少秩序感和现代化感的首都城市也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对于布鲁塞尔的第一印象是:布鲁塞尔啊,挺破的。即使是比利时人,也对此毫不避讳。不过他们认为,虽然布鲁塞尔的老城区破旧不堪,但与其说布鲁塞尔是一座破旧的城市,倒不如说这座城市有着自然、宽和、从容乃至闲散的心态。
正是这种闲散的心态,将布鲁塞尔塑造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华盛顿特区”,坐拥1000多个国际组织和2000多家跨国公司的总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生活在布鲁塞尔。在移民众多的有着欧洲“恶人谷”之称的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区,有一座移民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馆内用英文、荷兰语和法语,向游客展示着一个个移民小故事。故事里,有土耳其的司机、意大利的商人以及匈牙利的画家。
布鲁塞尔用自己的“放纵”诠释了国际都会的另一种写法。在这里,你可以世世代代继续说阿拉伯语或者英语,却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地道的布鲁塞尔人。
布鲁塞尔何以成为“欧洲之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们讨厌荷兰,我们讨厌德国,我们也讨厌法国,所以我们成了‘欧洲之都。”一个比利时人开着玩笑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处于德法两个欧陆强权的中间地带,布鲁塞尔成了名副其实的“和事佬”,而对于當“和事佬”这件事,布鲁塞尔再专业不过了。
“布鲁塞尔”是荷兰语,意为沼泽中的家园。但如今你走在布鲁塞尔街头,却会觉得这是一座典型的法语城市。在历史上,比利时的法语区和荷兰语区充满着爱恨纠葛。南方的瓦隆地区说法语,北方的佛兰德斯地区则说荷兰语,而在东部还有一小部分德语区。以那慕尔为首府的瓦隆人,往往严禁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说荷兰语,而以安特卫普为首府的佛兰德斯人民,则时刻担心法语会逐渐蚕食荷兰语。
这样看似错综复杂的城市文化,也为布鲁塞尔孕育了一种包容精神。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欧洲没有比布鲁塞尔更适合当“欧盟首都”的城市了。
除了布鲁塞尔自身的历史原因,二战以后欧洲秩序的重新调整,也让布鲁塞尔获得了成为“欧洲之都”的机遇。更有人表示,布鲁塞尔能成为“欧洲之都”,只是因为比利时的国家开头字母是“B”。
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呼吁成立煤钢联盟,一年以后的《巴黎条约》确立了这一组织。1957年的《罗马协定》让布鲁塞尔获得了成为“欧洲之都”的机会。新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样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地点。在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大家决定按照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主席国,以“B”开头的比利时当仁不让成为首任主席国。
1967年,煤钢联盟总部迁至布鲁塞尔;1993年,欧共体进一步整合为“欧洲联盟”;2004年开始,欧盟峰会每年在布鲁塞尔举办4次(6月底和12月底举行正式首脑会议,3月和10月举行特别首脑会议),“陪都”至此终成“首都”。
1966年,法国执意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体系,原本设在巴黎的北约多个军事机构被迫撤离。
经过多番磋商后,布鲁塞尔成为北约最高司令部和北约政治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的总部。时任北约最高司令兰尼兹尔上将认为,布鲁塞尔有着诸多可用地皮,而且到各个成员国的距离都差不多,是军事和政治指挥中心的最理想所在地。1966年11月,北约新总部在布鲁塞尔正式落成。
1830年,在英、法、德、荷等国的协商下,德国贵族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王子利奥波德入驻布鲁塞尔,成为比利时的第一位国王。此后,比利时这个松散的国家被一代代君主松散地连接着,布鲁塞尔就是这个松散联盟的首都。这也恰如今天的欧盟,看似是一个共同体,内部各国则有各自的小算盘。
与其说比利时是一个文化的另类,倒不如说是历史的遗存。遥想当年,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哈布斯堡帝国,不都是这样的国家吗?布鲁塞尔则是这一人类遗产的见证者。
(摘自2023年第7期《党员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