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2023-12-30丁莉娟
丁莉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教师往往更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死记硬背,导致出现学习和运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构建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可以遵循“三贴近”原则,实现“九转变”,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贴近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当今时代,教师们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能够有效激发和引领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走近学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发和引领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教师通过引导、鼓励,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应对挑战,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样,即使将来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他们依然可以专注地学习。
其次,在教学理念上,将“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转变为因材施教。不同的人,其思维和学习状况是不完全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思想状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各种因素都会有所差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将“灌输式”“说教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舒适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意义的节目或者评论,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可以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二、贴近社会,关注学生成人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然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或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或没有开放的心态。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促进学生“成人”方面还需要改进。
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将传统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教学,转变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的教学。培养具有责任感、遵守规则、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时代新人,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能力、有素质的公民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前看来,单纯设立公民课不太具有现实性,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不是短期能完全完成的。那应该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初中学生的公民素养?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公民社会、民主与法治等概念。在具体做法上,还可通过提升教师素质来提高初中生的公民素质。一名出色的教师,其个性特征能够影响并改变学生的行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帮助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方法中单纯的说教,转变为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方法将其融入课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并且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创造力以及对于未来的认知。在教师们的积极引导下,通过思考与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努力将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教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割裂的情形,转变为现代理论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足。例如,目前我国中学阶段虽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加强重视,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我们要正视它、改进它,特别是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自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将拥有丰富道德观念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能为当今中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以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成才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教师们应该努力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他们的发展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更要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还应在课堂教学之外,指导学生多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热点。
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这样,学生更能理解、体会道德与法治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从生活出发、更贴切中学生需要的。教师应该将课堂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案例,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实践、参观,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例如,在讨论环保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他们所属地区的气候情况。接着,教师还需要指导他们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撰写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从而增强他们的公众责任感。
最后,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教育中教学就是课堂授课的认识,转变为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他们的生活圈子不仅有课堂,还有家庭、社会。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而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他们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并从中获得智慧,深刻掌握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可能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事物,而无法真正深入思考。教师需要指导他们掌握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并且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探索,以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价值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优质的素质教育效果。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遵循“三贴近”原则、遵照“九转变”思路,改变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真实、易懂,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以后,这门课程所起到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才能完全实现。