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研究
2024-01-22豆明锋
豆明锋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科学论断,为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举措,对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我们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一)产业学院的早期探索实践
产业学院最早始于职业教育领域。1996 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提出了“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1]的办学定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系列探索,产业学院建设便是其一。这当中又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1+1”办学模式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1+N”办学模式较为典型。
随着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的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关于其办学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伴随着2017 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深入,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逐渐被更多本科院校所采用。产业学院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关于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2021)将其概括为基地说、学院说、实体说、模式说、机构说、平台说、组织说等[2]。
(二)产业学院建设升级为国家政策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院、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3]的指导意见。“产业学院”首次出现在全国性政策文件中,显示出国家对产业学院建设的认可,且对其发展持“鼓励”态度,这对于产业学院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引导意义。此后,“产业学院”一词也频繁出现在“国字头”政策文件中,如2018 年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及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均对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要求。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启动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工作[4],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正式升级为国家重要举措。2021 年12 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单位。2023 年3 月,教育部等部委再次启动了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工作。
从产业学院相关政策出台的层级和频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内容分布来看,既有宏观的指导意见,又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同时还有持续的建设推动,这些均能说明产业学院建设已经成为指导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举措。
(三)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
尽管《建设指南》针对的重点是本科高校,但就像“产教融合”由最初针对职业教育的单一性要求扩展至对多种教育类型的统一性要求,《建设指南》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建设指南》对产业学院建设的具体要求,可以尝试对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做出初步概括。
在形式上,产业学院是一个办学实体,类似于二级学院,是一个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多种功能”[5]的教学单位。在设置上,产业学院力求突破人才培养的传统路径依赖,强调紧密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依托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设置产业学院,实现专业集群式发展,其设置逻辑为产业链——产业学院——专业群。在产权上,产业学院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合作办学,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具有显著的混合所有制特点。在运行上,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应具备符合其所有制特点的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在功能上,产业学院是为了整合政校企行多主体资源优势,发挥多方育人协同作用,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助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发展上,产业学院建设要求建设主体结合自身优势,“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产业学院‘自我造血’能力”[6],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产业学院建设可谓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旨在通过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进一步发挥多主体育人功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并探索出一批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以指导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党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先行者,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尤其是在2019 年国家启动“双高计划”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对产业学院建设投入更多的资源,各种类型的产业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涌现。仅以天津市为例,入选“双高计划”建设的7所高职院校便建设了31个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在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合作办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效也有了显著提升。但对标《建设指南》要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还存在项目盲目上马、水平参差不齐、内涵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对接产业契合度不高
通过对产业学院有关政策和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知道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而实际情况却是,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产业与企业的区别,有的学校1 个专业群就建设了2 个以上的产业学院,有的甚至依托1个专业就建设了1 个产业学院。这显然是缺乏对产业学院内涵的深入把握,将产业等同于了企业。产业学院建设虽然天然包括校企合作内容,甚至可以说合作单位的选择对于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至关重要,但产业学院对接的是产业需求,通过发挥产业链上中下游及相关多主体的育人协同作用,实现资源的系统整合,兼具多种功能。因此,融入产业链的深度是观察产业学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精耕细作、深挖内涵更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不在于不同企业冠名的浅层次校企合作。
(二)办学地位独立性不足
产业学院建设旨在引导高校面向市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创新是产业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设指南》明确要求高校赋予产业学院更大的自主权。
多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通过项目建设的形式,依托于现有二级学院进行。这里就会出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二级学院设置和人员相对固化,在缺少明确考核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其开展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现有二级学院本身的决策权限较小,在没有专门文件对产业学院决策范围进行保障的情况下,产业学院建设便会成为二级学院的附属物,面临边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背离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初衷。
(三)领导体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显然是考虑到了多元主体办学的实际,通过保障共建单位的决策权和话语权,来达到共建共管共享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然而,产业学院共建单位可能涉及行业协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但其领导体制却缺乏保障党的领导地位的制度安排。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办学实体,必然面临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及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政治责任,这些都需要在领导体制上对党的领导做出明确安排,以保障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四)深层次产教融合度不高
参考《建设指南》有关要求,产业学院建设无时无处不蕴含着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其建设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旨在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服务产业方面,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创新发展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共享科研创新成果,推动前沿成果产业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
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注意力往往放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联合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即产教融合的第一层次,在服务企业发展、联合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自身造血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客观影响了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意愿。
(五)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制度是确保产业学院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建设指南》对产业学院的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还制定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任务。
高职院校在加强产业学院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的高职院校觉得《建设指南》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缺少参考价值,而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制定产业学院建设标准,也缺乏对其运行和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指导。这也是产业学院建设泛化、内涵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多数产业学院没有独立设置,其在日常运行中会习惯性地参照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客观上影响了产业学院的运转效率和制度创新。
