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探究
2023-12-30任立平
任立平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界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的时候,明确了家国情怀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國情怀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抓手之一。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为例阐述相关观点。
一、家国情怀的理论理解
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从宏观层面来看,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指导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质上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与祖国,同时放眼世界。也就是说应着力于国家富强,要形成对家乡和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这样才能体现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
同时,将家国情怀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要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家国情怀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情感要素,强调通过情感的激活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基于爱家爱国情感的厚积,让学生能够形成影响自身言行的积极情感。这就是家国情怀最本质的含义。
二、家国情怀培育例析
由于家国情怀是指向情感的,而对于情感的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抒情的方式实施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家国情怀培育,应当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基础之上。有同行指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又可以加强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形成认知并实现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当然,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真正去“体”,而是可以在教学手段的辅助之下,让学生有一定的“体”感。“验”是指向学生心理活动的,伴随着的是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在学生通过体验获得认知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熟悉,于是就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呈现出一幅“苏湖熟,天下足”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两宋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学生发现原来在两宋时期,我国的农业成就居然如此不凡,我国的手工业已经达到了兴盛的地步,我国的商业贸易之繁荣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代,开封与杭州的人口多达百万,且有着广泛的海外贸易……这都是一个朝代兴盛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感知到这些内容之后,会自发地思考:为什么宋代的经济会如此繁荣?伴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认识到了这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开放包容,同时也因为我国人民勤劳能干的优秀传统……这些认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教学前瞻
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是一个显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感知的基础上不断地感悟进而获得认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提到一次家国情怀,但是学生所形成的认识足以奠定他们对家、对国的深厚感情。
在这样的案例基础上,对家国情怀的教学进行前瞻,笔者以为需要坚持的教学思路就是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有效建构,进而形成家国情怀。这样,家国情怀才能够成为学生对家乡、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表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学生体验与建构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形成应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则是家国情怀培育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在教学当中不可或缺,其也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总而言之,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必要引导,应当是家国情怀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