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及策略分析

2023-12-31刘婷婷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奖励制度竞赛大赛

刘婷婷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8)

2008 年,教育部联合31 个部委举办首届“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支持职业教育一项制度设计[1]。2019 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2]。可见,深入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国家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核心目标,各高职院校从加大师生竞赛奖励、健全教师评优评先与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了系列激励措施,为师生争取优秀成绩和推动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提供了重要支撑[1]。笔者对3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竞赛奖励办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竞赛奖励制度设计存在需重点参与赛项的价值导向不够明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能的系统设计不足、激励突破与兼顾公平的统筹思考不足等问题。

一、问题提出:竞赛激励制度助力遴选高质量竞赛的适应性不足

近几年,随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深入推进,出现了多种类型多种级别的技能大赛。从归口部门来看,主要有五大类比赛:一是教育部牵头的“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下级赛事;二是人社部牵头的“世界技能大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及其下级赛事;三是共青团中央牵头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其下级赛事;四是其他政府部门牵头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五是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从级别来看,有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其他级别等。通过对30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竞赛参赛审核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根据参赛信息获取渠道,采取两种途径进行参赛审核:一是行政管理部门下发参赛通知,一般按照“大赛主管行政部门通知→教师申报→二级学院审核→大赛主管行政部门审批”流程决定是否参赛;二是经办部门通过自身渠道获取参赛通知,一般按照“教师申报→二级学院审核→大赛主管行政部门审批”流程决定是否参赛。审核流程本身是可行的,但如何在各类赛事中择优选择适合学校需求的赛事,单靠行政审批手段无法适应大赛赛项快速更新迭代的现实需要,必须要落实在大赛奖励制度的“自适应”设计上。通过对本次采样的30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师生技能竞赛奖励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自适应”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需重点参与赛事的价值导向不够明确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五大赛”,高职院校获得更多参赛机会的是行业企业自主举办或依托人社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五大赛”代表主流价值导向,对提升学校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参赛的机会少。其他赛事对提高参赛覆盖面甚至对于教师的荣誉激励有更大帮助,但对于提升学校影响力的作用相对较小。现行的竞赛奖励制度在奖励标准上均缺少对“五大赛”和对其他赛事的精准区分。

(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能的系统设计不足

现行的竞赛奖励制度均采用分级分类方式奖励,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五个级别,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主办比赛、行业组织主办比赛两个类别,在“五级两类”的十个耦合点上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具体实施中一般会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分级分类标准的适应性不足,在核定部分大赛奖励标准时容易出现争议;二是由于重点参与赛事的价值导向不够明确,容易导致更多参与对学校高质量发展没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大赛。

(三)激励突破与兼顾公平的统筹思考不足

现行的奖励制度对于同一赛项多个参赛队获奖及同一赛项获得多级别奖的情况,均采用“不重复计奖”及“从高计奖”原则核算奖励。这样处理的优点是降低了奖励成本,但在“激励突破”和“兼顾公平”有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对学校急需突破的赛项首次获奖的激励,不利于引导师生创先争优;二是没有考虑教师指导多个参赛队及开展多级别竞赛备赛的实际工作量,不利于兼顾公平。

二、逻辑机理:竞赛激励制度应促进赛前、赛中、赛后的递进激励

(一)理论基础:从直接激励到价值认同

与制度设计相关的理论通常有激励理论、竞争理论、公平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四种理论。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在行动前会先考虑行动的后果,如果行动的后果是积极的,那么人们就会更积极地行动”[4];竞争理论认为“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进步”[5];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在行动前会考虑行动的公平性,如果行动的结果是公平的,那么人们就会更愿意行动”[6];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行动前会考虑行动的社会认同性,如果行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那么人们就会更愿意行动”[7]。因此,在设计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奖励制度时,应融通采用上述理论,以尽可能建立一套“激励师生积极广泛参与技能竞赛,积极提升师生参与竞赛的竞争力,从而助力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激励制度。

(二)实践经验:从体系支撑到文化强基

通过对本次采样的30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在“五大赛”上的获奖历程进行研究发现,取得过国家一等奖的参赛项目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建立了涵盖“国—省—(市)校”各个级别的竞赛支撑体系,保证有成梯度、有规模的常态备赛选手;二是建立了涵盖学校、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学生等四个层面的完整备赛资源和信息交流圈,保证能及时获取到大赛相关咨询,并能根据需要组织拉练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参赛选手应赛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的竞赛奖励制度对获奖师生给予较好的绩效奖励和价值认同,形成了学校竞赛的质量文化,从而能较好地调动师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

(三)逻辑机理:三层迭代激励良性循环

科学合理的竞赛激励制度,不仅需要有体系支撑和直接激励,还要有利于促进广大师生对竞赛本身和学校竞赛预期目标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竞赛文化[8]。为厘清竞赛激励制度设计的逻辑机理,特选取学校、指导教师、参赛学生三个群体,从赛前、赛中(含备赛)、赛后三个阶段,对3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进行问卷调研,从反馈的1300余份问卷中,在9 个维度提取认同率在80%以上观点,得出表1所示竞赛激励制度蕴含的激励作用。经比较分析,得出竞赛激励制度的基本逻辑是“营造积极参赛氛围→激发参赛获奖潜能→获得获奖业绩认同和形成以赛促教格局”的良性循环。其中,激励范围应涵盖个体到整体,助力营造积极参赛氛围;激励手段应注重全局性到针对性,激发参赛获奖潜能;激励方式应涵盖物质到精神,助力于获得者获得获奖业绩认同和学校以赛促教格局建设。