三、党建引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路径
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改革举措,承担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学校党委不应成为“旁观者”、不应在产业学院建设上失声,需要拿出更多的创新性措施,为产业学院建设治理提效赋能。
(一)创新产业学院设置形式
1.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以天津市为例,2023年5月发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1+3+4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7]。该方案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积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链打造专业群,依托专业群设置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2.探索独立设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明确产业学院建设标准,参照《建设指南》要求,进一步厘清建设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建设、教材编制、人才培养模式、横向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建设基础、建设任务等,深入挖掘产业学院内涵。建立符合多元办学特点的混合所有制学院,保障共建各方合法权益,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参照二级学院设置,积极探索对产业学院进行独立设置,根据其改革发展需要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一体谋划产业学院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其“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探索设立符合其特点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业研究中心、科研创新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等内设机构,增强其服务产业发展和造血能力。
(二)健全产业学院领导体制
目前,公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领导体制为民主集中制,而产业学院普遍采用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补齐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方面的体制缺陷,高职院校党委可以赋予产业学院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借鉴国有企业党建嵌入企业治理的领导体制,探索构建党组织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1.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产业学院党组织作为学校党委设置的下级党组织,其负责人由学校党委任命,党组织委员会成员需报经学校党委批准。同时,党组织负责人应进入产业学院理事会担任领导职务或理事,理事会中符合条件的共建单位党员代表可以进入产业学院党组织委员会。
(2)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
借鉴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中党组织与董事会明晰职责边界、有限参与、政治领导的有关原则,将产业学院党组织的功能明确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方向,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并对涉及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先行把关,再提交理事会决策。管大局,即对涉及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产业学院建设的重大事项,通过在党组织委员会和理事会之间推行“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保障党组织的决策权。保落实,即通过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党组织委员会和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得到贯彻落实。
2.保障理事会的决策地位
(1)组建理事会
理事会作为产业学院共建共管的管理机构,其成员由产业学院共建各方按照协议约定选派代表组成。首届理事会成立后,应当及时制定理事会章程,主要包括理事会宗旨、理事单位组成、准入条件、合作形式和内容、合作方权利和义务、决策范围及程序、组织机构等相关内容。
(2)明确理事会决策范围
理事会作为产业学院的决策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章程对产业学院的成立与撤销、办学章程、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院长选聘、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同时,注重协调各方优势资源投入,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并通过定期听取院长报告等形式,对产业学院建设履行监督职责。
3.支持院长履行管理职责
(1)院长的选拔聘任
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选聘。理事会应当拓展院长选聘途径,既可以由学校内部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聘任具有管理能力和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注重推动产业学院的专业化运营。
(2)明确院长管理职责
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对理事会负责。院长负责产业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等行政管理工作;负责选聘内设机构成员,建设学院管理队伍;负责组织拟定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对涉及产业学院发展改革的重大事项,院长应当及时提请理事会进行讨论决策。
(三)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1.制定产业学院办学章程
办学章程是产业学院有效运行的基础,应明确约定举办者各方权利义务,如享有在学院冠名、招聘用人优先、研发成果共享、准入一致许可等方面的何种权利;应履行在场地、设施、设备、资金等哪些方面投入资源的义务。此外,还应明确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职责、办学职能、保障机制等,并通过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利益相关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形成一套对各方均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保障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转。
2.形成产教融合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制定出台一批管理制度汇编,指导产业学院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相关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日常管理方面,包括内设机构岗位职责、财务使用管理办法、教师聘期考核实施方案、社会培训管理办法等。(2)教育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方案、实训基地共建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办法、课程与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办法等。(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双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4)学生管理方面,包括学生教育管理办法、辅导员聘任管理办法、专项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等。
(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1.发挥好产业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产业学院党组织作为产业学院的领导核心,要注重通过自身建设,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政治“三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通过健全学院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全方位,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为产业学院改革创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健全产业学院党组织体系
(1)创新党支部设置
鉴于产业学院教师涉及专兼职等不同类型,可以探索在兼职教师党员群体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方便其参加党的活动,也便于在兼职教师群体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抓好关键少数
党支部书记作为产业学院的关键少数,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在符合条件的专业推行支部书记和专业负责人“一肩挑”,积极组织支部书记赴企业挂职实践、担任驻企科技特派员、产业政策调研、联合技术研发等,不断提升支部书记的产教融合发展能力,发挥好其在党建、专业、产业三方融合发展方面的带头作用。
(3)突出分类指导
依据党支部功能定位,将其划分为教师党支部、行政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功能党支部等。针对教师党支部建设,应强化其立德树人、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能力;针对行政党支部建设,应突出其管理服务职能、践行宗旨意识;针对学生党支部建设,应增强其思想政治引领、榜样作用发挥;针对功能党支部,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教育管理。通过分类管理,突出重点,进一步严密产业学院组织体系。
3.发挥好育人协同作用
(1)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做好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好学生党员朋辈引领作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和执政基础。
(2)强化专业理论教育
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加强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专业理论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作为学生课程作业、参赛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选题来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强化专业技能教育
加强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能力锻炼;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明确产业学院学生具有在校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实施在校学习和跟岗实习分阶段交替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不断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同时,校企联合开展“1+X”证书的开发认证,确保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能拿到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鉴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应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与多元办学相结合,保障办学主体决策地位;坚持院长负责与专业治学相结合,突出产教融合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与协同育人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理事会决策、院长负责、专业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