表1 竞赛激励制度对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实践路径:价值导向与奖励策略

(一)价值导向:以高贡献力大赛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要破解高职院校在参赛项目遴选上的现实困境,需要多视角对各类可参与的竞赛项目进行科学评价。衡量某项竞赛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9]。因此,参赛项目遴选的价值导向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对学生培养的贡献力,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最终目标;二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将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目标。为此,在调研基础上设置竞赛项目遴选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其中,“影响力”指标的价值导向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主要考察竞赛主办单位影响力、学校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贡献力”指标的价值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考察竞赛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能力、评判创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上的价值。

表2 高职院校竞赛项目遴选评价指标

为了对高职院校大量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等8项重大赛项进行量化评价,就考核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12 项三级指标的权重为:

然后,以高、较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对8项学科竞赛的C211-C233等7 个抽象的三级指标进行分级评判,并采用式2所示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度函数对四个等级进行量化[10]。

接下来,结合C111-C132等5 项可量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式3所示的8项竞赛对应的12项三级指标的评分矩阵。式中,Sij表示第i 项竞赛对应第j项三级指标的分值。

设定用百分制量化评分各赛项的贡献力,并设定所有赛项的贡献力均映射在[75,100]之间,利用式4(各竞赛的综合得分向量)将前述8 类赛项的12项三级指标分值与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做内积,得到表3 所示8 项竞赛量化评分得分。得分越高,表明竞赛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越大。依次类推,可以对高职院校可参加的各类竞赛进行量化评分。

表3 高职院校8项主流竞赛量化评价得分

(二)奖励策略:根据贡献力进行分类分级奖励

一是建立分类分级模型。根据前述分析,不同竞赛的量化评价得分不同,反映出竞赛的贡献力也不同。进一步推论可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相同级别奖励的含金量也不同[11]。用公平理论进行衡量,需要对不同竞赛不同等级的奖励进行量化评分和奖励。为了便于进一步量化评价,可把各类的获奖等级分为国家一二三等奖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六个等级,并构建不同等级奖项在表征竞赛质量的权重向量:

然后,根据表3 所示分值构建8 项竞赛的综合评价得分向量A(式6):

接下来,根据式5 所示权重向量和式6 所示综合评价得分向量,可按式7所示计算出不同竞赛不同等级奖项的最终评分。式中,viaj表示第j类竞赛对应第i项等级奖项的分值。

为了对各类竞赛贡献力进行分类分级聚向处理,先设定式7 所示矩阵K 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Kmax 和Kmin,对K 按式8 进行变换,从而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竞赛量化得分值映射在[75,100]区间。

经变换后得到的竞赛分类分级量化得分矩阵如式9所示。

根据式9 可计算出前述8 项竞赛不同级别奖励的得分,详见表4。依次类推,可以对高职院校可参加的各类竞赛进行分级分类量化评分。

表4 高职院校8项主流竞赛不同获奖等级量化评价得分

为了便于进行分级奖励和学分认定,可在得分[75,100]之间以5 分为间隔进行归类,划分为A((95,100])、B(90,95])、C(85,90])、D(80,85])、E(75,80])五档进行奖励,详见表5。依次类推可推导出其他竞赛的奖励等级。

表5 高职院校8项主流竞赛不同获奖等级对应的奖励等级

二是兼顾业绩和激励突破。前述分级分类奖励模型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参赛项目遴选的价值导向问题,但在应对“低成本和提高效能的系统设计不足”“激励突破与兼顾公平的统筹思考不足”等两个现实困境,仍有其相对不足性。为此,可结合学校的现实需求,从“尊重业绩”和“激励突破”方面再进行完善奖励制度。从尊重业绩角度考虑,针对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在同一次(项)竞赛中获多个奖项的,或者同一次(项)竞赛既有团体奖又有个人奖,竞赛奖励制度设计中应兼顾加大激励和降本增效两方面诉求。从加大激励角度考虑,应尽量考虑针对每一个获奖进行奖励;但从降本增效角度考虑,“从高计奖”也不失为好的选择。针对这一类情况,可针对性采用加权系数计算奖励金额的办法,如用一个最高奖为基本奖,其他奖项为辅助奖,并按“总奖励=基本奖奖励标准+Σ(辅助奖奖励标准×系数),但最高限额为基本奖金标准的X倍”的方法计奖,从而实现尊重业绩和降本增效目的。从激励突破角度考虑,竞赛奖励制度设计可借鉴经济和信息化有关部门关于促进制造强国中实施的“首台套”奖励政策[12],聚焦学校战略部署有重要影响的奖项,对于首次获奖项目采取重点奖励,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领域赛事中取得学校历史性突破(即首次取得的最高奖)的竞赛获奖,按对应标准的X倍奖励。

四、结语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重要手段,建立各级各类竞赛支撑体系是重要内容,健全竞赛奖励制度是关键要素。适应竞赛办赛主体多元化、办赛层次多样化的新环境,在选择参加哪种竞赛方面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遴选贡献力大的竞赛参赛,在制定奖励制度时必须根据大赛的贡献力进行分类分级奖励,才能更好地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优教”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奖励制度竞赛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唤醒和培养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的几点实践
民政部:完善慈善表彰奖励制度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